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垃圾填埋场的蜕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园林博览会的举办为契机,将场地的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并建立其与城市新区的良好关系。在规划的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不停的反复相互验证,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园博园。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博园、规划设计、生态恢复
  正文:
  1. 背景
  近年来,园博会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城市都加入了承办园博会的竞争中。园博会不仅是一次园林的盛会,更成为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向世界展示城市实力的一个机会。
  北京市政府获得了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举办权。政府希望通过此次园博会的举办,扩大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交流合作,传承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促进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010年夏天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组织了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我院的规划方案取得了方案征集的优胜。
  2. 现状
  园博园选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西岸,与历史文化遗产卢沟桥为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园博园西南象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
  现状用地构成简单,除了西侧的鹰山公园外,主要包括现状建筑垃圾填埋场及部分林地、园地和村镇居住用地。鹰山、起伏的填埋地、泄坑、平坦苗圃地及村庄地构成了场地丰富的地形空间。园博园规划面积267公顷,将近60%的面积都是建筑垃圾填埋场。
  3. 挑战
  3.1 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
  基址原为建筑垃圾填埋场,土壤稳定性差且十分贫瘠,把这片废弃地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将是对这片土地的完美修复,同时也是对环保与生态理念的一次完美诠释。然而造成的破坏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复的,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生态恢复措施。
  3.2 园博园建设与新区发展的关系
  园博会的举办无疑会刺激该区域的发展,这也是选址的意图之一。如何让园博园在该区域中发挥绿地的先导作用;如何让园博园在今后的发展中持续的焕发生机,这都是在规划设计初期就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3.3 如何布展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兴趣
  以往园林展会的展园布局形式是一种集锦式的景观,每个展园虽各有特色但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差,且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何构建一种展园布局秩序,使这种秩序给人以舒适的游览体验,使整个园区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片段式的拼凑。
  3.4 展会后续利用问题
  以往很多经验是,展会过后园区便立刻失去光彩,处于艰难的经营状态。所以,后续利用也成为了在规划初期就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应该在规划之初就对土地、建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
  4. 针对挑战的对策
  4.1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策略
  选址用地内现状生态资源状况呈两极分化:西部的鹰山森林公园植被茂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群落。而东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恶劣,寸草不生。填埋场土壤污染严重,土质疏松,易形成滑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是园区安全隐患。永定河长年断流,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河道两侧土地沙化,沟壑遍布。
  4.1.1针对鹰山的修复策略
  针对鹰山森林公园,主要以保护为主。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植被,在原来不足的地方进行补植。
  4.1.2针对垃圾填埋区的修复策略
  针对垃圾填埋区,首先进行基址稳定的分析与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1)初步压实
  (2)明确填埋建筑垃圾的性质和降解情况,确认是否含有其它的生活垃圾。纯粹的建筑垃圾沉降速度会较慢。
  (3)采用灌浆等技术使被压实建筑垃圾产生固结作用。
  (4)需要建设建筑的地块,须打密度较高的深基础桩。
  (5)最终覆盖层的高度不少于0.8米。
  (6)在最终覆盖层上覆盖蚓粪土进行生态复垦
  4.1.3针对永定河道的修复策略
  针对永定河道,利用永定河两岸的河滩地形形成湿地区域,一方面形式美丽的湿地花园作为园博园展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避免过大的水面对水量的需求,增加风景层次和生态资源的多样性。
  4.2产业及城市结构与园博园发展的协调互动
  4.2.1 园博园在城市中的作用
