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审计效率的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丽蓉

  在多年的审计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方法落后,仍然大量沿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这几种审计方法
  
  账项基础审计存在审计方法简单,审计成本高,审计资源平均分配,不适应大型企业审计的缺点;制度基础审计没有考虑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固有风险,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主观性较强,且不容易评估,忽视了内部控制测试。以上几种方法都可能导致不能合理把握被审计单位对自身风险的防范程度,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缺乏针对性,审计资源有可能浪费,也可能不足。
  选用的具体审计程序不当。采用合理的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得力措施。选用审计程序,从原则上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适合审计目的,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应采用不同的审计程序。大中型企业财会业务量大,可采取逆查法;小型企业业务量小,可采用顺查法;企业财务管理好,账目规范,也可以采取抽查法。有的审计人员不讲究具体的审计程序,一味追求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每每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抓不住主要问题,得不偿失,从而制约审计效率提高。
  审计取证乏力。按要求取证,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审计中由于取证不慎重,取得的证据不真实或只凭被询问人的口证取得旁证,证明质量不高。为避免审计风险对证据要进行复查,这必然费时、费力,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二、多头审计立项,出现重复审计现象
  
  合理确定审计户项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外部条件。有些经济监督部门,年初计划不协调,导致对某些被审计单位多头立项。出现对同一单位,审计机关、乡审计所或其他部门都进行审计、检查。由于重复审查,问题重复处理,轻重不一,使被审计单位产生逆反心理。而检查出的问题,需要理顺和解决,这势必浪费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审前准备不充分。做好审前准备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审前准备越充分,则审计工作越顺利,否则,就会产生阻力,延误工作时间。审计准备主要包括:策划审计方案、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搜集有关法规文件、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如果审计内容、步骤或人员分工不当,就会偏离审计方向,制约审计人员业务专长的发挥;对被审计单位情况了解不清楚或文件收集不到位,在审计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费解。这些都势必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三、审计定性、处罚依据不准确
  
  审计依据准确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认定不准,难以一锤定音,迫使审计人员到处收集、寻问;有时审计人员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无所适从,欲用不得,欲弃不舍。在此阶段,就会延误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审计复核延误时间。审计复核案件及时返回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在审计复核中延误时间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案卷程序不规范等原因,要求修改、补正后再复核;二是复核人员遇到疑难问题。推延复核时间就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延长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的时间。按时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保证。审计报告形成后,应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但是,有时被审计单位领导不在,或由于某种原因迟迟找不到法人代表,交换意见就会一拖再拖。这显然也影响审计工作的进度。
  
  四、财会知识及相关领域的业务知识匮乏
  
  财会知识及相关领域的业务知识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基础。审计人员如果具有谙练的财会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业务技能,在审计时,就会很快进入角色,准确识别良莠。反之,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财会人员利用相关业务手段作弊的情况看不出或拿不准,现翻资料,现学现问,使问题迟迟不能披露,这必然推延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针对以上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几方面因素,笔者相应提出以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对策:
  (一)引入风险评估导向审计的理念。特别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具体应包括六个方面。1.关注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2.被审计单位性质,包括: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包括: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会计政策的变更、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预测、预算、差异分析、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分部信息与不同层次部门的业绩报告、与竞争对手的业绩比较;外部机构提出的报告。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二)做好审计计划,严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安排审计计划,要做到科学、合理,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不能带有随意性。在确定审计范围时,应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全面落实,不疏漏任一环节;做好审前培训,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加快审计速度。计划审计工作并非审计业务的一个孤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由于未预期事项、条件的变化或在实施审计程序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等原因,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做出更新和修改。
  大力收集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作到认真整理保管。一是发挥专职与兼职法规机构的作用,指定专人收集文件,收藏、借阅进行登记并有手续,保证文件、法规的存在性;二是发挥审计专业机构的作用,对口收集法规文件,以弥补法规适用缺陷。有了足够的法规文件,适用可靠的审计依据,就会呈现出高质量、高效率的审计效果。
   增强审计复核责任感,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审计复核工作职能,应当说有两点:一是审理,二是指导。前者为审计案卷把关,后者是增强服务意识。两者并举,才能满足一线审计工作的需要。复核人员应当增强责任感,及时复核案件,不能拖延时间,促使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密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审计小组在审计期间,应遵守职业道德,严肃审计纪律;要主动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办理审计事项,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良好的自身素质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只有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配合默契,审计业务核对及交换意见等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加大措施,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就会造成审计方法混乱、取证乏力、定性不准、财会业务真假不分。这样既影响审计质量,又制约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应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定期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三是应用法规文件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四具有广博的知识,如熟悉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经营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知识。审计人员素质提高了,审计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审计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