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创新行为的人才动力模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根据对科技进步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的总结,构建发展的自增强动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划分,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创新行为的人才动力模型,以此解释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创新行为对人才结构和数量、人才激励和市场规模扩展的作用方式。
  关键词:科技进步;社会需求;自增强模型;创新行为;人才动力模型
  
  0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改革生产关系等方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对于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以及相关问题,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技进步创造了社会需求。马克思认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里的“生产为对象生产主体”即是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创造作用。熊彼特认为,经济体系中的创新,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消费者好像被教导需要新的东西。
  第二,社会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动力。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第一次对技术下一个理性的定义:所谓技术,就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认为,不管科学(包括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多大阻碍,要不是由于它对提高利润有贡献,它永远不可能取得目前的重要地位。
  
  1 经济发展的自增强动力模型
  
  从历史经验出发,创新行为及其结果以其显然的学习效应、合作效应、适应性预期,以及高昂的建立成本或固定成本(这使降低单位成本较之增加产出占优势)等特性,在经济发展中,尤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可视为一种自增强的动态系统(见图1)。
  
  
  1.1外动力循环:科技进步创造社会需求
  科技进步可以细分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不同条件下的社会需求因素,催生了知识的分立与劳动的分工;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产业、行业的分工和规模化运作,进而生产厂商的增加产生了剧烈的竞争,也产生了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得到不断强化,为进一步的科技进步打下基础。
  
  1.2内动力循环:社会需求推动的科技进步
  熊彼特认为,必须把满足需求作为起点,从这一点出发去理解特定的经济形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人们开始对科技进步的方向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这种调整和改革加快了知识与人才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科技进步对分工、竞争与合作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使社会需求更加细化和多元化。
  
  1.3自增强动力模型的基础因素:知识与人才的积累
  科技进步推动的经济发展,最大特点在于创造性;社会需求推动的经济发展,最大特点在于适应性。在此2种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呈现出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强化的趋势,其中的基础性因素是知识与人才的积累。阿伦・杨格认为,由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的劳动所依赖的物质和力量,所以,不仅出现了生产熟悉产品的新方式,而且出现了新产品本身,从后两者就可以推断出比原来的使用更经济的使用。
  
  1.4自增强动力模型的动力因素:人才的创新行为
  在知识与人才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人才的创新行为是经济发展自增强的内在动力因素。只有人才的创新,才能不断实现科技进步,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使新的人才不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市场规模在不断细化的劳动分工和产业分工中扩大,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追求科技进步和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的创新行为实现的不同成果。
  
  2 自增强动力模型中的创新人才类型
  
  参考汪安佑(2008)的科技进步演化模型,本文将创新人才归为4种类型(见图2),并将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企业家作为4种主要人才类型(科学研究型人才、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代表。需要说明的是,模型所划分的人才类型,表达的是由人才创新行为的倾向性,并非绝对的划分。
  
  
  2.1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动力模型
  创新的根本目的为了创造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于个人而言体现为同一行为的不同价值倾向。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国家宣传和文化传统;个人价值则基于人生经历与个人理想的自我规划。根据科技演化模型,将人才创新行为的结果(追求科技进步、满足社会需求)、不同社会和人才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作为4个主维度,构建了基于创新的人才动力模型(见图3)。
  
  2.2模型的基本含义
  路甬祥院士认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科学家的好奇心。技术创新一开始也离不开发明家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但要形成规模化产业必须要有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强烈推动。
  
  2.2.1模型的基本思想
  经济发展是由人才通过创新追求科技进步,并满足不同时期社会需求完成的。人才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共同影响下,因其行为和成果的倾向性表现为8种不同的创新行为或结果(即图中虚线箭轴所指向的内容)。
  2.2.2模型的正圆圈层与4个象限
  正圆的不同圈层表示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由内而外递增。4个维度组成4个象限,每个象限中的2条虚线箭轴表示在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行为倾向下,同一类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创新行为或者创新成果。
  2.2.3阴影部分的含义
  阴影部分面积衡量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工业化、市场化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其中,第Ⅰ象限阴影部分表示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Ⅱ象限阴影部分表示科学研究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Ⅲ象限阴影部分表示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Ⅳ象限阴影部分表示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的衡量指标。
  
