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奇谲瑰丽的蜻蜓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嘉禄

  说起蜻蜓眼,我一直猜想跟中国传说的随侯珠有某种联系,可能就是随侯珠。先说说这个神奇的传说吧: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奄奄一息,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颗夜明珠就被后人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后来人们在谈论“随侯珠”时,或者将它说成料珠、夜明珠,或者说成金刚石和萤石等,但千百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证明它的存在,它与和氏璧一样构成了中国文化之谜。直到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品,其中有173颗精美绝伦,带着眼睛一样符号的琉璃珠,于是有人就认为它们是传说中的随侯珠。不过文物专家并不敢贸然下结论。
  日前,“灵蛇献瑞蜻蜓眼珠展”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幕,34组精美的展品全部由全国蜻蜓眼收藏家提供。战国蜻蜓眼以其悠久深厚的图腾文化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真切感受在久远的年代,思想文化上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最终造就了如此的灿烂与美丽。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蜻蜓眼由玻璃制成,玻璃又称琉璃。公元前2500年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先是出现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公元前10世纪,工匠们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并在地中海沿岸大量出现。西亚或印度的人们相信眼睛具有避邪的功能,游牧民族在迁徙途中,身上会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用于避邪,一方面用于物物交换。
  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逐渐衰落,腓尼基人拓展了琉璃珠制造工艺,对“蜻蜓眼”样式演变做出了贡献,并在几百年间通过海上贸易,使琉璃珠在地中海及中欧地区广为流传。大约在公元前550年的波斯帝国时期,琉璃蜻蜓眼,从地中海流传至北非、西欧一带。公元前330年希腊大军击垮波斯帝国后,琉璃蜻蜓眼远播到中欧、非洲及亚洲大陆。
  春秋晚期传入中国有一种叫“复合眼珠”的玻璃珠,很快成为中国琉璃史上的一个高峰。工匠们兼容外来文化,将瑰丽奇谲的蜻蜓眼技术与纹饰发挥到极致,使之成为帝皇诸侯们的佩饰,用于避邪与炫耀。除了西方常见的圆珠外,拓展至方珠、锥形珠、长管等形状,更被制成圆片、长条形、弯月形琉璃蜻蜓眼镶嵌于铜壶、铜镜、金铜带钩、青铜车马件、漆罐、陶罐等器物上,彰显主人的尊贵身份。
  春秋晚期的蜻蜓玻璃眼珠多为类形球,也有扁方形或扁鼓形的。珠地多为绿、蓝或黄色,母体均半透明。饰纹借鉴西亚常用的几何图案,与同期中国玉器或金属器物上传统的云纹、蟠螭纹和龙、壁邪等图样略有不同,充满了外来文化的趣味,也是中国文化接纳、融合外来文化的辉煌见证。近三十年来,在新疆轮台群巴克墓、山西长治分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洛阳中州西工路基、河南固始候古堆墓和湖北随县州曾侯乙墓都出土过蜻蜓眼。
  在中国古玻璃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可以帮我们看清历史源头的微光。
  一是来历问题。有专家认为战国以前,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地已经有了比较密切的交往,两河流域与埃及的玻璃烧制工艺可能通过陆路贸易的渠道来到中国。从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蜻蜓眼的造型和纹饰中也许可以发现这个文化密码。我曾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博物馆里看到大量出土的古玻璃,一般都是小瓶子和小罐子,数量多到令人惊叹。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透明度不高。
  二是“本土化”问题。中国工匠可能对外来工匠提供的配方经过多次修改,使之适应贵族阶层的审美要求。在进程中,一直在热衷于炼丹的方士们施加了影响,将他们的理念与技术融进了这种艺术之中,使之更具有玉质感。因为中国古代贵族对玉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希望铅钡化的古玻璃也有这样的质感与美感,是可以理解的事。而且,上海古玻璃收藏家、也是本次蜻蜓眼珠展的策展人牧之先生,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的蜻蜓眼珠的工艺超过西方,制作工艺也比他们严谨。比如“缠丝法”和“镶嵌法”等,在今天也是很难掌握的手艺;还有七星纹、卷蛇纹、龙纹、泼墨纹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纹饰,做起来非常繁复,很多工艺的难度超过今天人们的想象。
  文章开头我说到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玻璃珠,而事实上,与马家窑彩陶的发现相似,早在上世纪20年代,加拿大传教士威廉·查尔斯·怀特在河南洛阳活动时,从当地盗墓者手中购买了一些玻璃珠饰品,后来中国朋友告诉他说,这些珠子来自周朝故址金阳村的一个墓葬。后来,他发现这些珠子与埃及及两河流域的玻璃制品很相似,再拿给英国专家看,后者惊讶地发现这些珠子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铅和钡,与西方的玻璃并不相同,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代玻璃有自己的文化密码。新发现让威廉·查尔斯·怀特欣喜若狂,接下来他与美国人华尔纳等人开始了疯狂的搜寻,雇人盗掘金阳村的东周王陵,前后持续了整整六年。最后他们带着丰盛的“战利品”回国。他们盗走的文物包括青铜器和车马器,还有大量蜻蜓眼珠饰。现在,这批宝物还安放在皇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日本东京博物馆等地。这个归宿比马家窑彩陶还让中国人胸闷。
  十多年前,我在古玩市场上还见到过蜻蜓眼珠,但也得知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赝品,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问津。今天,蜻蜓眼珠在山东淄博等地还在烧制,主要供应国外用户。中亚国家还保持这个传统工艺,并在作坊里由妇女来烧制,单颗或串珠均被当地人用来装饰民族服装。有一次我在泰康路琉璃博物馆看到他们陈列着战国玻璃璧,品相不错,而这东西在十多年前我也在古玩市场上看到过。
  一切都是烟云,唯有玻璃,在泥土下沉默,寿越千年。历经沧桑的战国蜻蜓眼,作为世界古琉璃史上浓厚绚丽的一笔,静候你的欣赏与惊叹。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80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