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我国奶业产业化水平的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托 娅 姚凤桐 吉尔克

   一、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一)乳品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崛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一批国内著名品牌
   近几年来,随着畜产品产品结构的调整,我国奶产量由1991年的465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约124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21%。如果将19991-2002年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1998年平均年增长率只有9.13%,而从1998-2002年的4年中,年增长率达到12.08%,是畜牧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
   在反刍动物的发展中,乳业发展最为迅速,乳和乳制品正在成为我国城市人民每天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的特点是乳类市场消费由奶粉消费向液态奶消费为主的方向转变。由婴儿、老年消费转向普通市民的消费。同时,乳和乳制品的花色品种增多,质量也有较大改观。全国的整体消费数量不断攀升,加之政府的政策推动,启动了中小学生饮奶计划,极大地促进了奶牛的引进和城郊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我国的乳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民,看好乳业的发展前景,纷纷筹资兴建奶牛场、乳品加工以及奶牛饲料的开发与生产。经过几年的发展,一批以乳品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形成,利用市场优势、资金优势、技术服务、综合管理及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强强联合”、“以强带弱”,跨地区联营,以资金为纽带,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扩大市场的份额。奶业市场的兴起,促使我国乳品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形成了一批国内著名品牌。“光明”、“三鹿”、“伊利”、“完达山”被国家授予“中国驰名商标”。随着生产集中度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显现,市场消费进一步向名牌倾斜。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我国目前乳品加工企业有150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12家。
  
   (二)奶牛养殖业已是我国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从农民养奶牛的效益分析来看,养奶牛已是我国目前农村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农民养猪头均获利80元,饲养蛋鸡仅有微利,而饲养奶牛头均获利达到3500元,直接效益最高。另据河北省丰宁县的调研表明,1户农民4口人10亩地,种粮食全年纯收入最多3000元,而种饲料牧草养奶牛10头,每头奶牛纯收入3000元,全年纯收入可达30000元。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出现了奶牛奶源供不应求的现象。
  但从横向比较时,必须看到我国奶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奶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从奶牛单产、奶牛良种率、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是科技创新、推广,疫病防治、质量安全控制与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产业化生产以及抵御风险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国奶业产业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奶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奶源基地建设技术支撑体系薄弱
   近3年来,农户饲养的奶牛已占全国奶牛总存栏数的80%,成为牛奶生产的主体。但大多数处在缺技术、分散、小规模、手工挤奶的生产状态。
  我国大部分乳品企业除加工规模小以外,目前都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奶源生产基地。在奶牛饲养比较集中的地区,往往存在盲目建设乳品加工企业,争奶源、争奶牛饲养户的现象。我国在东北和华北农牧地区的一些奶源基地,由于科技服务体系落后,缺乏后续投资,基地的规模和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乳品加工企业迅速扩张的需要。据调研表明,还有奶站在与农民进行牛奶交易过程中,缺斤少两,使农民的利益蒙受损失。
   奶牛养殖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从优质牧草的种植、加工,青贮的制作,饲料贮备、配制,发情配种,产犊,饲养管理,挤奶,牛奶加工和销售等方面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需要为奶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
  
   (二)我国乳品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却也是相对传统的产业,目前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乳品企业
  众所周知,世界乳业排行第一的瑞士雀巢全球年销售额133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鲜奶生产及品牌无不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不规范,竞争无秩序。有专家预测,中国入世5年内国内大多数的乳品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目前有1500多家乳品企业,年产量800万吨,但90%属于小企业,日产量低于100吨,且乳产品种类少,产品单一,或者“小而全”,无拳头产品,多处于新产品上不去,成本降不下来,进行技改、扩大规模又缺乏资金的困境。2001年上海光明年销售额接近34亿元,也只占世界乳业排名第25位的新西兰乳品集团企业销售额的1/10;国内乳品企业的销售总额加起来也难与瑞士“雀巢”年销售133亿美元相比,实力相差悬殊。
  
