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坡地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要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某基坑支护工程的坡地地形变化大、开挖深度差异大、对原山体稳定性要求高的特点,采用了自然放坡、土钉(锚杆)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综合支护技术,解决了深基坑开挖对原山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问题,达到预期支护效果,。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 山体稳定性 土钉(锚杆)墙抗滑桩 预应力锚索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山坡脚地段,拟建工程为6栋32层塔楼和1栋幼儿园,塔楼设四层阶梯式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0~15.8m,基坑底边周长615m,底面积20149m2。基坑北侧紧邻山体边坡长253m。
  该基坑的主要特点为:
  1. 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边线距原山体坡脚线为4.3m~21.0m,必须考虑基坑开挖对原稳定山体支护结构的影响;
  2. 地下室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场地高差大,地面标高为17.01~40.29m,基坑各边的开挖深度相差较大,最大深度为15.8m,而部分地段需填方;
  3. 地层岩性差异较大,北侧靠近山体位置主要为中风化至微风化熔结凝灰岩,而南侧以人工填土层为主;
  4. 地下水不丰富,地面山体雨水水量较大,防洪排水系统设置尤为重要。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
  1. 土层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1]揭露,场地内与基坑开挖有关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 人工填土(①-1):褐黄、褐红、灰黄色,由粘性土含30%~40%的碎石、块石以及建筑垃圾组成,结构不均,钻进困难,层厚0.5~11.5m,层底标高9.51~34.60m.
  2) 粉质粘土(含块石)(⑦):褐黄,褐红色,稍湿~湿,可~硬塑,局部含卵石、碎石块以及20~30mm块石,稍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高中等等。层厚0.5~5.5m,层底标高7.71~31.68m。
  3) 粉质粘土(⑧):褐黄、褐红,灰褐色,由凝灰熔岩风化残积而成,稍湿~湿,可~硬,含10%~15%砾石,成分为石英,光滑,无摇振反应,感强的高,韧性中等,层厚1.1~15.0m,层底标高0.49~32.76m。
  4) 全风化熔结凝灰岩(○14-1):褐黄、褐红、灰褐色,遇水浸泡易软化,揭露层厚0.6~15.4m,层顶标高3.10~32.4m之间。
  5) 强风化熔结凝灰岩(○14-2):黄褐、灰褐色,揭露层厚0.6~15.4m,层顶标高在-4.01~34.9m之间。
  6)中等风化熔结凝灰岩(○14-3):黄褐、灰褐色,揭露层厚0.2~8.1m,层顶标高在-4.01~34.9m之间。
  7) 微风化熔结凝灰岩(○14-4);青灰色,裂隙稍发育,未钻穿,揭露层厚3.1~14.6m,层顶面标高在-11.32~28.36。
  与基坑支护有关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表1
  
  
  2.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纪土层中,属于潜水类型,水量不大,熔结凝灰岩中尚见少量裂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因季节及降雨情况而异,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1.50~11.30。
  三、基坑支护方案
  从开挖深度、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来看,该工程属于综合条件复杂的深基坑工程。在保证基坑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下,结合本工程的特点,经计算比较后,根据开挖(回填)深度和土层岩性不同,主要采用以下几类支护结构:
  1.自然放坡
  主要布设在基坑南部,边坡高度小于4m,采用1:1自然放坡,表面喷射混凝土,砼强
  度等级C20,厚度100mm,采用二次喷射工法,初喷厚度为50mm,终凝后用风水清洗砼层表面,挂φ6.5@200×200钢筋网,并用2根φ16钢筋做横向加强筋,再进行二次喷砼。
  2.土钉(锚杆)墙
  土钉(锚杆)墙支护结构主要布设在基坑其余位置以及地下室分界段,开挖边坡高度大于4m。土钉(锚杆)孔径为100mm,水平和垂直间距1500mm,梅花状布置,土钉(锚杆)杆体为φ25HRB335钢筋,长度为3.0~12.0m。注浆体采用P.O42.5纯水泥浆,水灰比0.45,注浆体强度M25,边坡表面喷射砼,砼强度C20,在基坑北侧靠近山体侧边坡喷射砼厚度为150mm,其余为100mm,横向加强筋与土钉(锚杆)连接。
  3.抗滑桩+预应力锚索
  根据土质条件、基坑深度及基坑顶边线与山体排水沟距离,在基坑北侧的山体设计采用抗滑方桩+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而幼儿园南侧为市政道路,室外活动场地为回填区,回填高度2~8m,在回填高度大于4m段采用桩板墙挡土+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
  1)北侧山体抗滑桩为1000×1500mm方桩,间距2000mm,桩间采用喷射砼挡板,厚200mm,配筋为φ12@200×200,砼强度等级为C25,抗滑桩要求桩端进入中风化2m;
  2)幼儿园回填区挖孔桩桩尺寸为1200×1000mm,中心间距2200mm,桩端进入市政道路底面不小于7m,挖孔桩上接柱,柱尺寸同桩,柱间采用钢筋砼挡板,厚200mm,双向配筋φ14@200×200,砼强度均为C25;
  3)根据山坡开挖深度的不同分别设1排至3排预应力锚索,孔径为150mm,横向间距2000mm,纵向间距2500mm,下倾角为15度,锚索索体为6φ15.2mm钢绞线,长度为21~25m,轴线拉力设计值为600kN。注浆采用二次压力注浆工艺,注浆材料采用P.O42.5水泥纯浆,水灰比为0.5,浆体强度等级M30,二次注浆压力2.5~5.0Mpa;
  4)幼儿园回填区设置1排预应力锚索,下倾角为25度,横向间距2200mm,长度38m,其余技术参数同上。
  4.重力式挡土墙
  在幼儿园回填区回填高度小于4m段,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结构,挡土墙采用毛石混凝土材料,砼等级为C25,毛石掺入量不大于总体积的25%,毛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
  沿山体边坡坡脚典型支护结构剖面见图2
  
  
  四、基坑现场监测结果[2]
  
  本工程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复杂,工程特点突出,开挖和回填高度大,基坑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第三方的现场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基坑四周土体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四周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沉降等。
  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周围建筑物和地表的沉降和位移逐渐增大,最大沉降和位移均发生在基坑北侧的D4点,其累计沉降量为6.45mm,累计水平位移量为22.2mm,D4点位移较大的原因为:该段开挖深度大,实际地质条件和地层变化大,与勘察报告中所揭露的有较大出入。其余观测点的水平位移为1.0mm~17.7mm,随着开挖至基坑底,位移已趋于稳定,满足了规范要求。
  
  
  五、结论
  
  1.坡地建筑深基坑开挖具有地形变化大、岩性复杂、基坑开挖深度差异性大等特点。在保证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基坑开挖对原山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 采用本文所述抗滑桩板墙+预应力锚索、土钉(锚杆)墙、自然放坡综合支护技术形式,可以减少山体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满足了业主对于投资经济性和施工安全性的要求。
  3. 本基坑支护工程成功的经验,可为国内同类型基坑支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1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