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出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刘雪琴
  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中国贸易研究室主任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 ,中国实行的是“出口导向”政策,这一政策使出口增长很快,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近来有对出口导向政策的批评,我认为有失偏颇。
  过去实施“出口导向”政策是对的,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尽管存在问题,但应看到,这些问题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同时这种出口方式也带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中国出口产品共有三次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末期,轻纺产品替代了资源为主的初级产品;90年代初,机电产品替代了轻纺产品;90年代末期直到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共同替代了单一的机电产品。现在,高新技术产品正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的增长点。
  此外,在入世以后,中国在外贸政策上已经不再提“出口导向”,早先的一些鼓励出口的措施,如出口补贴等等都已经取消了。至于出口退税,则不能算做推进出口的一个手段,因为这一做法本就是国际惯例。出口退税的目的是增加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中国现在已经从单纯鼓励某类商品的出口,转换到为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要看到,在入世以后,中国的进口增长速度也很快。关税降低,一些非关税的手段取消,这些都是为进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外资进入国内,其产品虽然主要是用来出口,但所需的原材料也都要进口,而中国对这些进口都给予了相当的优惠政策。同时,中国近期降低了一些产品的关税,放开外贸经营权,此类措施都是在为进口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和中国一向贯彻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是相适应的。
  应该说,近些年来,进出口还是比较协调,没有太大顺差。
  要达到2020年GDP翻两番这一经济目标,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就要保持在至少6%的水平之上。在目前中国国内商品普遍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出口作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大动力之一,快速增长尤为重要。
  
  王俊宜
  著名经济学家,国内WTO研究权威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
  
  近几年,中国出口增长的速度很快,但同时,进口增长也很快。2004年的进口是5614亿美元,出口是5930亿美元,这其中只有300 亿美元的顺差。比起日本,这个数字并非很大,因此总的来说,进出口还是大致保持平衡。这也体现了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上的一贯政策。我个人不赞同中国搞进口战略,因为中国的国内市场太大了,如果全盘放开,什么都可以进,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是相当大。
  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个动力之一。因此,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中国的出口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好处。
  首先,出口带动了出口产业的发展,而出口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随之带动了公共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由此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积累资金能够用于投资。出口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其他的经济增长动力。
  对一国的国民经济来说,出口最直接的好处还有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外汇收入。外汇收入增加了,才能有钱去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增加投资。
  二是增加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丰富,才能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二十多年来,中国出口的发展形势是:出口量在不断增加;结构在不断地优化,目前初级产品的出口只占了六个百分点之多,九成多是工业产品,其中大部分是机电产品;此外,出口市场也在不断地多元化,出口的区域不再仅限于美国、欧盟和日本,而是朝向更多的市场和国家。
  我不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态势。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这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避免的问题。
  
  韩玉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导师
  
  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扩大需求规模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双重功能,对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消费等国内需求拉动的,出口作为需求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很弱。1978年以后,随着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7%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24.2%,投资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27.92%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39.06%,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则从1978年的65.08%下降到2002年的36.74%。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提升说明,在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大幅度提高。
  除需求功能外,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资源从农业和轻工业向工业和重工业的转移。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1978年以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同期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下降说明,进出口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已从改革开放前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创汇、进口生产资料的模式,逐步转向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转移,通过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实现资源从一般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在改革开放前期,为满足生产资料进口的需求,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仍具有很强的创汇功能,但随着农业和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的短缺现象逐步消失,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除了创汇之外,很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问题。
  出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出口工业品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品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4.39%大幅度提高到1990年的11.17%和2002年的23.23%。特别是重化工业产品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缓解了重化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也对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再次进入工业化以及1996年以后的重化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分析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会引致工业总产值增长0.667个百分点,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每增长1%,会引致重工业总产值增长0.506个百分点。
  
