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设计与历史街区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面临着老建筑的去留问题,各地政府出于自身原因对此予以保留或拆除。保留建筑与其周边建筑群及环境的协调产生了复杂的关系,因此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量一下城市更新中旧建筑或古建筑群与新城市、新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必要的。本文以长春市新民大街为例,来说明一下其特色之处以及有待改善的部分。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环境发展
  1.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1858年8月,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整建以及保留维护三种。虽然可以将更新的方式分为三类,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将某几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2002年我国立法保护历史建筑,就是说“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概念所指的,就是以“历史文化”命名的某种特殊的现代聚落,由于所谓“历史文化”不仅仅是该聚落内部成员所拥有的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所拥有的公共遗产,这同时也对规划设计人员提出对历史文化街区重新设计的要求,要“整旧如旧”。
  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对的都是已建成的城市地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保护和更新是相依而存的改善城市面貌的手段,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通过改善城市的面貌,实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我认为在更新和保护的过程中城市设计是二者的最好的联系方式,如果想达到新旧统一、体现新的城市特色的目的,应该在城市新建的过程中将城市设计的五个要素贯穿之中。道路的改建过程中要考虑就建筑原本的使用属性以及现阶段使用的性质与道路的关系,道路交叉口节点对现在城市交通的影响的评估,标志物的选择是否醒目引人,新设计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在整个区域里与其他老建筑所构成的天际线是否美观不突兀,沿街建筑之间是否有相关元素使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界限的界定是否清晰等等。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可以将更新与保旧二者更好的联系起来,下面以长春市新民大街为例来说明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以长春市新民大街为例
  2.1新民大街的历史演变
  新民大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2年东北沦陷区的伪满洲国新京建设局组织规划的伪满“新京”的“皇宫区”、“八大部”所在地,北部为拟建“皇宫区”、“顺天广场”、南部的新民大街两侧再往南端有新民广场及南湖。从北部“皇宫”最北端至南端新民广场边长2900m,北部拟建“皇宫”在建国后的1954年完成了地上工程的建设,改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通称“地质宫”。中部新民大街两侧的伪满“国务院”、“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于1935年前后完工,建国后改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的教学楼、附属医院。南部,新民广场东侧的伪满“综合法衙”,于1936年竣工,建国后改为空军长春医院。1971年的电子局办公楼、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试验楼,八十年代建的长白山宾馆、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吉林电视台、银贸大厦等建筑,九十年代我们将南端新民广场翻修一新,1988年在南端――南湖公园门内建成长春解放纪念碑,九十年代建成长春日报社,1996年在北部建成文化广场。至此,长春新民大街基本上成为道路宽阔、广场壮观、高楼魏立、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良好的历史文化街区。
  2.2历史街区的整体设计
  新民大街的设计是由日本人仿照当时的巴黎建设的,道路两侧的绿化非常好,道路两块板,中间有较大面积的绿化树木茂盛,以高大乔木和松树为主;沿路有五个历史建筑,中间穿插现代新建筑,但新建筑的极力做到与旧建筑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整条街看上去很统一。在城市用地紧张的今天,这条路还位于市区的中心地段且交通繁忙,但并没有对道路进行扩建;建筑的色调基本相近;对旧的建筑还都给予了新的功能,使旧建筑并不只是参观游览之地。整个道路南起新民广场北到地质宫即文化广场结束,中间分布新老建筑距离均等。
  2.3城市设计要素分析
  路径:这条路连接了两个广场,一个是新民广场、一个是文化广场;一个是圆形的交通性广场一个是方形的娱乐广场;异常宽阔的绿化带在这条路上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宽阔的绿化带、郁郁葱葱的茂密树林对来相向车道的车辆有效阻挡、对车辆产生的污染物也产生的有效的阻隔;在其中的人行道、休息座椅等便民措施也体现了人性化的城市设计。
  节点: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介绍“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侵略性焦点”,那么在这条大街上这些侵略性节点很容易找到,就是这几栋伪满时期建筑,他们基本是相互对称的处于道路交叉口处。
  区域:新民大街的区域基本就是道路本身和道路两侧的建筑共同组成了这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在此建筑的纹理、材质、细部、高度、形态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但却有个不相等同。
  边界:边界是指两个相互起参照作用的侧面,在这条街上,我觉得道路本身并不能起到这个作用,而是沿街的建筑立面和院墙起到了这样一个相互衬托的作用,两个区域可以抽象为道路和建筑内的院落。
  标志物:在这条街当中标志物很大程度上与节点重合,作为标志物这几栋建筑的外形相似可能让初次来的人分不清楚,但是与周围不同的绿化环境、停车场、公交站等元素相结合之后,它的辨识度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作为历史建筑我们不能够改建到一样来达到目的,在辨识度差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他的方法来衬托,比如增加建筑轮廓灯带、设立石碑等。
  3.总结
  这条路有多年的历史,在这里见证了长春市的兴衰荣辱,见证了长春市的成长。近年来长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前行,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并连续3年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号,这些成就都证明了长春在长春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下正逐渐走向繁荣。历史街区保护的成功,不但是我们对城市历史的正视也是我们规划人“整旧创新”的成果。新民大街的成功改建充分体现了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城市设计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无疑共同的目标是让人们对城市产生感情,更好的结合才能更好实现这点。
  参考文献:
  王春晖.董舫.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研究――以长春市新民大街为例,河南科技,2010(11)
  范小鸥.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分析及保护,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2)
  贾福田.长春新民大街――良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8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