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分别采用了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两种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最大。而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在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中不存在某个产业的发展决定其他产业发展的状况,三次产业是在相互促进中实现的共同发展,并最终导致了经济增长的。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相关分析;因果关系检验
  
  一、引言
  
  最早提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o配第(1652年),他认为货币并不是国家的财富,“政治身体的血液和营养液“是农业及工业产品[1] 。此后,马克思继承了配第的研究成果,在其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再生产理论“(1857年):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同时两大部类的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基本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该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2] 。
  当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其中,克拉克在《经济发展条件》(1940年)中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将发生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3] 。因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西蒙在其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1966年)中指出,“在早期时代的经济组织中,经济活动集中在初级经济部门。现代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表明,新的行业和职业数量的急速增加,并趋于多样化。在当代的发达国家里,在采掘自然资源部门的就业人数通常情况下不超过劳动力总人数的5%;第二产业部门,主要指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劳动力人数可能占总数的大约1/3;余下的劳动力则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活动“[4]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国别的经验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模式。
  本文试图运用以上的“结构理论“来解释重庆市经济增长,并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的分析。
  
  二、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根据刘伟、李绍荣(2002)提出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模型,以及兰基(1969)和西蒙斯(1971)创立的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笔者对这两个模型加以参考,并通过对模型的适当改造,从而用于分析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刘伟、李绍荣在考虑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通过对产出与产业结构以及制度和技术因素构成函数取全微分的形式,试图将函数表示为弹性关系,本文作者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直接用对数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针对函数取偏导将其表达式表示为弹性的形式。本文研究的市场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1986年以后的中国经济,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有关重庆部分的数据,产业划分标准参照统计年鉴中的标准来划分。
  1.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的模型设计
  刘伟、李绍荣认为:根据罗默(2000)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得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包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然而,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的生产,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5]
  在函数的表达形式中,本文作者用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代替总产出并用Y来表示,产业结构用Xit (i=1、2、3;t取值范围为1986-2004)来表示, X1t表示时期t第一产业的产出水平, X2t表示时期t第二产业的产出水平, X3t表示时期t第三产业的产出水平,用表示t时期的技术、制度以及其他未考虑进来但可能有影响的其他因素。用函数形式表示为:
  
  为了便于研究三次产业对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出弹性的研究并方便确定在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产业,笔者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相关意义,对上面的产出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的形式,通过描点也发现产业结构与经济产出水平有对数形式的关系,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将上述形式转换为以下的形式:
   L n Y=C+β1 L nX1t +β2 L nX2t +β3 L nX3t +ξt
  其中β1β2 ,β3 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弹性,ξt 为随机扰动项
  2.各个产业之间因果关系的模型设计
  为了进一步探讨三次产业之间相关关系方向,确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这三个变量进行检验。
  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路为:如果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特别地说“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X应当有助于预测Y,即在Y关于Y的过去值的回归中,添加X的过去值作为独立变量应当显著地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第二,Y不应当有助于预测X,其原因是如果X有助于预测Y,Y也有助于预测X,则很有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几个其他的变量,它们既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也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
  检验X是否为引起Y变化的原因的过程如下.首先,检验“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无限制条件回归:Y=(1)
  有限制条件回归:Y=(2)
  然后用各回归的残差平方和计算F统计量,检验系数 , β1β2 ...βm,是否显著地不为0 。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拒绝原假设,也就是“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
   F统计量为:
  F=(N-k)(ESSR -ESSLR )/q ESSLR (3)
  其中ESSR和ESSLR分别为有限制条件回归和无限制条件回归的残差平方和;N为观测值个数;K是无限制条件回归的参数个数;q是参数限制条件个数。这个统计量服从F(q,N-K)分布。
  同样的,我们可以检验“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做同样的回归估计。但是交换X与Y,检验Y的滞后项是否显著的不为0。要得到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的结论,必须拒绝原假设“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同时接受原假设“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
  基于上述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各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
  3.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市场化改革条件下重庆市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研究的数据是以1986-2004年期间的为基准的,文中的原始数据是来自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重庆部分的GDP和三次产业产出水平中的19年的数据资料,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汇编为1986年至2004年时间段内,参照国家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进行的统计。
  
  三、重庆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回归模型的结果
  根据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次产业1986年-2004年的样本观测值回归分析,并运用EVIEWS5.0软件,可以得到以下的经济计量模型:
  LNY= 1.1751+ 0.1435 LNXlt+ 0.5348*LN2X2t+ 0.2955*LNX3t
  (17.43) (4.75)(10.37) (7.69)
  (R=0.999832 Ra=0.999798 F3.5=29680.25 D-W=1.548)
  注:回归模型估计参数下面括号内的数是相对应参数的t统计量。
  该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相当理想,可决系数为0.999832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9798,显示回归方程中的参数对依赖变量的解释程度超过了99%,而F值为29680.25远远超过了上自由度为3,下自由度为15时F分布的(显著水平为1%)临界值为5.42,这意味着LNXlt,LN2 X2t ,LNX3t 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对LNY的联合影响相当显著,杜宾-沃森检验(即:D-W)的结果表明随机扰动项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的关系。
  2.回归结果分析
  第一,从三次产业分别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长弹性来看,我们从模型中可以得出:对于目前来讲,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增长弹性分别为0.1435、0.5348、0.2955,即: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量增长1%分别会导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近似地增长0.1435%、0.5348%、0.2955%。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中,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大的依然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第二,从三次产业分别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比较可以看出:重庆市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边际效应分别为第一产业的3.73倍、第三产业的1.81倍,究其原因,一直以来重庆市是个重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是该市的主导产业,在重庆产业中第二产业占据主导的地位。
  
  四、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因果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的结果:
  表一:重庆市各产业之间的因果检验结果
  
  注:其中括号里前面的值为F的值,后面的为概率P的值1%显著水平下F的临界值为 F2.9=8.02
  由表一,可以看到:假设H1 --重庆是第一产业的发展不是造成该市第二产业的发展的原因--在m=2的情况下不能够被拒绝,同时我们可以观测到H2 的假设也是不能够被严格地拒绝。以上的结果说明重庆市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因果关系;同理我们可以得到重庆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以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
  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重庆市三次产业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意味着重庆市不存在某个产业决定其他产业发展的状况。但它同时说明了重庆市三次产业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实现了共同发展,并最终导致了重庆市经济增长。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模型的实证分析,笔者就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的结论:
  1.工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在重庆市经济中能够最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是工业。因此,从有利于该市经济增长方式来考虑,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该把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放在不断地推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上。在当前的一段时期里,盲目的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循序渐进才是更好的发展策略。
  2.重庆市三次产业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但相互影响和制约
  重庆市是有必要实现三次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战略的。决不能因为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最大,就一味地追求工业的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无疑于顾此失彼。只有按照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路发展经济,才能够实现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最终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协调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重庆市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是我国的普遍的现状,但第一产业产值对产出的贡献力度却比较小,这说明在当前一段时期内需要进一步推进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使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优化该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使得第一产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经济增长。
  对第二产业而言,要进一步发挥工业优势,加强对工业的投入,特别是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并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该地区的传统工业,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重庆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不及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大,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吸引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容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管理和引导,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实现第三产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推力作用,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促进该地区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60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Colin,MAClarkTheconditionsofEconomicProgress[M].London: Macmillan&Co.L td, 1940:395
  [4]库兹涅茨.西蒙(美).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5]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6]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7]李占风,杨华.产业结构演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9)
  [8]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简介:
  毛红涛(1983..-),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0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