  (三)我国农村牛奶消费量偏低
  目前大中城市是乳制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奶类消费正从营养保健食品转向生活必需品,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多元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婴儿对奶类的消费只占整个消费市场的19%,60岁以上老人占28%,其他年龄段占53%。消费者的职业结构发生变化,各类奶类消费趋向平衡。
  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是影响我国乳品消费需求量最重要的因素。许多人宁可花很多的钱买价格昂贵的补钙药品或保健品补钙,却不明白价格低廉的乳品对改善营养、平衡膳食结构、补钙和增强体质的重要作用。加上中国乳品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品种单一,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认为乳品有膻味,造成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喝奶。
  如果说我国乳业市场有潜力,那么这种潜力的大头在农村,因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据调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乳品年人均消费量1992年为6.32公斤,2000年达到11.66公斤;但农村人口对乳品的消费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00年人均消费量只有0.98公斤,仅为城镇居民的10%。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有些农民认为原奶不卫生,二是认为原奶通过出售可以增加收入,所以,中国农村乳品市场几乎仍是一个空白。
  
   三、奶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一)建立和发展稳定的奶源基地,扩大奶业集约化、规模化优势,不仅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推进奶业产业化的基础
   奶牛饲养业除少数国有奶牛场、大型专业户及适度规模饲养小区外,大多数仍以小型分散、传统经营方式为主,是整个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扶植个体养牛的办法是:公家给盖牛舍、支持奶牛技术培训和全方位服务,每年从交给加工厂的奶款中分批扣除投资费用,不仅稳定奶源基地建设,而且有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为发展奶牛事业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国有奶牛场过去认为饲养量在500头左右是最佳方案,现在随着饲养、挤奶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都在向1000头以上规模发展,从而降低了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基本建设附属设施的投入费用。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牛奶奶源混乱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最突出的问题是奶源增长不快,而作坊式的加工厂纷纷建成投产,大家争夺有限数量的原料奶,造成设备和生产条件较完善的加工厂奶源不足,无法及时更新设备开发多层次的新产品。同时,政府和食品管理部门要促进和扶植奶业向一体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具有一定实力影响的龙头企业应挑起牵头的重任。在一个城市或全省范围内,加强地区和城市间的联合,建立各种经济形式的联合体,扩大规模效益,增强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二)扶植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功能
   重点扶植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功能,对促进奶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个龙头企业的确定,要看它是否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是否对市场的开拓有很强的能力。对龙头企业的扶植要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按照谁有本事谁出头,在组成联合体的过程中,要遵循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签定合同和契约,明确有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以经济效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妥善处理好产业内部利益的合理分配,重点保护好农民个体生产者、集体和国有养奶牛生产者的积极性,加工和流通企业要让利,以利增加奶源,提高单产水平,促进和巩固商品奶基地建设。对那些可带动产业化发展,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乳品深加工,能为千家万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的大型龙头企业,制定许多优惠政策,给予多方面的扶持。例如:对“伊利”集团公司,实行免征其8%的特产税,还享受对外招商引资、与上市公司的同等优惠待遇,并在资金、技术方面给予了扶持,帮助企业扩大再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2002年,“伊利”投资4.2亿元,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使年生产能力由过去的14万吨,扩大到25万吨;“蒙牛”投资0.46亿元进行扩建,新增加了4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由过去的3万吨,扩大到现在的5.6万吨。目前,依托两大企业收购转化呼市地区生产的鲜奶,带动了3万农户发展奶牛业走上致富路。
  在推进奶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企业本身和市场的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名牌拳头产品,带动系列乳制品的开发,扩充适度规模经营,逐步使自己的商品向规模化、批量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在奶业产业化进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运行新机制,要搞好综合配套服务措施,建立生产销售、科技推广―――奶牛繁殖育种、疫病防治、饲料配合和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三)应把农村变成潜在的乳及乳制品巨大的消费市场
  农村人群膳食中优质蛋白质(源自奶类和大豆)只占总摄入量的19.7%,还不及城市人群的二分之一,多数农村至今还是奶的消费空白区,营养状况亟待改善。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及贯彻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使农民对乳及乳制品的有效需求有所增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1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