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8的盛世危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 丰

  明媚的春光中“两会”开幕,而比春光更为明媚的是会议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总体看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几大特征:
  ◎经济实力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4.66万亿元,居世界第4位。
  ◎财政收入佳。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
  ◎国际收支状况好。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3。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703元增加到2007年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至04140元。
  无疑,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作为中国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与自豪。但是同时,一切的经验都告诉我,盛世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萧条更危险,因为在普遍乐观情绪的下人们无法看到或者不愿看到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些问题很容易被外力放大,并最终酿成危机。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泰国曾经被认为是亚洲经济发展的成功典型,其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是高度依赖对外贸易。按照IMF《国际金融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1984~1995年期间泰国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22.9%,然而1996年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泰国该年的出口增长速度急剧下降至-1.9%。出口增长速度的暴跌成为泰国金融危机的触发点。
  因应外部调整要求后未能处理好自身经济体系内的问题也是造成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元凶。1985年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全面下滑,但是只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1987年日本经济就已经较快回升,甚至创下了长达54个月之久的战后第二长景气记录,即“平成大型景气”。由于景气超过预期,过度的乐观情绪导致企业过度投资,同时国内金融自由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薄弱,金融资产投资过热,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互推上涨,形成巨大的泡沫。而之后泡沫的崩溃以及政府应对的失当直接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不振。
  那么中国经济当前存在什么样的突出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尽管有其独特之处,但总体上仍然符合以高投资率和高度依赖对外贸易为特征的东亚模式。理论分析和历史经验都说明,这种模式最致命的弱点是难以承受国际资本的突然逆转。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际资本突然逆转冲击中国经济的可能性非常大。
  从外部因素来看,冲击的最大风险来自于美国次贷危机。瑞银集团2月29日发布报告称,全球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已经公布的信贷损失及资产减记总额超过1810亿美元,预计全球金融机构将面临至少6000亿美元的次贷相关损失。这时国际资本流动存在两种可能的方向:一是从新兴市场撤离,以弥补损失或应对短期流动性不足;二是增加对新兴市场的投资,以分享中国等经济体相对快速增长带来的收益。从目前的情况看,我更加倾向于前一种可能。这意味着国际短期资本从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撤离。由于外国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实际上远远超出政府统计口径内的规模,其影响不可小视。
  与国际短期资金相比,外商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稳定安全的外部资金来源,但是其同样存在不确定性。一些研究认为,在华外资企业其生产率并不显著高于内资企业,不平等的优惠政策是其超额利润的主要来源。最近,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外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整体的取向是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具体政策包括两税合一、制定反垄断法、实施劳动法、对技术转移和R&D的投资要求增加、强化环境保护监督等。这些措施影响着未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量,更直接影响着现有外资企业的利润,以致近期出现了韩资中小企业以非正常方式撤离的现象。仅青岛一地,2007年未正常清算撤离的韩资企业就达87家。
  外商投资利润汇出是资本外流的另一个可能来源。自1998年起,每年在中国的FDI投资收益的汇回均在200亿美元之上,而且增长速度很快。2006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133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合计38亿美元,占利润汇出总额的29%。此外外资留存利润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约为13%~14%左右。还有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工业统计数据,认为在2004年至2006年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实收资本净利润率高达19%。而按照这一收益率,2004年至2006年FDI在中国的投资收益分别为697亿美元、849亿美元和1050亿美元,远远高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174亿美元、210亿美元和292亿美元。问题在于这些逃避监测的留存利润往往是在我们并不是特别需要的时候悄悄地潜伏了下来,而且往往可能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迅速地流出,冲击与损害中国的国际收支。
  如果针对这些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我们的危言将仅仅停留在纸上,反之将成为真正的危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6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