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科技为先导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鼓)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开发、设计与制造透平压缩机、透平鼓风机和大型通风机的专业制造企业。全国风机行业归口的沈阳鼓风机研究所、风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通用机械风机行业协会均设在这里。
  沈鼓的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等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科研、石油、化工、冶金、矿山、轻纺和环保工业等各个领域,产品大部分是为国家重点工程配套。自1952年成为风机专业制造企业以来,已生产各种风机13.6万台,有3000多台风机产品销往25个国家和地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沈鼓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先后有60多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有9种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主导产品被评为国家机械工业名牌产品。1990年被国家确定为“863'’高科技自动化领域CIMS工程重点示范企业;1994年被确定为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获得沈阳市科技振兴奖;1999年被国家人事部确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沈阳市首批“双创新”示范企业;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沈鼓的主要经济指标、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目前均居全国风机行业领先地位。
  一、引进与自行开发并举,技术创新结硕果
  沈鼓人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忽视了技术创新就不能发展,甚至无法生存。在强烈的发展和创新意识支配下,沈鼓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举,坚持引进与自行开发并重,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创新资源,研制出一个又一个树民族工业丰碑的精品名品,实现一个又一个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零的突破,使企业成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离心压缩机国产化基地。
  沈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起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我国较早进行技术引进的企业之一。20多年来,根据市场的需求,沈鼓共引进了6个国家的11项先进风机设计、制造技术。对于引进的技术,沈鼓不是照搬照套,而是通过消化、吸收,吃透其原理,掌握其核心,举一反三,进行不断的开发创新。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沈鼓每年投资上千万元用于技术更新和开发新技术,在压缩机气体动力学、转子动力学、传热学等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关键技术得到了及时更新与发展,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着国际先进水平。沈鼓在1976年引进意大利新比隆公司MCL、BCL、PCL三个系列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及检验技术基础上,自行开发了三元叶轮的设计和流场分析程序,代替了引进程序,明显提高了叶轮设计水平;开发了六个系列近千个基本级,效率平均提高了3-5%;运用当代领先的理论"LKZX"方程开发了气体的热力参数计算程序,超过了世界同类厂家应用的软件技术。
  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沈鼓的产品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工艺装备水平,已接近国际同类厂家先进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继成功研制大庆石化公司年产48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组后,今年又从上海金山传来捷报――为该公司年产70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一次试车成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成功开发研制出第一台“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成功开发研制出国防用特殊介质(硫化氢)压缩机等一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压缩机组。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的技术引进与白行开发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技术创新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完善科研开发体系,发挥技术中心的核心作用
  技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沈鼓历来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完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通过重组、优化、创新与发展使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了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和核心功能的综合型组织。新重组的企业技术中心,涵盖了股份公司、通风公司的设计研发部门、工艺部门全部科研设计工艺人员,还设立大连、西安两个分中心,是一个多层次、跨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突出了技术中心对企业科研开发的战略调控功能。
  为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的核心作用,2001年又在技术中心研发部设立了科技特区,在科技特区管理办法中规定,一类新产品和重大技术难题攻关项目,经集团公司技术委员会推荐并报技术中心主任批准确定为重大技术创新课题项目,才能进入科技特区,其余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凡进入科技特区的课题组成员,都享受特殊津贴。
  除此之外,还设有相对独立的、具有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能力的北方电脑公司和自控公司,分别进行计算机软件和压缩机控制系统的开发研究,使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运行更加科学,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技术产品的开发研制。
  三、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力
  新的体制建立了,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好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新体制的作用。企业以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为核心,以分配制度为杠杆,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激活了科技群体,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示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中的强大动力和支撑沈鼓壮大的基石作用。
  1、引入竞争机制,为科技人员创造奋发向上的环境
  一是实行聘任制。这是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重要手段,主要依据科技人员工作绩效,采取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的办法,聘任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艺研究岗位的技术人员,被聘任人员与厂签订《岗位责任承包同书》,明确规定了期间承担完成的科研新产品开发任务。
  二是建立非领导职务制。制定了《行政职务等级管理制度》,开展处级、副处级、主任、副主任、主管、科员等评选活动,评选比例高于管理线比例,并与工资、奖金、住房、福利挂钩,一年一评,实行动态管理。
  三是教授级高工制。参照国家有关教授高级工程师的任职资格条件,制订《关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聘期内有关待遇问题的规定》。在企业内部建立教授级高工制。被评选上的教授级高工在科研新产品开发上承担重任,在生活中给予优厚待遇(如可人住三室两厅住房),激励他们发挥技术创新和学术发展的带头人作用。
