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把多勋 张欢欢

  内容提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产业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旅游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跨越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为区域整体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发挥“1+1>2”协同效应,成为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协同理论入手,研究了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对西北地区如何更好地实现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建议。
  关键词:协同;区域旅游产业;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092-04
  
  1.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的转变,旅游地之间已不再是一个一方受益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Zero-Sum game),而是双方获益的“正和游戏”(Positive-Sum game)[1]。一个旅游地竞争力的提高并不以牺牲另一个旅游地为代价。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也正在由对抗性竞争逐步演进为宽容性竞争,最后转化为合作性竞争。国内各个区域在旅游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竞争和效率不是正比关系,只有协同有序发展才能保证整个行业的高效率。近年来,长三角旅游协作区、泛珠三角旅游协作区、环渤海旅游协作区等旅游协作组织纷纷建立,以期通过在资源、产品、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什么是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协同发展需具备哪些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1.1 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最早是1977年原西德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在总结了他对平衡系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序问题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2],与耗散结构论、突变论一起被称为“新三论”。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整体行为取决于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而其独立性较小时,系统的整体在宏观上显示出结构特征,这样的系统是有序的。反之,当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使子系统的独立性占主导地位时,他们便处于杂乱无章的“热运动”状态,使系统在宏观上没有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的系统是无序的。简言之,即“协同导致有序”。在系统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中,时间结构或空间结构在宏观尺度上以自组织的形式产生出来。协同理论抓住了不同系统在临界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于系统演化的内部机制的认识,因此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基于协同理论以及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点,笔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既包括区域内不同旅游地之间的横向协同,也包括构成旅游产业的各产业要素之间的纵向协同以及旅游地和旅游产业要素之间的混合协同。
  1.2 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需具备的条件
  根据协同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旅游产业的特征,笔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要实现协同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进行协同发展的区域应具有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和社会文化属性、风俗习惯的相同或相似性特征;(2)区域内应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且这些旅游资源应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以及空间上的临近性或联系的便利性等特征;(3)区域内各地域之间以及与外界区域系统之间应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旅游产业之间应有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产业构成要素上的联系以及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4)区域内各旅游主体,包括政府、旅行社、饭店,景区等应有产业协同发展的意愿,并为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5)推进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从较小的区域和易协同发展的区域入手,抓住有利时机,确定协同发展的要点,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待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扩大协同发展的领域,进而扩大到整个区域。
  1.3 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的方式
  哈肯认为:“协同性是指一个开放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协调同步发展的非线性作用的特性。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从无序到有序的进程取决于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序参量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感觉变化莫测,最简单的测定办法是,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能够指示出新结构的形成,那么它就是序参量,即竞争中矛盾的交点。系统的序参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序参量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合作,以及由竞争协同带来的系统演化[3]。
  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由各自为政、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等混沌状态走向有序健康发展的协同状态需具备以下几个序参量,也即区域旅游产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整体协同发展:
  1.3.1 通过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整合获取协同效应。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整合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区域内不同区块旅游资源的独特禀赋和市场需求进行恰当的类型定位和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差异明显、互补性强的类型化旅游板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板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强化各板块的类型特色。旅游资源分类整合以及资源的潜价值分析是旅游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必要前提。在资源的分类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关键问题:首先,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对资源的特点和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汇总,在认真分析客源市场旅游消费者偏好的情况下,整合旅游资源,划分类型板块;其次,在分类整合的过程中引入区域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理念,避免为了局部利益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再次,分类整合的重点是为了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化整合,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分类整合,因此要抓住分类整合的重点;最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分类整合要考虑重点依托中心城市,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起点,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和互补效应;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强化区域旅游主题,使得区域旅游形象更加鲜明;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增强区域整体实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约束恶性竞争,优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3.2 通过旅游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获取协同效应。区域旅游产品品牌战略就是在旅游资源分类整合的基础之上,围绕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经营目标,制定旅游产品品牌发展目标和战略实施步骤。品牌战略有别于靠宣传推动的品牌推广策略,它能指明旅游产品生产者及其产品的价值方向。区域旅游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首先,站在战略层面上选择要重点建设的旗帜品牌。旗帜品牌是在区域内众多旅游品牌当中选择具有高度品牌价值、高度品牌美誉度和认可度的优势品牌。其选择受旅游资源的现实和潜在开发条件、资源的相对垄断程度及旅游市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根据区域的现实情况,选择不但能为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旅游效价比,而且能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微观企业组织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旗帜品牌。如“阳光、沙滩、碧海”所刻画的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风光特色即为海南省的旗帜品牌。其次,要站在战略层面上将所选定的旗帜品牌扶植并打造成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强势品牌。为此,政府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要在资金、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如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的资金投入、支持区域内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不断完善品牌发展过程中所重点依托的基础设施。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将旗帜品牌打造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最后,通过旗帜品牌的“扩散效应”不断带动其他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促进构成旅游产业的各要素不断向着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方向流动,达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1.3.3通过建立和完善营销宣传系统获取协同效应。旅游产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强烈的垄断竞争性质,当区域旅游产业及产品结构和总量与市场规模在经济技术层面上相互适应后,现实市场的形成与区域旅游产业目标的实现便取决于区域旅游产业推广与产品形象的推广,取决于这一形象与客源国(地)目标市场或顾客的信息对称水平[4]。作为垄断竞争性质的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广告弹性,所以产业区域形象推广和产品营销推广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培育和开拓环节。因此,区域要想获得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营销宣传系统。营销宣传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区域旅游产业形象的推广主体是双重的,在政府的产业形象推广中也涵盖了主要的核心的产品推广,但由于区域旅游产业形象的整体性质,它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区域旅游产品,所以区域旅游产品的另一营销主体应是微观组织即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其次,在政府和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应注重广告模式的创新,广告的类型应是旅游产品品牌和推广性质的广告,它是造就差异性消费市场从而造就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重要基础,它是区域旅游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力。再次,政府和微观组织要有预见性地进行宣传营销,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处在不断的上升过程中而不至于过早地进入衰退期。最后,建立必要的行为约束机制,使得区域内各级政府和微观组织对本区域旅游产业形象和产品的宣传营销趋于同步和一致,这样有利于统一的旅游产业形象的建立,有利于加深潜在旅游者对本区域的印象从而促使他们做出出游决策。
  1.3.4通过进一步完善支撑系统获取协同效应。旅游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强关联性特点使得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设施、政策、人力资源等要素所构成的支撑系统的协同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所重点依托的基础设施,特别要实现交通系统在地表空间的无缝衔接,建立多层次、网络型的交通体系。交通系统的建设要以城市为中心,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内各景区之间的交通衔接;之后要从线和面上拓展,既要完善中心城市与较次一级旅游城市之间的交通系统,又要不断加强城镇体系中的中小城市的交通建设,强化城镇体系中的交通薄弱环节,进一步拓展区域旅游产业的地域范围和旅游经济辐射面。其次,要实现政府政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避免由于区域政府之间决策多元化带来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不协同;避免区域政府之间的区域利益追求而导致的区域内不同行政区短期行为的不协同。再次,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特别是在服务人员的培训方面,要加强区域内旅游教育培训部门的工作交流,逐步形成职业培训的统一标准和内容,协同开展各类旅游业务培训工作,商议建立合理的市场化流动机制,促进旅游专业人才的柔性流动。除此之外,可围绕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定期地开展各类专业研讨活动等。最后,与旅游产业高度相关的其它组织的发育水平、其他行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直接影响旅游者在本区域的旅游交易率,因此也要注重关联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2. 案例分析: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其战略发展建议
  
