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政府信息导向作用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效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艳梅

  [摘 要] 本文从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入手,分析了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 情况,提出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不仅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的信息导向支持。
  [关键词] 质量管理;效能;政府;信息导向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46-02
  [作者简介] 王艳梅,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西 桂林 541004)
  
  一、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总体上来看不高。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产品质量抽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全国产品抽查合格率一直徘徊在75%-80%之间,较发达国家的95%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
  1.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还处在质量管理水平的初、中期阶段。具体来看,各类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实用和先进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他们多年来一直重视质量管理有关。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先进企业在全国企业中所占的百分比相当少,绝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企业管理水平的初中期阶段。另外,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十分薄弱,表现在对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不足,有的检验把关不严,致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甚至有极少数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还处于无标生产状态。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潘岳指出,从近几年国家监督抽查反映的数据看,始终有20%-30%的抽查样品不合格,企业生产程序中的次品、废品、返修品等不良商品问题十分严重,造成的浪费也相当惊人。
  2.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只有13%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65%的产品质量比国际水平落后二、三十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的MARC J. SCHNIEDERJANS等人对中国制造产品和外国制造产品进行了对比调查与分析,根据对500位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产品平均质量得分2.77(满分为10分),非中国产品平均质量得分7.22。这一结果显示中国产品在美国消费者心目中的质量形象不佳,也显示了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
  
  二、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不仅有企业内部原因,还有外在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内在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质量观念不强,导致企业对质量投入不够。具体表现在产品标准不高、技术装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检测手段缺乏等上面。这些在中小企业中较为明显,许多中小企业使用的是大型企业淘汰的陈旧设备。例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行业中,机床出厂年限属于20世纪70年代甚至以前的占全部机床的比重高达38.1%?鸦又如,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看,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只有2.48万元,仅为大企业人均资金装备水平的1/4。
  2.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1)管理层盲目以利润为中心,缺乏对员工的质量教育培训,导致整体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
  (2)员工对科学的、现代的质量管理方法缺乏了解,应用水平较低。
  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使用的许多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却很少应用,如质量功能展开(QFD)、水平对比、六西格玛管理、过程方法,等等。即使是已经听说多年的新老7种工具、5S活动、TPM管理等,真正能够自如应用的企业也很少见。以统计技术为主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在企业里显得十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
  
  (二)企业外在原因分析
  1.大学教育对质量管理相关知识的传授相当有限。由于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各级学校基本上不设质量管理专业,仅仅开设一些质量管理课程,普及率也不高。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这一基本国情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我国产品质量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盲目乐观,缺乏基本的质量忧患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基于这种情况,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在岗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薄弱的原因。
  2.我国全民教育水平偏低,给质量管理造成消极影响。一是社会全员的质量观念落后和质量意识淡薄。这导致企业管理上的不到位和执行中的不认真。事实证明,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落后的质量观念。对于我国许多企业来说,对产品质量不是精益求精,而是凑凑合合,从内心对追求完美持抵制心态,这是制约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二是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差、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技术。这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缺乏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但目前我国企业真正做到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决策还有许多困难,其中缺少公共数据来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缺少全国企业质量管理总体状况的信息发布、各类行业和专业的宏观市场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信息等。这些公共数据来源不是企业自身可以做到的,而具备真实、准确、全面、方便的公共信息平台,是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三、对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效能的建议
  
  1.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教育,培养先进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认为:以质取胜,是经济振兴的密诀,认真地推行和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是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保证,而重视质量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一是我们可以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地作用,加强对学生质量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可以在大学普遍开设质量管理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质量忧患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可能为企业输送拥有先进质量观念和较高质量意识的员工。其二是加强领导的质量管理观念。企业领导对企业的质量负完全责任,质量决策和质量管理是企业领导的重要职责。因此,首先要转变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只有当企业的领导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质量管理原则,才能在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大企业对质量的投入力度,严格产品标准,有力地促进组织的员工参与实现组织目标,营造一个持续改进质量的良好氛围。其三是在企业中面向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教育,如开展质量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质量体系基本知识、现场改进基本知识等的普及。只有通过质量教育,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员素质,才会有成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达到以质取胜的目的。
  2.分层分级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素质及基本操作技能。日本企业界有一个格言:质量管理始于培训终于培训。关于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培训,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其一,采用全员培训,针对的培训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包括经营者、总经理到工人。由于各级各类人员的要求和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制订的课程方案也不同,即实施分层教育。其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以统计技术为主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应用相对比较薄弱,应加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一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改进、统计技术方法、质量经济性、可靠性、水平对比法等,这些培训应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分层次进行。
  3.发挥政府信息导向作用,建立可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质量信息收集分析方面存在的困难,政府主管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可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其一是将全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作为周期性的固定项目,为企业定期提供全国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报告,以为企业掌握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质量管理工作所处的水平和位置,发现改进的领域和方向提供参考。其二是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公共数据收集、加工服务产业的形成,为企业提供各类行业、专业的宏观市场分析,帮助企业准确识别顾客需求。其三是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由于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许多过去不熟悉、不了解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法律法规,许多现行技术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有方便的渠道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以便迅速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马林.日本企业的质量经营[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
  [2]曾凤章,崔丽.论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J].东北大学学报,2003,(3).
  [3]罗骏,周宇.以加强质量为突破口提升企业竞争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
  [4]袁通斌.企业强化质量管理的主要对策[J].经济师,2005,(4).
  [5]李思泓,于功波,尹美群.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J].科技与管理,2002,(1).
  
  [责任编辑:陈 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