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晓飞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到较大冲击,出口增速和规模明显下滑,出口竞争力严重削弱。因此,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一揽子措施非常必要。
  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产品 出口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都遭受了重创,特别是对出口行业,影响尤为严重,我国农产品出口不可避免的也遭受了较大冲击,因此,必须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冲击
  
  (一)出口增速和规模明显下滑
  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加之一些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导致市场环境恶化,我国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
  2008年11月和12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降幅超过30%,2个月同比增速下降了6.9%和7.2%,而2008年全年我国农产品实际出口额降幅超过了20%。这种影响还表现在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上。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比分别仅增长0.8%和3.7%,增速分别下降9.4个和9.7个百分点。水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1%和17.3%,增速分别下降30个和33.9个百分点,尤其是果汁、花卉出口量出现入世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比分别减少28.1%和19%。水产品出口量下降2.2%。
  2009年1-7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05.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其中,出口212.6亿美元,同比下降8.2%。这当中,大宗商品谷物、大米、玉米、棉花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9.4%、25.8%、49.8%、22.8%。畜产品出口额21.4亿美元,同比下降12.0%;水产品出口额56.0亿美元,同比下降2.3%,下滑幅度为近几年之最。
  
  (二)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严重削弱
  2008年,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呈现大起大落走势,尤其是下半年,农产品价格全面大幅下跌。2008年7月,我国对美国欧盟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降为787和93.7。世界银行2008年10月份发布的28种农产品价格中,有23种下跌,11月份小麦、大豆、玉米价格已跌破去年同期水平。由于国际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行,我国2009年1季度出口的苹果浓缩汁价格跌为600美元/吨左右,仅为08年同期的1/3,围网金枪鱼等远洋渔业高端产品价格跌幅竟高达60%。
  国内来看,2008年10月份全国31种主要农产品中有30种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跌,11月份又有27种进一步下跌。其中,稻谷、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比9月份下跌6.8%、6.7%和1314%;猪肉比2月份时的最高价下跌25.4%;籽棉收购价已跌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由于外围受到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内部受到农资产品、劳动力价格提高的影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出口竞争力严重削弱。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全球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增产,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生物燃料用粮大幅减少,以及国际投资资本的撤离,国际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进一步显现。据有关预测,今年国际农产品价格将以稳中趋弱走势为主,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还可能继续加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还将进一步显现。
  
  (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增加使得农产品的出口环境更加复杂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冲击实体经济,而且影响还在加深。为了扶持和保护本国企业,防范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贸易转移,许多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今年5月德国饮料企业打出“不喝中国果汁”事件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
  在金融危机下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两反两保”、各种关税和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风险,且如今贸易保护主义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从限制商品扩大到限制服务进口、劳工输入;从经济措施扩展到法律、行政命令和各种“临时性措施”。2009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向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而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
  如今,欧美日本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对进口的农产品设置各种新型贸易壁垒(如环保标准与农业技术壁垒)。欧盟修改了食品安全卫生法,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食品提出质量可追溯的要求,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苛刻的卫生标准。其结果是绿色壁垒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环保标准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传统优势,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已成为现阶段制约农产品出口的最直接障碍。
  
  (四)主要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导致农产品出口市场风险凸显
  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日本、欧盟、韩国、美国和我国香港一直是我国农产品的主销市场。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农产品对亚欧和北美洲的出口额分别为53.4、19.5和12.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7.1%、20.9%和13.4%。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比较高,2007年市场集中度指标HHI高达69.7%,市场集中度高必然会导致风险的加大,一旦这些国家农产品进口政策或外贸环境发生变化将极大影响我国总体的农产品出口份额。
  比如,由于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2008年6月,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5.96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1.31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了少见的18%。受此影响,2008年6月当月我国对全球的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了1.2%。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加深,日本市场萎靡,一季度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19.3亿美元,同比增长3.7%,远低于同期对全球农产品出口24.6%的增幅。2009年3月单月,对日农产品出口6.2亿美元,同比减少12.4%,降幅之大仅次于2008年6月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当月(-18%)。
  (五)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滑
  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近1.4万家,其中年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仅367家,出口额低于1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占总数的70%以上。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意识淡薄,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生产经营不科学,产业链断层,极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同时,由于出口国市场需求下降,贸易摩擦不断,生产成本升高,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