  2.1 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西北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3省2区所组成,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2.20%,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的7.27%(200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划分的7大经济区域中土地面积最广,人口数量最少的一区[5]。这一地区有非常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近年来全国区域旅游协作大环境的影响,西北地区也相继建立旅游协作区和旅游风情联合会等组织来促进本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建设和线路设计方面通力合作,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以丝绸之路为主轴,依托亚欧大陆桥,基本形成了东西延伸、南北辐射的发展格局。经过国家和五省区的大力开发建设与宣传促销,丝绸之路沿线景区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已成为中国众多旅游产品中一条较为成熟和极具招徕力的旅游线路。与此同时国家和五省区旅游局又依托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精心规划设计和推出了向南北两翼辐射的富有西北特色的分支专题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沿线已经成为我国距离最长、形象突出、辐射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一条旅游带。(2)旅游热点高度集中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等5个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并围绕这5个城市形成了关中、黄河干流上游、河西走廊西部、北疆中部、南疆西南部等五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特色旅游区。在这些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基本配套、接待能力初具规模,成为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点。(3)问题:在旅游资源方面,由于旅游热点过于集中,许多品位绝佳、质量高超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开发,出现了一种优质的资源和落后的效益同时存在的现象[6];在旅游品牌建设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旅游品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未将其打造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势品牌;未建立营销宣传系统,各省份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形成十分鲜明的旅游产业和产品形象;区域旅游空间建设落后,全区未能形成快捷畅通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可进入性较差。
  2.2 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建议
  2.2.1建立专门的区域管理机构。由政府主导建立专门的区域管理机构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管理机构要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的统一行动;要独立拥有行政、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权力,能够有效地解决西北五省区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所遇到的无序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同时,管理机构应配合西北五省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旅游法规,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活动提供一个行为规范,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各区域在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和营销等方面的行动是否协同一致、是否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2.2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品牌建设
  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等五个交通条件、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的省会城市为中心,以陇海―兰新铁路为主要轴线,选择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陕甘宁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开发时间较早、海内外美誉度和认可度较高、市场垄断程度较强的旅游产品作为旗帜品牌,政府和旅游企业要花大力气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和向外推介,努力将其扶植和打造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势品牌和旅游经济的增长极。通过强势品牌的“扩散效应”带动生态旅游产品、软探险旅游产品、科学考察旅游产品、登山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和陕甘宁旅游圈、古丝绸之路旅游圈、西宁旅游圈和乌鲁木齐旅游圈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集散地为节点、旗帜旅游品牌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联合开发协同发展的旅游产业带和旅游产业网。
  2.2.3 建立完善营销系统。考虑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产业和产品的营销宣传投资;统一参加大型国际国内交易会和博览会,统一布展;统一组织大型促销活动,树立西北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统一向外推介区内的旗帜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统一制作旅游宣传品,提升旅游宣传品的质量,让大西北的旅游产业形象深入人心。

