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仄 摸着石头过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的服装教育起步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可它的发展却一直被形容为“摸着石头过河”,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早就应该熟悉水性,勇敢前行了。可究竟在我们的前行道路上,还有多少的拌脚石头?这就要问问较早踏进河里的人了。
采访袁老师的地点就定在北京服装学院,教学楼走廊里挂满了学生设计设计的衣服,还有一些设计草图,很有氛围。关于这次采访,袁老师开门见山地说到:“我不能说是最早开始服装教育的人,但我是最早一批服装专业的硕士生。北京服装学院成立,我就被调过来,一直在这里当老师,对于中国服装教育确实也有很多话要说。”
服装教育发展的回顾
解放以后,人们还依然处于“有吃有穿就行”的阶段,对于服装的要求,几乎是没有。而且人们当时的意识受社会大背景所限制,认为追求穿戴是资产阶级的作风,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所以当时的服装领域一片凋零,更不用提服装设计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也正在逐步的解放之中,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纺织业的空前发展,废除了“布票”制度,人们对穿衣的要求逐步提高,这就为服装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服装高等教育最早开始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招收培训班,开设服装专业,当时的社会认为服装就是裁缝,是很低级的手工作业,有什么必要开课学习,不是就师傅带着徒弟剪剪缝缝吗,对高等院校开设服装专业很不理解。接着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于1983年率先在全国办起了服装本科专业,西北纺织工学院也紧随其后。服装教育是提上了日程,可是起步阶段还是很艰难的:一来,服装专业究竟是艺术类还是技术工程类;二来,上哪里找授课的老师,师资很是缺乏;三来,当时人们对服装专业的不理解,怎样才能让他们接受。面对上述的重重困难,最早一批服装教育家白崇礼、邱光正、李辛凯等人站出来大声呼吁要坚持发展服装教育,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能退缩。当时,不得不用“三明治”的方法,即以美术教师和工艺美术教师为主体,加上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解决了几乎无专业教师的难题。记得苏丝最初聘请的设计教师是戏剧学院的舞美教师,全然不是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这当然是权宜之计。
提到当时人们对“服装”的概念,袁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除了听说“皮尔・卡丹”以外,基本不晓得世界上还有“时尚”这样一个巨大的产业,就连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的二十五年回顾展”都无人关注,无人知晓。所以,服装教育是在几乎不知国际上服装现代教育的情况下匆匆上马,“摸着石头过河”多少还有一点“革命加拼命”的大跃进气概。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不论是经济收入,思想意识,还是对外接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也在不断的严格和挑剔。随着“摸索”的不断深入,服装教育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论是美术院校,轻工院校或是一些综合性的院校,都开设了服装专业,因为当时社会上认可了服装教育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服装专业的生源就会很好,而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服装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也相当乐观。一批服装专业的人才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袁老师讲到了北服毕业的,现在担任“例外”品牌的设计总监马可,1994年,他参加“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得了金奖,2002年“例外”作为内地唯一被邀请的服装品牌参加了“2002年巴黎成衣展”,2007年他的另一品牌“无用”应邀参加巴黎2007年春夏高级时装发布会。作为北服培养出来的优秀设计师,作为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的中国本土设计师,这无疑是对中国服装教育付出的很好回报。
提到设计师,顺便问了袁老师,“为什么这么多年,能在国际上出名的中国设计师屈指可数?”其实我想引出服装教育的一些问题,可袁老师笑了笑,明白我的意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句“很正常”,“就像是中文系出来的也不一定都能成为有名的作家一个道理。”
服装教育发展的思考
不管怎样,对中国服装教育的思考仍然是重要的,尤其是在被人们形容为“人才最贵”的二十一世纪。于是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了袁老师。
教学模式:工艺结合
