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的建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媛媛 景明 甘辉亮 高玉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总结操作体会、技术特征,以及增加排斥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用远交系Wistar大鼠与SD大鼠建立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供体角膜植片靠近角膜缘取材,术后不加干预,仅予保留缝线,观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进程。结果:异体角膜植片排斥反应在1周左右出现,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植片平均存活时间(9.65±0.77)d。异体、自体角膜移植共80例模型,术后出现瞳孔不圆9例,虹膜前粘连6例,白内障4例,眼内感染3例,虹膜脱出3例。结论:远交系Wistar大鼠和SD大鼠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适用于模拟人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深入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锐利的手术器械、充分的扩瞳及术后前房的形成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而偏中心植片及保留缝线等方法可增加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角膜移植;排斥;大鼠;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77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03-02
  角膜病致盲率在我国盲目流行病学调查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白内障。目前,角膜移植是临床上治疗角膜盲唯一可靠、有效的复明手段,同时还可达到美容的效果。随着现代显微手术和角膜保存技术的发展,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已成为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植床新生血管化、角膜化学伤、大植片移植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高危患者,术后排斥率高达60%以上[1]。减少或防治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建立具有较好重复性、可靠性,且手术难度较低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对于深入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较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兔、小鼠和大鼠等。兔的原位角膜移植从技术上看容易成功,但其供体和受体组织相容性的差异难以控制;小鼠的原位角膜移植因相对较小的角膜而显得非常困难;由于大鼠角膜MHC抗原的表达与人类角膜相似,而原位移植的难度比小鼠低,所以大鼠角膜移植模型成为许多研究者的选择[2]。利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模型进行相关研究时,往往需要从选择大鼠品系、保留缝线和钻取植片部位等方面来保证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我们选取远交系Wistar雌性大鼠和SD雌性大鼠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供体角膜植片靠近角膜缘取材,术后不加干预,仅予保留缝线,排斥反应发生较早且排斥率高。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远交系Wistar雌性大鼠80只,SD雌性大鼠20只,体质量180~200g,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抽取40只Wistar大鼠进行原位自体角膜移植作为对照组;另40只Wistar大鼠右眼作为受体,SD大鼠20只,双眼作为供体,进行异体角膜移植作为实验组。
  1.2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将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按体质量3.0ml/kg水合氯醛行腹腔注射全麻,术前10min美多丽滴眼液滴术眼2次,充分散大瞳孔,术前5min体积分数0.1地卡因滴眼液滴术眼2次。保持鼠眼处于水平位置,且呼吸道通畅。
  (2)异体移植:用有齿眼科镊夹持术眼后部,使其处于半脱位状态。以3.5mm直径环钻靠近角膜缘半穿SD大鼠双眼角膜,深达基质层,维纳斯剪沿切缘剪取植片,放入Optisol液中备用。以3.0mm直径环钻半穿实验组Wistar大鼠右眼中心角膜,深达基质层,维纳斯剪沿切缘剪除角膜后作为植床,立即将植片用10-0尼龙线8针间断缝合于植床。前房内注入空气泡,结膜囊内涂金霉素眼膏。5-0丝线间断缝合睑缘3针,术后第一d拆除。角膜缝线保留至取材。
  (3)自体移植:以3.0mm直径环钻半穿对照组Wistar大鼠右眼中心角膜,深达基质层,维纳斯剪沿切缘剪除角膜,旋转180°后原位缝合8针,其他处理同实验组。
  1.3 观察指标:术后第1d拆除睑缘缝线,每日在裂隙灯下观察Wistar大鼠右眼角膜排斥反应进程,以植片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等指标,参照Holland[3]方法进行评分,三项评分之和为当日排斥反应指数(RV, Rejection Value),当RV≥6即视为排斥反应发生。
  1.4 标本制备及病理检查: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6、8、10、12d各取4只术眼眼球,剪取全部角膜组织放入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
  2 结果
  实验组麻醉及意外死亡4只,对照组麻醉及意外死亡2只,淘汰后均进行补充,保证总样本量不变。
  2.1 角膜植片观察(图1):实验组:术后2~3d开始水肿混浊,6~7d开始出现新生血管,随后新生血管向角膜植片中心生长(图2),水肿混浊持续存在。角膜植片排斥反应在1周左右出现,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植片平均存活时间(9.65±0.77)d。
  对照组:术后2~3d开始出现水肿混浊,6~7d水肿混浊开始逐渐消退;部分出现新生血管,均只达到植片植床交界处,缝线处最为明显,但角膜植片透明。
  2.2 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图3):角膜植片基质及缝线处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随排斥反应进程:植片逐渐变薄;周边及中央可见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减少,部分大鼠内皮细胞处附着中性粒细胞,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对照组:角膜植片早期轻度水肿,基质仅有少量细胞浸润,在缝线及周边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角膜厚度正常,细胞形态正常,胶原纤维走形规则。
