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海发展旅游业的融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尚荣 杜廷

  内容提要:青海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非常特殊的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后对全国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障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区,而青海又肩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旅游业是一个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产业,发展旅游业是减轻对自然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支持,完善的融资机制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业;融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61-04
  
  发展旅游业是青海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青海作为一个地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源头的内陆省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因此,必须走出一条以绿色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青海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宗教文化、民族风情等许多旅游资源属于“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三江源水塔、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动物王国、塔尔寺藏传佛教圣地等都成为中外闻名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我们必须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打造高原旅游名省,使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此实现全省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青海省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增强了青海的区位优势,青海的知名度逐步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得以进一步挖掘开发,旅游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全省共有两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9个国家A级景区,198家旅行社,120家星级宾馆,各项指标居西北地区前列,在西北同类地区逐渐成为新兴的目的地。
  1.富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品牌正在形成。目前,青海整合环西宁圈、青藏线、祁连山、黄南热贡等特色旅游产品,策划推出了“思源之旅”、“感恩之旅”、“爱心之旅”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积极打造“唐蕃古道”旅游品牌,推出民俗文化之旅;启动省内及周边旅游市场,打造高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环线,满足游客需求。
  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面貌。“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运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铁路形成了以西宁、格尔木为中心,东接陇海铁路、北接兰新铁路、西连南疆铁路、南通拉萨的主骨架铁路网。公路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连接周边、出省通畅的以“四横四纵”为主骨架的公路网。航空形成了以西宁、格尔木为基础,玉树三江源、花土沟、大武、德令哈为支线的机场网络。开辟了贵德至李家峡水运航线,以及通往青海湖沙岛、二郎剑等景区的新航线。立体式交通大格局的出现为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通过举办“青洽会”、“环湖赛”、“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国际藏毯展”、“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连续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青海省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稳步提升。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03年的14.63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60.1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从2003年的2.2万人增长到5.66万人,分别增长311%、157%,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全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3.7%提高到2009年的5.56%,且多数年份旅游总收入的同比增长远高于青海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旅游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青海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
  
  (二)青海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仍是制约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包括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三位一体的综合运输网尚未完全形成,公路主干线与景区的连接道路和景区游览道路的建设滞后,无法有效满足旅游旺季游客出行的需要。同时相当一部分景区缺乏加油站、餐馆、宾馆、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游客的舒适度、便捷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造成景区“留不住人”的问题,旅游业的带动效应不突出。
  2.旅游市场的季节性很强。由于青海地处高海拔地区,受缺氧、紫外线强、气候干燥、风沙大等因素的影响,旅游黄金期只有5个月左右,大部分时间旅游业基本处于休整状态,这种状况直接影响旅游业的投入,制约着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近年来,青海的旅游业虽然增长迅速,但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外延式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特色精品旅游的开发力度不够,导致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还停留在粗放增长的阶段。
  4.旅游人才匮乏。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成为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二、青海旅游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回归分析
  
  (一)青海旅游产业与金融支持回归分析指标的选择
  在研究青海旅游经济与金融支持的回归分析中,主要选择了旅游总收入、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两个指标来衡量当前青海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总收入直接反映了旅游的经济效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则反映了发展旅游经济的社会效益即增加就业。金融支持总量则反映了金融行业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计量模型建立之前,我们先以图表来显示青海省旅游总收入、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和金融支持总量的变动情况。
  (二)青海旅游产业与金融支持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到青海省旅游经济与金融支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为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我们利用Excel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解释变量x1表示旅游总收入变量,X2表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被解释变量Y表示金融支持变量,得出回归模型的结果为:Y=-1.646903+0.21454*X1+1.74063*X2
  从回归结果来看,方程的R2=0.908768,证明拟合程度比较理想,两个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值,也基本反映现实。从回归结果可得出,青海省的金融支持总量与旅游总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金融支持总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增加0.214549个百分点;金融支持总量与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呈正向关系,金融支持总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增加1.74063个百分点。
  旅游总收入主要反映了青海旅游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旅

游直接从业人员主要反映旅游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从模型结果来看,变量对这两个指标的影响都是正面的,说明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支持有很大的依赖程度。
  
  三、青海旅游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的直接融资体系不完善
  1.资本市场发展缓慢,难以满足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的需求。旅游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旅游产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借助发挥资本市场积聚资金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使旅游产业自身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青海省目前还没有一家旅游上市公司,与旅游业在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资本市场并未充分发挥对旅游资源的配置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缓慢,制约了旅游业融资和再融资规模,难以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
  2.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吸引风险资本进入旅游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达不到上市要求,却有发展前景、又急需发展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股票及债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以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青海省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不断涌现,高原特色旅游、生态旅游、特色旅游、旅游电子商务等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应该能吸引风险资本的投入。然而由于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相应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成熟,大量的风险资本无法正常进入青海旅游市场,使得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严重受阻,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目标难以实现。
  3.旅游保险市场发育滞后,制约了高原特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与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相比,保险机构介入旅游市场的时间较短,旅游保险产品品种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旅游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开拓。例如,青海省的旅游保险分为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两种。旅行社责任险是由旅行社购买的强制险,而旅游意外险由旅游者自愿购买。由于众多游客抱有侥幸心理,旅游意外保险的销售相对比较冷清,与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
  