  四是从优秀的科技人员中培养、选拔领导干部。积极大胆地从科技人员中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年富力强、思想素质好、作风正派,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近年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几乎全部来自工程技术人员。
  2、加大科研奖励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建立学位津贴制。为吸引和稳定大批有才、有识之士共谋企业发展之路,特设学位津贴,学士学位每人每月发津贴200元,硕士学位每人每月发津贴400元,博士学位每人每月发津贴1000元。这项制度的实施,对吸引人才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为企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二是建立技术津贴。打破年龄和资历界限,主要依据贡献大小、成果多少,评选优秀科技人员,对评选出的优秀专家每人每月发津贴800元,优秀专业带头人每人每月发津贴600元,优秀技术骨干每人每月发津贴400元等。全厂共评选优秀专家20人,优秀专业带头人38人,优秀技术骨干66人。这些人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技术创新项目奖。制订了《技术创新项目奖励管理规定》,对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市场营销、质量攻关和技术改进等承包项目,根据承包合同进行奖励。对进入科技特区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待技术项目完成后,由集团公司技术委员会鉴定,确定项目等级和奖励标准。其中,新产品一等奖可以得到3―10万元的奖励,技术难题攻关一等奖可以得到1―5万元的奖励,质量攻关一等奖可以得到0.3―1万元的奖励,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按利润总额的0.5―8%提取奖金,主要完成人奖金不低于总数的60―70%,并由总经理亲自颁发嘉奖令、证书及奖金。有效地激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增添了强大动力。
  3、利用博士后工作站优势,发挥博士后作用
  沈鼓集团公司为充分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好博士后的作用,采取按企业确定的科研攻关课题选拔引进博士后的办法,引进企业急需的高级科技人才,从事风机前沿课题的开发研究,并对进入博土后工作站从事课题研究的博士后,按项目承包合同计算报酬,每月以津贴形式预支4000元。从而,使离心压缩机气动设计技术有重大突破,不但明显提高了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保持了产品技术的先进性、领先性,同时也有效地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制周期。
  四、注重人才资源培养开发,培育学习型组织
  沈鼓之所以能够较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不断地完善对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同时,非常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学习、知识更新,把科技人员团队创建成学习型组织。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三型”教育。
  1、针对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提高型”教育
  推进技术创新,必须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趋势,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新知识、新技术的技术创新骨干和带头人。沈鼓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国外著名公司培训、学习、考察;并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沈鼓举办新技术、新科学、新知识的讲座;选派数十名技术人员赴上海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已培养硕士生十余名;结合技术发展需要每年选送2―3名年青的优秀技术人员,带课题到大学深造。近五年,出国专门从事技术培训达120余人次,经过这些途径培养的科技人员,无论是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上,还是在与外国产品合作生产中都发挥出了关键性作用。
  2、针对新知识薄弱的状况,进行“更新型”教育
  沈鼓为提高科技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在国内举办新技术、新科学培训班,对各类技术人员进行多种专业技术培训,系统补充专业和理论知识;鼓励并资助成人自学;利用与各大院校密切联系及技术合作,结合新产品开发和科研项目等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2001年委托西安交通大学开办了压缩机设计班,培训沈鼓选送的24名设计人员。近五年,我们在国内共培训各类人员1500余人次。通过“更新型”教育,使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3、针对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复合型”教育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为适应这种要求,沈鼓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培训;对专业管理人员开展产品技术讲座,培养机电一体化、机械与计算机、管理与计算机等复合型、多学科专业人才,达到工程技术人员懂管理,管理人员懂技术。通过复合型教育,很多人知识结构得到完善,研究视野更加宽阔,工作效率更加快捷,获得成果更为突出。同时,企业的人才结构也得到较大的改善。
  五、关心科技人员需求,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较好地满足科技人员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沈鼓采取了多种措施,从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成就荣誉等不同方面和层次满足科技人员的需求,以达到预期目的。
  1、改善住房条件,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后顾之忧
  目前,具有高级专业职称工程技术人员基本上都住进了双室,并有3/4住进了三居室;新来的大学毕业生一次性给予一定的安家费。为员工建立了娱乐室、乒乓球室、音像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使科技人员能安居乐业。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满意的工作条件
  为使科技人员专心于创造才能的发挥,沈鼓对科技人员集中的设计部、研发部、制造部的工作环境进行了改造,为每名科技人员配备了先进的电脑,极大地方便了科技人员的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评选推荐相结合,大张旗鼓地表彰科技工作者
  沈鼓每年进行优秀科技人员评选活动,在集团公司科技大会上隆重表彰奖励。积极向省市推荐评选优秀科技工作者,“百千万工程”优秀科技人员人选,目前有4人当选为百名优秀科技人员,35人当选为千名优秀科技人员,3人当选省优秀科技青年,1人当选“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技术装备)突出贡献者。在宣传和树立企业整体形象的同时,也大大增强科技人员个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并带动了其他科技人员为企业发展而努力工作。
  由于沈鼓注重以科技为先导,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推动丁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沈鼓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总产值、销售额、科研和管理工作等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1亿元,同比增长28.6%;工业增加值完成14581万元,同比增长29.3%,创历史最好水平;新产品品种完成127种212台,品种同比增长56.8%,产量同比增长60.6%;新产品产值完成42529万元,同比增长36.2%;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7.4%,同比增长4,8%;销售收入实现53515万元,同比增长29.8%,创历史最好水平;利税总额实现3100万元,同比增长7.9%;利润实现35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5.1万元,同比增长36.4%。工厂在岗人均收入达到16485元,同比增长15.8%;销售订货额达到4.1亿元;货款划回达到4.4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并在多项指标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可见,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已走上了良性循环、不断壮大的发展道路。责任编辑 晓 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