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谋篇新兴产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勇 徐长林 尤嘉

  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发展的意义和机会,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该决定提出,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脉络已经清晰。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我国已自主研制出当今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世界最长的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最大直径盾构机、超重型双立柱数控落地镗铣床、超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1000兆瓦超临界风冷汽轮机、3兆瓦海洋风电设备等等。在节能环保领域,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关键设备能力,具备了自行设计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的能力,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生物产业方面,我国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展开了基因测序、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等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干细胞、生物育种、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宽带网络用户超过1亿;建设了30个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新能源汽车企业6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品240多个;建成区域性新材料产业基地88家;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新能源基地10余个。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并逐渐涌现出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集团。
  
  贸易出口形势探析
  
  年度出口值增长快速
  2009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同比下降7.6%,但短暂的下滑并不能改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整体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值从2000年的183.8亿美元一路攀升至2008年2103亿美元的高点,2010年前10个月出口值更是进一步提升至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4.2%。
   出口竞争力依然弱势
  从出口角度来看,贸易竞争指数(TCI)指标越接近于1,国际竞争力越强。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呈现出的持续振荡走高态势表明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渐增强,但是其贸易竞争指数仍继续保持负值区间也同样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依然较弱。
  
  出口贡献率持续提高
  出口贡献率是用来反映某一产品出口对所在国家或地区总体出口的贡献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说明该产品或产业的贡献越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贡献率从2000年的0.07持续提升至今年前10个月的0.17,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对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掣肘产业发展的因素
  
  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我国现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虽然某些领域在产能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对核心技术和整个技术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光伏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在于高纯度晶体硅的提炼技术,这一技术长期以来基本上为日本和德国掌控。即使在引进晶体硅提纯技术后,我国还是面临“技术租赁”的问题。按照日本和德国与中国光伏生产企业签订的协议,只要采取类似的工艺设计和制造流程,就必须向出让方交纳技术转让费,基于受让工艺流程进行的任何改造创新而取得的专利,其专利归属权仍然属于出让方。据企业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用太阳能光伏每发1度电,国外技术转让方就从中拿走0.1元人民币。
  风力发电领域的电机制造技术也是如此,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我国新能源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势头下潜藏着深层危机。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芯片、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配套的关键设备;装备制造业虽然整体规模较大,但大型设备的关键部件和控制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新能源汽车除了自主研发的电动机技术进展较快,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尚需进一步突破;物联网的相关标准、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构成物联网应用底层的传感器产业方面,我国研发制造实力还很落后,80%的传感器依靠进口。
  产业链上下游脱节
  出于资本的逐利本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某些领域,嗅出其中商机的资本早已蜂拥而入。截至2009年底,我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超过580家,从业人数约为30万人,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分别占同期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但由于受到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人才储备等客观实际的制约,诸多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方面只能选择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的产业环节,导致新型产业投资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造成上下游发展比例失衡、严重脱节。例如,2009年2月5日,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电动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纯电动汽车每辆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车每辆补贴25万元,长度10米以上城市公交客车的补贴更是达到了每辆42-60万元。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占动力总成本50%-70%的动力锂电池成为众多商家眼中的摇钱树。目前,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产能约为20亿安时。全球知名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预测,在新能源汽车投资潮的推动之下,预计2015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能将达到39亿安时,而届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的需求约为9亿安时,仅占产能的23%。新能源产业方面,多晶硅、风电设备在2009年被国家纳入产能过剩重点调控目录,业内所称的“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等说法,都不能掩盖盲目投资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初级阶段就陷入“无序发展”的事实。
  内需市场培育落后
  目前,与各地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火如荼的局面相比,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国内消费市场方面却鲜有实质性的动作,缺乏内需市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能源产业中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都由于面临入网并网、价格补贴等问题,迟迟无法打开国内市场;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5%以上销往国外市场,从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到2010年德国、西班牙削减光伏发电补贴,国外市场一打喷嚏,国内企业就患感冒;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如此,受到快速充电系统和公共充电站的标准化建设等因素的制约,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市场化在短期内难有突破,汽车充电电池的污染也是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
  
  市场竞争秩序不畅
  从发展战略型新型产业被纳入国家议题的初期,各级地方政府就争抢出台区域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不分轻重缓急、追求面面俱到,在新兴产业的立项、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一路绿灯,这种毫无节制地鼓励发展,对业内盲目投资成风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国有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优势,以利润换市场不惜通过价格战来挽回起步晚的劣势,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的局面。与积极布局产业规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的力度还不够。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在投放市场初期存在种种障碍,需要政府推动应用示范、制定产业标准、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等,积极引导消费。而我国相关部门在推动应用方面手段和力度都相对较弱,示范试点推进缓慢,相关产业标准制定滞后。此外,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各种体制机制性的障碍,例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领域管理规定等等。

  贸易障碍及限制频发
  2008年华为因美国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因素被迫放弃与贝恩资本合作竞购美国网络公司3Com;2010年7月华为高价参与竞购摩托罗拉网络设备部门未果;同年8月美国2Wire董事会担心华为的收购方案无法获得美国政府的批准,最终放弃交易;同年11月由于美国担心国家安全,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 Nextel禁止来自中国的通讯企业华为和中兴竞标其升级蜂窝网络的数十亿美元的合同。另外,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既有优势地位,屡屡对我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发难,设置各种贸易壁垒以阻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步伐。2010年6月30日和9月16日欧盟对中国无线网卡相继发起反倾销调查、保障措施调查以及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同年7月13日,美国方面指控中国企业侵犯其多媒体教学协调系统产品专利的337调查立案;同年10月15日,美国正式启动了对我国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的301调查。
  
  产业发展有效途径
  
  科学规划布局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强调国家战略,又要体现区域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性。从国家层面看,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从区域层面看,针对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教水平差异的特点,既要督促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又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定位,科学布局,防止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
  推进自主创新
  一是由国家组织关键技术攻关。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立足自身基础,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每年列出相当一批有实用价值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突破。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推进产学研联合。在加快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战略联盟。
  建设产业基地
  一是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有效集中。二是依托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各类科技园的建立,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三是搞好外引内联。对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有关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定向招商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新兴产业项目及其配套项目,促进国际知名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进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的形成。
  促进产品出口
  一是制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目录,利用财税、金融等综合支持手段,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支持力度。二是通过健全贸易风险管理和出口信用等评级选定制度,规范外贸经营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有序高效的竞争格局,避免恶性竞争,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5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