  杨一心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副主任
  
  观察出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不妨以苏州为例,看看出口给苏州带来了什么。
  对苏州来说,出口主要带来了三个收获:
  首先,出口给苏州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我国,出口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这种方式实现的。在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走的是新工业化的道路,挑选那些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产业,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降低外贸依存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园区非常注重加工贸易企业的植根性问题,就是要让企业在本地植根下来,其表现之一是企业进来的设备能够尽量多,技术含量尽量高,其次是在园区的产业链条幅度要尽量长,让企业依存于园区,走不了。正因如此,园区把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入门槛提得很高,这种做法实际上降低了我们的出口风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追求出口量的增长,而是讲究发展,一个综合性的扩张。
  其次,出口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使苏州得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苏州工业园区从建立初始就注重通过出口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随着园区外资企业的不断发展,植根性逐渐加强,它就会主动寻找园区内的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苏州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资源都已经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锻炼出了一支产业队伍,学习了很多符合国际惯例的先进管理方式,这使园区奠定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

  第三,出口提高了苏州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了苏州城市化的程度,提高了当地政府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出口在给苏州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与之配套的人文环境建设。苏州在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城市规划、社会环境建设、政府高效服务理念等几乎同步完成。城市规划井然有序,为企业选择苏州奠定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政府的服务理念快速转变,高效办事、“亲商”理念深入人心。
  
  薛荣久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关税委员会专家咨委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邀顾问,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中国的对外贸易应该有大贸易观念。从大贸易的观点来看,中国还称不上贸易大国。
  大贸易包括货物、服务、要素流动和投资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货物贸易去年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贸易额达到1万多亿美元,但服务贸易比较落后,在世界排名第八。不仅在名次上落后,而且存在贸易逆差。再看投资,中国已经成为高于美国的利用外资的国家。但问题是,现在仅仅讨论利用外资是不够的,因为外资是变相地占领了国内市场。也就是说,投资流向存在问题,流入的比较多,流出的比较少。发达国家在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上差距不是很大,而在这方面,中国的差距很大。前年统计的数字是,引入外资535亿美元,而对外投资则是18亿美元。
  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应该是从货物到服务然后再延伸到对外投资这样一个思路。目前的重心要放在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上。
  在服务贸易中,提供就是出口,消费就是进口。在世贸组织的协定中,服务贸易被分为四类: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它不是按照海关来衡量的,而是按照所在地提供的消费实现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服务贸易的出口,在国内就可以实现。
  目前,服务产业占到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3%,就业人口也占到了30%以上,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就是服务。如果中国的服务贸易做得不好,货物贸易和对外投资都会遇到障碍。比如,在货物贸易里,运输方面中国是逆差。信息、广告等服务领域的贸易如果做得不好,也会影响到货物贸易。
  在树立了大贸易观念的情况下,处理贸易摩擦时,有些问题就会看得比较清楚。比如,对美国的贸易,如果单从货物贸易来看的话,中国对美国是贸易顺差,但如果从大贸易观点来看,也就是把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也综合起来考虑,中国就可能出现贸易逆差。这样对我们处理贸易摩擦时,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
  
  中国贸易增长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特别是东亚国家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转移到中国来生产。
  过去这些年,我们出口的产品都处于劳动密集的环节,即附加价值比较低的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最挣钱、最创新的中间环节,都被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牢牢地握在手里。
  但我个人认为,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竞争力的不断加强,这些问题都会解决。如高耗产品出口,本就是一个历史问题。鼓励高能高耗产品的出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当时产品匮乏,只好依靠这些产品出口。随着我们出口能力的不断增强,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政府有实力抑制这些产品的出口。
  有关贸易摩擦的确在增加,但应该看到,这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首先,中国出口迅猛增加,但出口产品结构以低档为主,且多为最终产品,在进口国的零售市场上,中国产品随处可见,给进口国大众直接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中国出口秩序混乱,压价竞销十分普遍,假冒伪劣产品流出境外也时有发生。再者,中国对外贸易区域不平衡,在总体保持进出口贸易平衡的情况下,对美国等个别贸易伙伴存在巨额贸易顺差。
  另外,在中国加入WTO协定书中的几条歧视性条款,使中国在处理贸易摩擦时处于不利地位。
  概括来说,贸易摩擦的原因是双方面的。不仅与发达国家,而且与发展中国家,都会有各种贸易利益关系需要慢慢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也必然会导致很多贸易摩擦。从根本上说,目前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与压力,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面对的,这是任何一个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都无法回避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7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