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是我国融资的主要渠道。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新的金融产品,不仅与商业银行争夺存款市场,而且还争夺银行的优质客户。一些优质客户凭借自己的信用直接绕过银行这个传统的信用媒介,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从金融市场上取得较为便宜的资金,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直接融资地位上升,间接融资地位下降,即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这一融资非中介化行为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金融脱媒成因分析
  
  1、经济市场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将逐渐消除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摆脱了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促进了直接融资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商业银行单一融资渠道的格局,一些业绩优良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使得他们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下降。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如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国债和企业债券等。这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不仅分流了银行部分储蓄存款,而且也导致了银行储蓄存款短期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1年以内的储蓄存款占85%。同时,随着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以及在不同市场上套利空间的存在,使得他们对证券投资比重上升,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
  
  2、金融改革的加速
  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存在很多制度性缺陷,如股票市场上的股权分置、债券市场上的条块分割以及股票和债券发行的严格审批制度,阻碍了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而银行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依赖银行融资,从而使我国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为了完善金融市场,化解金融风险,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允许业绩优良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券,对存贷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颁布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强化了商业银行以资定贷经营和风险管理意识。在这一系列金融改革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和信贷谨慎行为,纷纷降低公司信贷业务,大力发展个人零售业务。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后果,导致大量的投机性货币资金在各个市场上寻找套利机会,使得金融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信贷谨慎行为导致企业间接融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符合直接融资条件的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证券市场,通过证券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这进一步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3、电子和网络金融的发展
  电子和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上的信息更加充分,加之消费者的主动性和消费的自主性增强,他们对传统的金融中介依赖性将会大大减弱,从而加快了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这种金融脱媒除了资金融通更多通过证券市场而不是银行的含义之外,证券的交易虚拟化对经纪商的依赖性也会下降。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也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易和查询。
  
  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来说,金融脱媒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外部的经营环境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过去我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不高,难以通过自身积累提高资本比率,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但在金融脱媒格局下,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不仅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而且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改变其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因此,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制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定期债券提高资本充足率,为今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和风险抵御能力提供资本基础。
  
  3、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虽然融资中“脱媒”和证券化使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相对萎缩,但也为商业银行拓展新的业务带来了机遇。直接融资使资金提供者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而在间接融资下,这种风险是由银行来承担的。大多数贷款人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这就为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各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提供了机会,从而将部分信用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同时,借款人为了能够顺利发行债务工具,也必须获得市场认可的信用地位,而以银行的信用担保作支持则是最便捷的途径。因此,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4、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将出现分化
  首先,传统的存贷业务萎缩导致利差收入减少。股票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在投机套利的驱动下,分流储蓄存款使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下降。例如,今年5月份沪深股票市场大幅度上涨导致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少增600亿元。优质客户通过直接融资补充流动资金,将使他们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下降,贷款增速放缓,银行预期利润下降。其次,经营成本上升。金融脱媒的直接后果将对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为了稳定信贷增长速度,必将采用优惠措施稳定现有客户,通过营销策略发展新客户弥补优质客户分流的贷款量,导致营销成本上升。第三,贷款价格下降,进一步挤压了银行的获利空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使得存贷款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逐步市场化,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进行金融产品的定价,从而使不同市场上的金融产品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的联动性增强并趋于一致,这将会削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的垄断地位,贷款价格下降在所难免。另外,储蓄存款短期化,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必将导致贷款期限短期化,利差空间进一步缩小,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金融脱媒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出现分化,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原因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小,利润来源完全依赖存贷款利差,其中,贷款收入占营业收入达95%,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贡献很小。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5年度贷款收入高达86%,中间业务收入仅占4%,而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度

贷款收入仅占56%,中间业务收入占34%。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贷款优惠利率下调空间有限,同国有大银行争夺优质客户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只能发展中小客户,导致贷款边际成本上升。
  
  5、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和资金运用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产与负债结构将出现严重的错配,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优质客户的流失将迫使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客户的营销力度,这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脱媒的发展使得市场波动加大,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将导致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变动频繁和贷款定价风险加大,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固定收益性的资产风险暴露,从而使商业银行难以通过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得预期收益。
  但是,金融脱媒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有效的工具。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将表内业务表外化,减轻风险资产增长对其资本的压力,并有效化解流动性风险;通过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衍生产品交易来管理市场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与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金融脱媒所带来的市场机遇,转变经营观念,通过调整客户结构和金融创新等措施谋求自身发展。同时,要加快制度创新,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止其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展,危害国家金融安全。
  
  1、强化金融创新意识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核心对策。因此,商业银行要彻底转变经营观念,借助证券市场平台,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表外业务创新产品,实现其业务综合化。首先,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和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树立整体意识,把金融产品创新作为系统工程看待,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有目的、分层次、全方位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其次,商业银行要造就和储备一批适应创新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创新产品,使创新产品低成本、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提高创新产品的盈利能力。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
  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优质客户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为业绩优良、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
  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通过并购来推进业务综合化和国际化
  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市场上寻找一些效益好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并购活动,不仅可以扩充资本实力、增加业务品种、提高市场份额,而且还可以关闭效益不佳的分支机构、精简人员,减少经营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并购国外的商业银行,拓展海外业务。
  
  4、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首先,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目前政府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唯一的产权主体,使得银行把利润作为首要目标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完善,造成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和资本充足率过低。从国际活跃银行的成功经验来看,当前解决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制度的唯一可行方法,就是加快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产品创新。由于分业经营制度的存在,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和结构安排受到牵制,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无法体现,创新的产品具有同质性,金融行业与行业之间、市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行沟通,风险和危机则因此潜滋暗长。在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核心对策就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实行弹性的分业经营管理,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交叉和扩展打开创新的市场空间。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 陈玉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1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