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海滨

  【摘要】中阿两国的文化交流,能有效促进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要利用中国与阿拉伯民族文化上共通的优势,而如何实现跨文化交流,完善其发展前景,是我们在文化、经济发展中各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也是长期战略的趋势。
  【关键词】中阿文化 交流关系 融合发展
  一、中阿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阿拉伯著作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阿拉伯人的文化理念中,他们对中国人的评价是公正、严谨、守纪律,虽然中阿人民的信仰不同,但他们对中国人的智慧予以了肯定。中国人习惯精工细作,例如阿拉伯人马斯欧迪也说:“中国人是真主创造的最精巧细致的民族,只要看一看他们的雕刻和工艺便可知道。他们的每一件作品,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与之媲美。”不少阿拉伯历史学家在评价和翻译、抄录和保护书籍所体现出来的严谨态度,也证明了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仝源性,他们说中国是最令人钦佩的民族,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也有很深刻的思考,阿拉伯人与中国人一样,重视严谨和公正。追溯历史,在我国元朝时期,中阿两国的文化交流是最为密切的,当时的中国政府机构中还有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任职,且盛极一时。
  中阿生活文化的碰撞。中国人在阿拉伯国家对天文和医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从而出现了中国艺术和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融合,这种艺术在后来被称为“中国伊斯兰艺术”。在生活文化方面,阿拉伯国家的特色音乐也有中国有很大影响,据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记载,他在游历中国期间,听到了用汉语和阿拉伯语演唱和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也被当成是历史文化被永久的留了下来。在中阿文化交流中,一些生活用具被当成是传递两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铜器和多种多样的陶瓷,这些历史文化上不仅有魅力的阿拉伯文字与装饰,还有中阿文化混合的图案,当然,阿拉伯人也吸取了中国文化,如:瓷器、陶瓷、纺织等,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阿拉伯受到的中国文化影响是很深刻的,他们还将中国“国名”为瓷器命名,把瓷器叫成中国。
  阿、汉两种语言也发生了语言交融。阿拉伯人受到的汉语言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常用词汇:纸、茶等,都是从汉语语言演变而来的,而中国语言中的个别词语,如伊玛尼、哈格、巴忒里、哈给格提、克孜布、若哈、苏布热、舍发热提、舍法阿提、乃夫斯、瓦尔孜、锐孜给、阿林、扎西里、古得热提、乜贴、埋提、乌苏里,则源来阿拉伯语言。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经常看到中阿文化互相融合的印迹,但这种交流并没有停止,而是一种渊源流长的历史必然,我们的历史文化在时代的流传过程中,不断更新,并留下了新的足迹。
  二、汉阿跨文化交流的未来发展对策
  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自己。文化并不是先天就产生的,而是后天通过人们的创造才出现的。文化的特点就是可以让我们通过学习文化来了解其它文化,如果要了解对方的文化,首先就要先理解他国的文化,避免不自觉的干扰和排挤,同时,我们应尊重他国文化中的各种避讳,使跨文化沟通和谐顺畅;最后,我们要对对方的行动做出预测,例如,我们知道阿拉伯公司一周只在周五放假,那么与阿拉伯国家企业有联系的中国企业,就应该知道在星期五是无法收到对方的传真或信件的。实现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必须自觉理解他国的文化,将自己对文化的认识提升到自觉的层面,才能科学的分辨出自己的文化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影响,也只有同时分辨出己方文化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影响和对方文化对对方思想行为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
  求同存异。虽然中阿两国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说信命,讲究孝道,对人热情,但阿拉伯国家信仰神,而我们则是无神或者泛神理念,神,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可有可无的,可是他们认为这是头等大事。所以,在我们这个看重以人为本的国家里,也因该尊重阿拉伯国家对神的信仰。
  取长补短。我们要懂得客观的看到文化分歧,不能看到与我们不同的内容时,就认定那是坏的,不好的。例如穆斯林的斋戒,他们会在这个期间禁食,而我们则有断食疗法,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并预防高血压。再如,穆斯林的礼拜姿势可以用来矫正孕妇的胎位不正。而我们在在饮食上也可以少吃猪肉,多吃牛羊肉,以减轻血液里胆固醇的含量。
  要尊重各个民族各个信仰的群体。中阿之间的文化信仰即使有不同,但他们、我们,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信仰,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信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俗。所以,必须懂得互相尊重,才能和平共处,我们将引以为鉴,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并认可这种不同,不断吸收别人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大国,让我们的人格、人性更加完善。
  三、中阿文化的互相融合
  让中国文化走进阿拉伯。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媒体带领我们走进阿拉伯的世界,了解阿拉伯文化。社会的精英人物是带领社会不断前进的意见领袖,所以,加强中阿文化的融合,让我们走进阿拉伯世界,还要依靠年轻一代的奋斗和努力,而这才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长久之计。我们应积极培养了解阿拉伯文化的新人类,如扩大阿拉伯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支持阿拉伯大学的中文系办学,鼓励专家学者进行阿拉伯文化研究。
  不要忘记“请进来”也是一种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为了更好的实现中阿文化交流,我们还可以从外教政策入手,邀请阿拉伯文化研究人士、外交人士、教育界人士、作协人士等来中国考察,鼓励中国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人才积极与阿拉伯国家建立沟通,互通有无。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让阿拉伯国家更了解中国,进而增加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而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这种间接式的文化走出去策略也是不可忽略的。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阿文化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我们又要看到这种差异背后存在的文化价值,这样才能增加跨文化交流的力度,预防各种文化交流不通畅的文化。文化之间应该互相融合,不断发展,我们应抱有这种态度去认识中阿文化的关系与差异,了解他们的特殊性,以及探索如何实现文化交流的深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力度。相信在友好互重的基础上,推动两国的文化发展,让两国之间的跨文化沟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瑛.让物质文化先走出去—基于对海外孔子学院的调查[J].对外传播,2010,(9).
  [2]吴思科.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J].公共外交季刊,2011.
  [3]黄金辉,丁忠毅.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与约束因素[J].教学与研究,20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1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