  2.3人才动力模型的深层内涵
  2.3.1第Ⅰ象限与第Ⅳ象限结合分析:西方经济发展起步的制度基础
  第Ⅰ象限与第Ⅳ象限的人才创新行为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西方追求个人独立、崇尚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传统。其经济发展路径为:通过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新产品和新工艺为契机,以现代管理和营销思想为指导,最终完成工业化和市场化主导的发展方式。在此过程中,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社会文化的变革,使个人价值逐渐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美国梦”的诞生),完成了西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基础。
  2.3.2第Ⅱ象限与第Ⅲ象限结合分析:我国计划经济发展起步的制度基础
  第Ⅱ象限与第Ⅲ象限的人才创新行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结合,表达了在公民国家的理念下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国家繁荣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国家财富增加和尖端科技发展;大力引进基础工业技术,通过集体组织形式实现大规模的原始技术创新和技

术整合创新;体现了强调国家利益、注重个人奉献精神的发展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对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倾向。
  2.3.3人才动力模型的3个研究维度
  将人才动力模型按3个四维直角坐标系进行分类,可细分为3个研究维度:人才激励维度、经济发展维度、市场发育维度。
  第一,人才激励维度的4个作用因素(见图4)。
  正圆的不同圈层表示不同的人均GDP水平,由内而外递增。图中的制度、政策、动机、动力是影响人才总量和结构变化的4个主要因素。阴影部分在各象限的面积表示4种类型人才的平均收入水平。
  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出发,对于科学难题的探索可以是人才从事创新行为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而特定时期社会需求的激励与压力,是人才坚持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国家要在追求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社会价值取向上实现科技进步与满足社会需求,就要在政策上吸引和引导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对其正确宣传并深化改革科教体系,在制度上保护人才持续工作的动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二,经济发展维度的4种经济行为(见图5)。
  正圆的内外部圈层表示一定时期以某种指标衡量的市场规模扩展进程。阴影部分衡量的是在4种创新行为(逐利、促进分工、竞争、合作)的作用下,4种类型人才指标(如工业化率、市场化率)衡量的市场规模扩展程度。
  在追求社会财富增加的经济发展中,创新人才追求利润、深化分工、促进竞争以及加强合作等行为将形成对特定行业甚至整体国民经济在4个方向的拉动力。社会科学的进步与新技术的诞生,共同促进了商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和原始技术创新。
  第三,市场发育维度的4个发展方向(见图6)。
  正圆的内外圈层是由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发展进程。以4个象限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在市场经济在4个方向(标准化、个性化、规模化、前沿化)的拉动力下,4种类型人才数量的衡量指标。
  自然科学的进步与新产品的开发相配合,演变为基本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为推动劳动的分工与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基础条件,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在个性化、前沿化的拉动力下,催生对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和科学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在标准化、规模化的拉动力下,催生对技术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和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需求。
  
  3 模型的假设条件
  
  人才动力模型和3个作为研究维度的子模型需要以下2个假设条件方能成立。
  
  3.1经济发展的整体报酬递增
  保罗・罗默(1986)在《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任何厂商的技术、知识创新都能通过溢出效益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因此,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劳动分工的细化、市场规模的扩大,以此完成的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适应性预期,都为经济发展的整体报酬递增打下了基础。
  
  3.2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均衡―趋向均衡―不均衡
  在特定时期,某种类型人才的突破性创新行为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力,并对其他类型人才产生影响,进而打破前一时期趋向均衡的经济发展形势,因此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常态,然后逐步趋向均衡,紧接着又被新一轮的创新行为打破……以IT产业为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突破意味着科学研究型和技术发明型人才的创新行为迅速增加。随后,伴随着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及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行为,基础科学和技术实现了整合与再创新,推进了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化进程。
  
  4 结语
  
  本文在理论上探讨了一种经济发展的人才动力模型及其相应的子研究维度,目的是解释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创新行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与数量的影响,在不同的研究维度下有何表现和特点,在政策上能否明确制度变迁的前景,以及在经济上能否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并激励人才的新一轮创新行为。
  本文建立的模型不足之处在于,其人才类型和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已有研究的一种综合,根据不同前提还需做出调整;如何在统一的数据可比条件下,实现模型的操作性,完成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是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4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