  在北京整个城市区域中,园博园位于北京总体规划西部生态发展带上,是西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博会的举办将充实和完善西部发展带的生态发展战略;加快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带动南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整合周边资源,促进北京西南的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加快南城发展的战略决策,为全国城市和谐发展提供典范。
  4.2.2 园博园与城市友好互动
  在园博园与科技园交接的部分规划创意产业走廊,形成园内外功能与气氛的统一。规划多条景观绿廊,配合可以园区的规划结构,打通科技园与园博园之间的绿色通廊。
  4.3 规划结构与展园组织方式
  从设计之初的思考到方案成形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由宏观到微观递进的微妙变化。所有一切的原点是基于我们对于这片土地的原始认知。
  4.3.1 规划理念
  我们希望现状以垃圾填埋场为主体的用地基址,通过生态恢复手段以及园博会的举办,发展为美丽的城市新区。由此,我们提出的规划理念为“化蝶”。我们希望被人避而远之的垃圾填场能够羽化成蝶,化身为美丽的园博园。
  4.3.2 设计结构
  在综合分析了现状条件以及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决定采用自然曲线与规则直线相结合的骨架体系。将两者结合更充分的将园林变幻的空间感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将园中的曲线形想象为“行草”,将直线形比喻为“折尺”,提出“折尺+行草”的规划结构。中国园林不拘一格、收放自如,既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但又不狂放,恰如书法中之行草。中国园林中的构景要素,山、水、树、路、建筑又遵从于一定的比例和尺度,恰如传统工具之折尺。园博园构图将此两要素叠加,以“折尺结构”控制全园,以“行草结构”活跃空间,形成折尺与行草相依相融的总体结构。
  4.3.3 展园布置形式
  在确定路网水系的同时,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展园的布置形式。笔者认为展园的布置需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
  1、 从空间结构上,如何让展园有机的融入园区,而不是简单的并列重复或者片段拼贴。
  2、 从游人心理上,如何可以不断的唤起游人的兴趣,不易产生审美疲劳。
  3、 从方向引导上,如何让人能很好的辨明方向,不迷失在众多的展园之中。
  在接下来的设计中,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通过对展览空间序列的不同组织方式的研究,将其优化、有机结合,最终采用组团串联的方式。将展园组团布置于主路两侧,各组团内形成完整的回路,拥有各自独立的公共空间。这种布局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各展园以更系统、更有机的方式组织起来,且方便各组团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成为不同主题的展园区,使展览变得更具趣味性。
  以此种布局模式为基础,我们根据用地条件为每个组团赋予不同的主题,颠覆了以往画地为牢、自由发挥的展览形式。以不同的主题要素为主线,相同主题表达的展园相对集中,由对其感兴趣的参展省市和组织设计营建,将国内、国际、不同地区交融在一起,打破以往按地域分区的做法。这样,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有新的趣味点产生,避免审美疲劳。
  最后,在方向引导上我们提出两个解决方案。
  1、 将主要展园组团布置于主园路两侧。主园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路,形式上是自然曲线与规则直线相结合,主题上是一条以中国园林发展历史为线索的道路。分为六大区域,以时间为序列对中国园林的不同发展时期进行展示。展示采用现代化形式,融入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手段。
  2、 采用制高点控制的手段来引导方向,使园区在视线联系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各大主要组团的公共空间内放置不同造型的生态塔,突出科技环保理念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于方向的有效引导。
  整个园区的规划过程就像是展开了一次充满逻辑性的推导,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不停的反复相互验证,以试图找到最令人满意的解答。
  4.4展园后续利用模式
  吸取现有各国园林展会后利用的实践经验,从三个层面考虑对会后利用的规划。
  首先,景观层面的调整。会后对园区景观布局进行适当调整。园林博物馆及主展馆两座大型建筑为会后保留建筑,同时对各展园进行选择性的保留,拆除的展园改建为绿地。减少硬质铺装的面积,增加绿地面积,营造更为宜人的生态环境。在沿京周公路一侧增设出入口,加强园区与城市的联系。
  其次,功能层面的调整。在后续利用功能策划方面,则根据各区域在展会期间不同的功能,同时结合城市周边用地性质,将展后的园博园进行合理分区,各区给予不同定位。并结合各分区落实五大基地的建设。
  最后,考虑展会期间与展会后交通需求不同,为了满足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及今后的使用需求,园区在会后将新增出入口五个。展会期间的临时停车场归还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停车方式采用地下停车。会后各功能分区内形成独立交通体系,方便使用管理。
  5. 结语
  此次园博园规划是将一次园林展作为城市新区发展的一个切入点,目标是以城市绿地建设为先导,为后期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以此为契机,将场地的不利条件转化为独特的景观形式。规划的过程是一场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是各方面现状条件以及我们对其的愿景合力作用产生的,所以它应该是符合客观因素并且充满美好希望的园区。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获得方案深化的权利,这个方案只能停留在投标时的深度,此次规划过程中产生的巧思以及新的理论最终无法获得实践的检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8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