升,农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着企业销售困难,盈利水平降低,甚至亏损停产或倒闭的局面。
  如2008年江苏约80%的斑点叉尾鱼回鱼养殖户亏损,省内同类加工产品企业已基本停产。2009年上半年,甘肃全省227家出口企业,已有超过50%的出现亏损,盈利的仅占30%左右。企业普遍感到市场萎缩、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利润下滑。
  
  (六)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信用危机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过去,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以“质量安全”为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也是多年来农产品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种植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还相当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都会采取强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严格和苛刻。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极易放大,会严重影响整个农产品的出口。2008年的“毒饺子”、“三鹿奶粉”等事件曝光使得国际市场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不信任感加剧,农产品出口遭受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多。
  
  二、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了出口大幅下降,价格低位运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利润下滑,贸易摩擦增多,质量信用危机等的不利局面。这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而保持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
  
  (一)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一揽子措施
  一要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要认真研究并充分运用世贸规则中的“绿箱”、“黄箱”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境外促销、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办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奖励、外向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及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补助等。金融机构应积极扩大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的贷款投放,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扩大农产品出口。
  二要改进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改善设施条件,增加出口农产品检测点。检验检疫工作的重点,要逐步从对产品的检验监管向对生产过程监管转移,由主要依靠每批检验向加强基地监管转变,减少检查批次,降低检测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出口成本。对通过IS09000、HACCP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要简化申办出口质量许可证、分类管理考核程序。对鲜活农产品出口,实行通关工作日承诺制及预约通关,提高通关速度。
  三要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保险机制和出口保护与救助机制。国家和农产品市场主体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对处于金融危机的农业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提高其生存能力。要积极探索行业协会救助、商业保险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技术壁垒、贸易磨擦等突发事件。
  四要构建对外信息平台和通道,建立农业对外合作网,及时、准确地为企业及有关单位提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国外政策法规和市场供求变化等信息。
  五要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建立支持农产品出口工作机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保险公司营业机构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及时了解当地农产品出口企业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产品出口工作。第二,适时增大财政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针对农产品出口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开发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新险种,提高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比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收汇风险增加,建议将此项补贴提高到40%-50%。第三,加大宣传,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收汇风险,提升自身信用等级,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六要建立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数据库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出口提供便利。
  
  (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议价能力,稳定农产品价格
  一要要充分利用作为WTO成员的有利条件,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参与制订和修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的标准或技术规范以及法规等。世贸组织于2002年8月启动了一项新的计划:标准与贸易发展便利计划,加强发展我国家参与标准谈判与实施的能力。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应积极参与此类国际活动,提高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议价能力,稳定农产品出口价格。
  二要积极建立农产品战略联盟,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增强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稳定出口价格。积极实施“出口贸易联盟+龙头企业+加工生产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集团化生产与流通,走联合或联盟之路,并建立国际市场销售网络体系,以提高我国农业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
  三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通过政府储备、企业收购补贴等形式使农产品价格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减少由于由于价格较大波动导致的出口受阻。
  
  (三)积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重点发展具有较强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原料生产基地。中部地区要加快产业化经营,建立面向国外市场的各种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扩大农产品出口的规模,西部地区要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农产品的出口,培育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新增长点。政府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来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
  在基地内要推广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GAP),推行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在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推行IS09000、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操作规范(GMP)等质量管理规范。要加强基地的管理,只有在农业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共同认证下,才对符合标准的基地进行授权,在此之后还要定期对其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进行纠正。
  
  (四)做大做强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提高企业抗击危机的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龙头企业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有条件的龙头企业