  (二)旅游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
  1.旅游业体制建设滞后,造成贷款主体不符合要求。从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看,由于旅游风景区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且产权归属不清,贷款主体不合格而达不到银行信贷条件。如青海湖旅游风景区地处海南、海北两个自治州,但现在又成立了青海湖旅游景区管委会,由管委会对整个景区的建设实施统一管理和建设,而管委会属于政府管理部门,不具备企业性质,不符合银行贷款的条件。
  2.旅游业整体效益不高,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目前众多旅游企业规模较小,经营和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很大,抗风险能力较弱,效益比较低,致使企业偿债能力不强,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与此同时,旅游行业资产大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其资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项目开发单位在申请贷款时又很难找到符合信贷要求的抵押物,金融机构出于审慎考虑而不愿过度介入,不少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因无法获得金融支持而搁浅,企业又寻求不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因此很难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
  3.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满足旅游业的融资需求。由于银行与旅游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双方在资金供需方面的信息不畅通,制约了银企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企业只是单纯地依赖财政投资实现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利用银行信贷渠道解决旅游业融资的认识不到位,靠贷款实现快速发展的意愿不强;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4.旅游业投资额大回收期限长,不利于银行信贷投入。尤其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星级酒店建设、旅游景点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和创新等所需要的资金量一般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与信贷资金追逐高利润、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背道而驰。
  5.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青海省的旅游市场信用制度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不够,缺少有效的投资评价机制,银行信贷对旅游业的投入遇到许多信用环节的困难。
  
  (三)金融创新乏力造成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开发特色旅游精品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借助金融创新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但由于青海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低下,金融创新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形成,致使旅游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政府,市场融资严重不足。此外,由于政策环境或利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民间资本进入仍存在一定困难,融资瓶颈已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四、青海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对策
  
  (一)推进直接融资发展进程,为旅游业提供融资平台
  1.积极培育旅游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设施的更新改造。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可将省内规模较大、实力雄厚、信誉度较高的旅游企业、宾馆、运输设施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组建青海旅游集团,择机上市发行股票,全面打造旅游服务品牌。
  2.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青海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风险资本的力量,满足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融资需求。一是组建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募集风险资本投资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青海产权交易市场,为国内外投资者进入青海旅游市场搭建起一个最规范、最便捷的通道,同时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
  3.支持旅游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发行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结构最优化和融资成本最小化,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
  4.推动旅游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业要根据发展高原特色旅游经济的新特点,大力开展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宿旅客人身保险和旅游救助保险等旅游保险,努力扩大承保范围,为来青海旅游的八方游客提供安全保障,为广大旅游者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险服务,促进旅游业快速稳定发展。
  
  (二)发挥间接融资优势,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1.建立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融资担保体系。融资担保是促进旅游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债务融资方式之一。融资担保体系可由政府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民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共同组成,为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2.扩大旅游业贷款抵押范围。对重点旅游区和景点的资产进行分离,用商业物业、可独立核算的资产、门票收费权等作为抵押,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建设资金。
  3.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青海旅游企业中的大部分属于规模较小、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它们很难从正规的

融资渠道获得贷款,即使获得贷款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此,可由地方政府出资、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对旅游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4.创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服务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旅游企业进行必要的市场细分,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其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在各主要景区、宾馆、酒店、超市等安装刷卡终端,大力发展旅游信用卡,创建一流的用卡环境。开通网上银行,确保运行质量,使游客感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同时,积极尝试对一些大项目的银团贷款,以及发展跨行、跨地区银团贷款,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加快完善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完善旅游开发项目库和旅游信息查询平台,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平台,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服务,建立完善旅游企业项目库和旅游信息查询系统、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之间沟通和查询平台,为金融机构金融旅游市场提供基础条件。
  
  (三)加快金融创新,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
  1.创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由政府出资设立,同时面向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发起私募扩大资金来源。同时尝试发行青海旅游彩票,允许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旅游彩票发行试点工作,募集旅游业发展基金。
  2.门票收入证券化。将门票收入等未来的现金流打包出售,提高流动性,解决当前的融资问题。
  3.PPP模式。对部分带有基础设施性质的旅游设施可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如对旅游景区的道路等设施进行项目融资时,可以采用由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构成特殊目的的公司(SPV),由其对项目进行规划、融资、建设和经营,真正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
  4.股权出让融资与交叉持股。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给予优势企业一定程度的优惠和信用,并出让一般企业的股权给优势企业,然后通过优势企业的信用和担保进行贷款,解决融资问题;或者通过交叉持股相互渗透、行业内相互融资并对行业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马红,金维海,林亚明,银行业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与服务[J],青海金融,2008,(08):38―42
  [2]王兴顺,旅游业:青海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基于金融角度的思考[J],青海金融
  [3]青海省旅游统计便览―2009[G],青海省统计局,2010
  [4]青海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简介]刘尚荣,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杜廷,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
  
  [收稿日期]2010―12―26
  责编:林月;校对:林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2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