  2.2.4 加快现代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在公路交通方面,要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等5个城市为中心,建立和完善西北地区主要旅游区、旅游亚区和旅游城市之间的公路网络,同时还要加快旅游公路沿线旅游休息站的建设;在铁路方面,可根据西北地区土地面积辽阔、资源分布稀疏、景点间距大等特点,西北地区各省市领导以及铁路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协商,可考虑增开“西部之星”旅游专列[7]。旅游专列的设计要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利用现有的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宝中、南疆等铁路,分步骤开行多条旅游列车线,并根据线路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各具特色的旅游节目以及风味小吃等产品,在相应的列车线路上投放,使旅游列车本身成为游客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品牌。
  2.2.5 实施人才战略。旅游产业涉及众多行业,旅游活动涉及众多方面,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与之相关的知识。旅游业人力资源作为旅游业生产要素之一,它属于高级生产要素,未来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竞争将显得越来越明显。西北地区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刻不容缓。第一,改变旧的旅游业人才观。一直以来,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被认为是知识层次低下,旅游产业不存在人才门槛,这种观点不利于西北旅游产业人才的发现和吸收。第二,形成新的旅游人才竞聘机制。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与旅游活动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还是旅游营销、旅游经济管理、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人员,都可以通过竞聘的方式择优录取,不埋没人才,不滥用人才。第三,搞好西北旅游院校建设。首先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中既要有旅游管理的研究人员,又要有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的实践者。同时,旅游院校要与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联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迅速适应今后的旅游行业实践。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区域旅游产业实现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降低区域之间旅游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实现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经济,培育良好地的产业发展环境和诚信、合作、创新的产业文化。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需要在旅游资源、品牌和营销等主要方面做足文章,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旅游企业的不懈努力,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2]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3]刘东霞.协同学视野下课堂管理策略新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9(1):41-42.
  [4]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J].旅游科学,2005,19(3):10-15.
  [5]肖星,李广成.略论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问题[J].干旱区地理,2000,23(1):86-89.
  [6]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1-95.
  [7]刘睿文,吴殿廷.西北地区落后现状的突破及其列车旅游的新思路――兼论“西部之星”旅游列车的产品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88-92.
  
  [作者简介]把多勋(1964-),男,甘肃永登人,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旅游经济学研究。
  张欢欢(1983-),女,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03-05
  (责任编辑:启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3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