可通过联合、兼并、收购、重组、上市等途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产品具有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政府应在信贷、所得税、出口退税、技术改造、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申请海外注册、设立海外销售窗口或商务代表处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促进其上规模、上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海外市场开拓能力。
  三是不断促进研发中心与大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集聚,以集群形式成立专门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以促进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减缓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冲击。
  四是积极培育出口企业或出口产品品牌。农产品出口品牌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金融危机对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影响小,对替别人加工(OEM)的产品影响大。为此,企业应特别抓好以下几方面品牌建设工作:第一,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是质量标准的积累,打造农产品出口品牌,关键就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标准化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技术和生产流程是塑造强势品牌的基础。第二,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产品及农业出口企业竞争力的“信号”,必然要反映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此,企业要大力加强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竞争力。第三,利用特色资源,构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生产首先要体现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特色资源是农产品品牌的基础,是形成农产品品牌差异性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要从地方优势资源及特种品种考虑,利用土地、地理及气候的优势,积极扩大种植规模,从而构建出口品牌。
  五是积极开展出口企业国际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是实现全程营销的理想工具。企业要充分利用农业对外合作网等对外信息平台和通道,大力实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媒介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信息传播效率扩大企业的产品出口,减轻危机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库存压力,以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六是企业要彻底改变重出口轻内销的产销观念,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拓宽国内外销售渠道,完备仓储运销产业链条等举措,全面提升产业水平,从而在金融危机中实现调整升级,做大做强。
  
  (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出口市场风险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要主动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形成多元、合理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首先,应建立预警体系,监控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农产品的出口量,避免同种农产品对一个国家出口急剧增加。其次,应注重开发和扩大那些份额较小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农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以避免整个国家的出口受单个国家的影响。今后我国应积极实施“稳定亚洲市场,挖掘欧美市场,开拓非洲和拉美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战略。
  
  (六)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破农产品出口技术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美誉度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目前应对危机、打破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美誉度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需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这3大体系建设。
  第一,要积极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打破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技术壁垒。要根据出口目标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建立与之相一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在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推行IS09000、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操作规范(GMP)等质量管理规范。出口企业要建立农产品安全重点控制体系,将生产、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
  第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力量,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同时,加快出口农产品所必需的检测设施建设,确保检测项目与精度,达到出口目标国的要求。要设立扶持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检测。
  第三,要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监管及认证工作全部转到农业管理部门中来,明确以农业部(省级以农业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改变目前农产品检测中存在的交叉检测及重复检测的无效率现象。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努力打破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七)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创新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
  根据国外的经验,在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一般是行业协会介入,成为解决争端的主体。为此,可根据“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聘人员、自筹经费”原则,重点建立和扶持一批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并不断规范其运行机制,让其积极承担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有关行业服务职能,使之成为联结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和出口方向,参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调查,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出口产品价格协调机制,防止恶性竞争,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探索行业协会救助、商业保险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技术壁垒、贸易摩擦等突发事件。
  
  (八)积极开展农产品境内外促销,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出口企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考察当今世界农产品出口强国的先进经验,它们无一不帮助本国企业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市场的开拓,通过展开各类促销活动来扩大本国农产品的出口。
  为此,要做好如下两项工作:第一,完善农产品国外市场推广项目。美国拥有极其完善的农产品国外市场推广项目,如市场准入项目(MAP)、外国市场发展(合作者)项目(FMDP)、新兴市场项目(EMP)及质量样品项目(QSP)等。智利政府则通过设立专门的由智利出口促销部(PROCHILE)负责管理的农产品出口促销基金来开拓国际市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境外市场推广项目,因为这类项目在目前的WTO规则体制下被认为是“非贸易扭曲的”。第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或行业协会参加境外农产品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积极举办、承办国际性农业贸易和招商洽谈会、展览会,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出口企业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农业经贸人员到农产品出口目标地进行市场考察和有关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及其市场需求的调研,加快农产品与目标市场的对接,鼓励参加有关农产品出口的境外研讨会、专题培训班、产品推介会等促销活动。另一方面,要以举办国际性农业贸易和招商会为契机,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创新贸易和招商方式、手段,促进出口优势农产品产销衔接,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和质量。
  
  本文作者:
  赵晓飞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董 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1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