  2.3 并发症:两组共建立80例模型,术后出现瞳孔不圆9例,虹膜前粘连6例,白内障4例,眼内感染3例,虹膜脱出3例。
  3 讨论
  大鼠角膜直径小(约6mm)、质软且薄、前房极浅、瞳孔小、虹膜血管丰富、球形晶状体等特点,使得角膜移植难度较大,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熟练的显微技术、锐利的手术器械和充分散大的瞳孔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通过本实验,总结操作体会、技术特征如下:
  (1)严格无菌操作:大鼠抗感染力较强,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不高。然而,一旦发生眼内感染,其临床表现很难与角膜排斥反应相区别,从而影响动物模型质量的判断。
  (2)钻取植片:使用环钻钻取角膜植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钻石刀穿刺法,龙胆紫标记角膜植片位置,用钻石刀穿刺后,沿标记位置剪下植片,此方法往往取得的植片不圆,使手术缝合不能达到严密。第二种为环钻穿通角膜法,即直接用换钻钻通角膜,此方法可以获得较规则的圆形角膜,但风险较大,容易造成虹膜脱出,晶体损伤,球后出血,甚至眼内容物脱出。我们在钻取植片方法上有所改良:先用环钻半穿角膜,深达基质层,动作要轻柔、缓慢,然后用维纳斯沿切缘剪取植片。此方法较钻石刀穿刺法,可得到较规则的圆形角膜植片;较环钻穿通法,则手术风险小、术后并发症少。
  (3)充分扩瞳:大鼠虹膜血管丰富,手术中受到牵拉或刺激,极易引起出血、渗血等情况,不仅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难度,更会造成虹膜粘连、脱出、嵌顿等并发症。因此,术前、术中保持充分散大的瞳孔对模型的成功建立十分重要。大多数的“术中虹膜脱出”往往发生在钻取植片及缝合过程中,出现此种情况时,应暂停手术,用眼科镊将角膜轻轻提起,迅速滴美多丽散滴眼液于角膜和虹膜的空隙中,等待5~10min后虹膜可能回缩,切忌不能触碰及牵拉虹膜,以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4)避免损伤晶状体:大鼠晶状体呈球形,前房极浅,剪取植片及缝合过程极易损伤晶状体前囊膜,甚至造成晶状体脱出,严重影响手术质量。手术过程中器械尖端应尽量避免朝向晶状体面,动作要轻柔,尤其在前方穿刺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力过猛。
  (5)缝合技巧: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间断缝合8针,为增加可比性,缝合的松紧、深浅及间距要尽量均匀一致。本实验在缝合时先用龙胆紫在植片与植床处做好标记,使对合口的位置更加精确,严密。
  (6)术后前房冲洗及前房形成:术后行前房冲洗,将前房内杂质、血液及虹膜渗出冲洗干净,有利于术后恢复。而前房注入气泡可帮助前房的形成,是减少术后虹膜前粘连的关键步骤。注入气泡时动作要轻柔,使气饱均匀的充满前房;若气泡充至后房使虹膜前移时,要即刻放出气泡,滴扩瞳药后结束手术,大多会在术后重建前房。
  (7)其他:手术操作应该尽量熟练、迅速、轻柔,耗时越短,角膜、虹膜、晶状体的暴露时间越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亦可能更少。锐利的手术器械也是减少损伤,缩短耗时的保证。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应尽可能增加促进排斥反应发生几率的因素,以保证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对排斥反应发生率的需求。本实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1)选取远交系Wistar和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Katima等[4]研究证明不同大鼠种系间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变异较大,远交系的两种大鼠间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早,发生率高。(2)保留缝线直至取材的方法可以增加角膜移植的发生率,缝线的存在可以诱导新生血管的长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加快、加重排斥反应的发生。(3)钻取植片时采用偏中心法,即植片靠近角膜缘,角膜缘处存在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排斥反应发生中可起到启动作用,能诱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增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5-6]。
  总之,远交系Wistar大鼠和SD大鼠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适用于模拟人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深入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锐利的手术器械、充分的扩瞳及术后前房的形成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而偏中心植片及保留缝线等方法可增加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蔡剑秋,徐栩,陈长曦,等. 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建立的评价和显微手术技巧.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1):52-54
  [2] 陆燕,邹留河,吕岚,等. 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2,19(3):8-11
  [3] Holland EJ, Chan CC, Wetzig RP, 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histologic studies of corneal rejection in the rat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model. Cornea, 1991, 10(5): 374-380
  [4] Katami M, Madden PW, White DJ, et al. The extent of immunological privilege of orthotopiccorneal grafts in the inbred rat. Transplantation, 1989, 48(3):371-376
  [5] Hamrah P, Zhang Q, Liu Y, et al. Novel characterization of MHC class II-negative population of resident corneal Langerhans cell-type dendritic cell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2, 43(3):639-646
  [6] Niederkorn JY, Ross JR, He Y. Effect of donor Langerhans cells on corneal graft rejection. J Invest Dermatol, 1992, 99(5):104S-106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