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分析比较了周期性维修、事后维修及状态维修三种维修方式的特点,并针对施工机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人员管理及培训、维修的监督管理、经济核算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备设备维修管理
  
  
   在地矿行业中,机械设备资产已占单位全部固定资产的份额越来越大,设备资产的管理使用、维修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施工生产和经济效益。根据笔者多年管理设备经验,在现阶段各单位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维修方式。
  1.周期性维修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单位按要求编制年度设备维修计划,对未来一年的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以及小修、中修(项修)和大修做出计划,此即周期性维修,是一种预防维修方式。这种维修方式能有效的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但在进行设备周期性维修时,又往往局限于生搬硬套行业的条文性规定,与实际脱节,没有根据施工现场设备实际技术状况做必要的调整,所以制定的修理计划未能较好地结合设备实际和生产实际。比如有些设备还未达到大小修周期就已损坏,不能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按周期维修对设备进行修理,就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求。
  另外,由于各单位的设备管理水平有高低之分,而且设备操作人员的能力不同、设备工作环境不同及保养工作的落实不同等等,造成相同设备的运行情况也有所区别,同样的设备维修周期不一样,所以在制定周期维修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些具体因素,就不切实际。
   总之,周期性的维修是一种计划性的、被动的维修方式,它只适用于那些已掌握磨损规律的部分设备。
  2.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是设备发生故障后,或者设备性能不能达到使用要求时进行的非计划性修理。这种维修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但因其是突发,不可预测,对施工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给修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特别在一些重要设备、连续运行的设备和地处偏远工地的设备上,损失更为严重。
  受条件所限,大多数的事后维修只是对发生故障的部位或零件进行修理,而不是对整台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因此设备经常连续出现故障。
  事后维修采用的很普遍,但这也是一种被动的维修方式,适宜于一些发生故障后对正常生产影响小,能及时提供备件、并且修理技术不复杂、利用率不高的设备。
   3.状态维修
  状态维修是一种以设备实际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方式。根据设备的日常巡回检查、定期检查、状态监测和诊断提供设备状态变化资料,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特征和预兆,提前做好备件和有关的准备工作,在设备停顿期适时地安排维修,减少突发性故障,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由于状态维修方法能对设备适时地、有针对性进行维修,不但能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减少设备停机时间和维修工作量,降低设备突发故障率.从而降低各种维修消耗和费用。
   状态维修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维修方式,比周期维修和事后维修更合理。对一些利用率高、发生故障后对生产影响较大的关键设备及配件供应困难的精度高、大型设备可实行状态维修。
   综上所述.设备的维修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盲目地生搬硬套某种维修方式都不科学合理。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设备的不同特点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选用适合自己单位情况的维修方式,要积极地做好设备预防性检修工作;同时,要尽可能地推广状态维修方式,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和经济上的合理性,使设备停机损失小,综合效益高,寿命周期费用低,使设备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单位多创效益。
   以往,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中,我们实行操作、维修明确分工,导致操作人员认为,设备维修是维修人员的事,与使用人员无关或关系不大,从而使日常保养和维修工作分离开来,造成企业人员利用率下降及设备的损耗加剧。在实际工作中,操作人员由于只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因而对设备的机械原理、构件磨损等情况理解和掌握不够。使用中,就会想当然地进行一些简化操作程序或不规范操作,结果加剧了某些部件的磨损。有时设备在使用中遇到突发故障需采取紧急措施时操作人员便不知所措,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
   另外,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操作人员同维修人员之间沟通不够,对进人报废期的设备及有价值部件的利用率不高,对技术人员培训不力等问题。
  针对以上种种弊端,笔者所在单位对设备管理进行了大胆尝试,专门成立了设备租赁公司,对所有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各施工部门有偿使用,由租赁公司负责设备操作及维修。公司内部取消设备操作和维修分工,将二者合二为一,即设备操作人员既懂得操作,同时又懂得维修,这样能随时掌握设备技术状况,将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结合起来,强化重点部位的维护管理,按设备状态合理确定维修时间。既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成新率,又能降低维修费用和设备故障率,缩短维修停机时间。
   这样一来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操作人员要做到“三懂、四会”――三懂指懂操作规程、懂设备性能、懂结构原理,四会指会操作、会保养、会修理、会判断和处理一般故障。在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和考核,重点是加强在设备维护保养方面技术能力的提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设备故障及做出相应维修处理,以保证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另外,要加强对设备使用及维修的监督管理。在使用过程中要求操作人员做好工作记录,根据各项数据及时判断设备技术状况。为有效控制设备维修质量,参照相关行业规定,制定各种修理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这些是保证设备维修质量的基础。在维修过程中,要实行有效的监督制,设专人严格按规程和标准对维修过程进行全程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对需要更换的主要部件,要检查测量核实,做出详实记录,对非正常损坏的部件要分析找原因,做出整改预防方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查找原因,采取措施,预防和避免非自然规律发生的部件损坏事件发生,同时可以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同时进行设备维修的经济核算。要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确定设备是否需要修理、什么时间修理及修理的具体实施等问题,以免出现过剩维修。在不同的修理时期,要根据设备各部件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修理方法,使设备各部件达到最好的配比,发挥最大的功效,最大限度地降低维修费用。
   在设备进人报废期后,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挖掘其可使用的潜在功能,以期增加设备的功能和效益,对老旧淘汰设备有使用价值的部件,可通过必要的技术改造,予以充分利用,减少维修费用支出。但同时要考虑分析修旧利废的经济可行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设备改造的方案要周密慎重,需经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方可实施。
  总之要获得良好的维修效果,在维修管理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正确选用设备,即设备个方面性能达到最佳配置。②良好的操作,即一定要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操作,绝对不能违章作业。③预防维修工作。④操作人员要有较强的维修能力。⑤有效的维修管理制度,将责、权、利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只有统筹全面,考虑到各环节,并充分利用单位现有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维修质量,延长设备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更好地发挥设备的经济性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9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