有人认为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设计含量,质量、技术没有问题;也有人认为质量、技术才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分歧是目前中国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两者在对服装的认识上都存在片面性――把服装中紧密结合的艺术和技术所体现的价值分离为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这种认识发生在教育之中说明了教育与社会所需之间的脱节,也体现出服装教育的片面性和接受教育的人才所学知识与市场的脱节性。袁老师说:“中国式的应试中学教育,在高中居然早早的已经将学生的终生确定,文理分家,知识结构偏差,造成生源形式单一,不是艺科就是理工科,简单地把服装分割为艺术类、理工类,于是分别对绘画和数学有各自的要求。由于国内这样长期以来艺科和工科的隔离,导致了艺术人才与工程人才在思维方式上有着不同的取向。这种差异性是在过去的中学教学中自然形成的,然而如今院校服装教育的任务却是要努力缩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发掘学生们艺术审美素质的同时,也建立他们对市场、对行业的认知。”
培养重点:创造能力
与欧美服装艺术设计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绘画基本功扎实,表现对象的能力强,而在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性、敏锐的观察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感悟能力等方面就显得苍白许多。在说到中国服装教育与国外主要差别的时候,袁老师举了两个例子:在丹麦服装学院,对于刚接触服装设计的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自己动手用纸给模特做衣服,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传授,就是自己琢磨,自己动手试验。其实这要比老师在课堂上手把手教你怎么剪裁,怎么画线要合理得多,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会弄明白很多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之后学起来更容易接受。还有在美国的FIT(纽约时装学院),主要是模仿欧洲历史发展进程,来做不同款式,不同时期流行的衣服。
此外,袁老师还提到:原来,人们都是亲自动手在布料上划线,剪裁。而现在,电脑取代了一切,要知道课堂上师生间的语言、目光、行为的交流是高科技永远无法取代的。因此,一些教服装结构的PPT,在屏幕上飞快地变换着线条,如何让中学毕业的学生能理解这些线条的来龙去脉和复杂功能,如何培养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都是一个模式下来,还有什么“创造”可言。
教育关键:教师
正因为我们的服装教育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所以,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对“师范资质”的培养。其中,袁老师尤其是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味强调教师学历很排斥。他说:“服装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更多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现今教师队伍存在着从校门到校门的现象,别说教师的实践经验,就连人生的阅历和思维都未必成熟,更谈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服装高等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发展壮大,水平和层次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质量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知识结构、水平能力新的挑战。
办学趋势:规范
服装教育的发轫、发展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进步而逐步成长,其发展势头之猛之快之广出乎意料。当人们还在疑虑“小裁缝”何以登高等学府时,全国的轻纺、艺术、综合类大学甚至一些农大也办起了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或服装表演的大学教育,如此大跃进式的办学模式,一些院校开办服装专业,其教学就是在不甚明了的前提下,照抄其他“先进”院校“摸”出的路子,照搬教学计划,模仿教学内容,完全没有自己的目标与培养计划,就更谈不上什么办学特色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高教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限制。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是提高质量,而不是扩充数量的问题,即使是一些具有办学条件的学校,也不能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而应该在适量的范围内,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上下工夫。
采访的最后,希望袁老师对未来的服装教育说点期望的话,他说:“期望的话不会说,就算是和同行或者跟服装教育相关的人一起自问:跨入21世纪的中国服装业,正在做产业第二次升级的准备,我们的服装教育是否准备好了?”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和袁老师还有他的同事闲聊了几句,采访正好是在七月份,就问了今年北京服装学院的高考报考情况,据说初步统计已经过万人了。这也说明了服装教育现在被人们重视的程度。抛开这些不说,其实很多人都是怀揣着梦想来到这所向往已久的高等学府,或者他们想象Marc Jacobs一样,成为顶级奢侈品LV的设计师,又或者他们想象VeraWang一样,成为新娘礼服代名词的“婚纱皇后”,也许他们的梦想太大,但请不要笑,因为没有什么不可能,他们信任并慕名来到这里,就想练出一双翅膀,请不要让他们失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3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