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红 尹雷 刘钟钦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绒山羊业不断发展,成为发展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但是,作为绒山羊中的“国宝”――辽宁绒山羊,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水平偏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应加大财政支持、政策支持、金融信贷支持,构建并完善畜牧业金融支持体系,促进辽宁绒山羊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金融支持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现状
  
  (一)辽宁绒山羊产业现状
  辽宁绒山羊是我国优秀的地方品种资源,原产于辽宁省的盖州市、凤城市、岫岩县、宽甸县、庄河市和瓦房店市,近几年已覆盖到全省各市。辽宁绒山羊以产绒为主要产品,属绒、肉兼用型品种。据全省各市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反馈的数据,2009年全省绒山羊饲养量724.79万只,是1998年的4.5倍;出栏343.08万只,是1996年的3.6倍;存栏381.71万只,是1998年的2.6倍;产绒955吨。种羊平均价格在700元左右, 绒山羊生产以其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风险小等特点,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纷纷投资经营。工商业户、下岗职工、城市大款、社会团体等,纷纷把投资转向绒山羊产业,作为再创业,谋求第二职业的重点项目。尤其是一些机关党政干部带头经营,促进了辽宁绒山羊产业的发展。全省现有饲养规模在200只以上的绒山羊养殖专业户1000多户(其中500只以上的有近200户)。辽宁绒山羊饲养业由山区向农区辐射,饲养方式由放牧为主向舍饲为主过渡,由粗放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缓解了林牧矛盾,促进了绒山羊产业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绒山羊产业发展迅速,饲养绒山羊已经成为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引起了辽宁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绒山羊产业列为特色畜牧业之一,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扶持。目前,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金融部门以及农民自有资金。2009年6月,国家科技部通过签订协议,确认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为科研项目之一,投入2000万元予以支持。此外,地方政府、研究院和企业也分别投入资金支持,合计5000万元左右。但是调查发现,虽然辽宁绒山羊的产业发展较快,农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畜牧业的投资风险较大,许多金融机构在为绒山羊的养殖户或企业贷款时审核比较严格,而且大多是短期或小额,导致金融支持辽宁绒山羊产业的效率很低,一些地区甚至没有为农牧民发放贷款。据统计,辽宁省绒山羊的饲养量截至2009年底已经达到724.79万只,出栏343.08万只,羊绒产量为955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42.1%、114.4%与6.1%。2009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约为38%,但是畜牧业占农业贷款的比重仅为8%左右。因此,适当增加畜牧业贷款比例,尤其是如辽宁绒山羊产业这一高效牧业的贷款比例,是当前辽宁省农村金融的重要课题。
  
  二、金融支持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近年来辽宁省在发展以辽宁绒山羊为主要品种的绒山羊产业上有了长足发展,全省绒山羊产业呈现良性规模发展态势,但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仍存在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一)绒山羊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完整
  目前,辽宁省绒山羊生产水平处于较低状态,缺乏改良意识,饲养方式落后、组织能力较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这与现代畜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方式相差甚远。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绒毛价格走低,从事辽宁绒山羊贩卖和羊绒收购的利润空间变小,经营风险加大,经纪人纷纷转行。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本也从绒山羊饲养和羊绒收购中减少,用于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资金大幅度减少。绒山羊产业的发展是依靠绒山羊滋生的生产性能和稳定的种质特性来发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近年,制约绒山羊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各环节协调发展的问题。辽宁省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绒山羊产品加工企业,不能充分保证绒山羊养殖户的利益,导致养殖户的积极性无法带动。辽宁绒山羊的饲养、加工、流通各环节也不能协调有序、利益合理不分配。绒山羊产业应达到:在产业的上游――饲养环节要加强品种选育和管理,为加工业提供优质的羊绒、羊肉、羊皮等产品;在产业的下游――加工环节要通过不断改进加工工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流通环节要充分结合饲养和加工环节,为加工和生产环节导航。而作为辅助的环节,疫病防范等环节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强对绒山羊饲养户的种养管理。只有各个环节协调、有序,辽宁绒山羊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二)绒山羊贷款风险高,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脱节,贷款利用率低,不能满足绒山羊产业发展的要求
  畜牧业贷款一直以来都是农业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市场、经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畜牧业贷款出现呆账、坏账。截至2009年末,全省绒山羊不良贷款余额占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约8.3%,这一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致使承办绒山羊贷款的金融机构产生惧贷心理。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部门,在发放贷款时主要通过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形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贷款期限短、额度小、而绒山羊真正用于生产经营周转周期则在2-3年左右,且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贷款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不能满足牧民生产需求。
  (三)辽宁绒山羊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的联动机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提高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辽宁绒山羊作为辽宁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但无论是地方政府、牧业管理部门或金融机构,在过去的项目建设中往往是重扶持,轻管理;重投入、轻回收。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缺少可靠的保全措施来防范信贷风险,缺少保险政策的及时跟进及必要的补偿政策。这种信贷后期管理不足的现象,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后果就是把养殖户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承贷的金融机构,使其产生惧贷心理的恶性循环。
  
  三、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畜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考虑到畜牧业是特殊的一种农业产业,因此,为了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应该结合畜牧业的经营特点,在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建立一种新型的畜牧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进而促进绒山羊产业快速发展。
  (一)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供给
  畜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促进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保证金融的安全稳健运行”三条原则,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机构及新型金融机构等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多层次体系,并进一步加强其服务功能。绒山羊产业化经营不仅需要农村信用社的支持,更要求其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和自身经营状况,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组织机构的多元化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各个商业银行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农业银行。畜牧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自身的回收期长、受市场影响较大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高风险,因此,必须把市场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扶持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等。
  (二)结合绒山羊产业的发展特点,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增加业务品种
  金融部门结合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服务需求,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以促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当前,农村金融的创新范围主要集中在表内业务,业务范围狭窄,业务量小,缺乏统一规划、研究和开发,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且面对农村发放的贷款类型主要是以小额、期限短、担保限制为特征的小额信贷,这种贷款类型与绒山羊产业发展特点严重不符。因此,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业务品种,改善金融服务,开发适合农牧民投资的金融产品。要大力发展“金融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畜牧业担保公司+绒山羊养殖户”、“金融机构+绒山羊协会+绒山羊养殖户”或者类似“农行+信用社+绒山羊养殖户”等贷款模式。特别是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不仅是为了“三农”提供信贷服务的融资机构,也应当是集养殖户、协会、产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信息中心,把资金与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满足现代农业、畜牧业对现代金融的需求。
  (三)完善绒山羊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应鼓励保险机构增开绒山羊保险项目,并为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建立畜牧业贷款保险体系,通过保险机制的引入降低绒山羊信贷的系统性风险,免除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绒山羊信贷投放力度提供安全保障,以增加绒山羊信贷投入的有效供给。其次,进一步加快农村畜牧业信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信用水平,为信贷投入提供信誉保证。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恶意拖欠、逃废贷款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健康的信用氛围。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