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供水管网漏水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降低供水漏失损失,是推动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供水管网漏失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及因漏水而导致的财物损失。
  关键字: 城市供水 管网漏失 原因分析 控制措施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淡水资源的贫乏和高昂的制水成本,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供水节水的管理工作。供水管网泄漏除浪费珍贵资源以外,泄漏还通过破坏和瓦解其他基础设施对建筑安全造成影响,是引起建筑物基础设施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虑到供水管网的规模,连接复杂性、难以接近和工作数据不确切等因素,主动查找分析管网漏失原因,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管网泄漏而导致的财物损失。本人根据参与公司管网改造及测漏工作的实践,抛砖引玉,提出供水管网漏水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的浅见。
  一、基本情况
  沂水县水务公司目前设计供水能力10万吨/日,直径100毫米以上供水主管道170公里。1995年以前,公司供水给水管网漏失率最高达到34%以上,严重困扰了公司的正常发展。自1996年开始,公司采取旧城管网改造、“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定期实施管网测漏、规范管道施工管理等诸多措施,不断降低漏失率,取得了好的实效。目前公司管网漏失率已降低至12%以下,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公司经营效益也有了大的改善,同时促进了公司服务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从公司开展的管网改造及测漏统计来看,公司各种地下供水管道均存在不同的漏水现象。尤其是水泥管、铸铁管、镀锌钢管、玻璃钢、PVC管漏水较为严重,占总漏水量的80%以上。而PE、PPR等新型管材管漏水量较少,占总漏水量的8%左右。通过对管道漏水情况分析,其漏水原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材质量参差不齐。铸铁管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裂缝、砂眼、防腐层不完整,水泥管胶圈易老化,镀锌管的含量没有达到要求,管壁厚度太薄,塑料管管壁薄厚不均,抗老化性能差,钢管未按规定要求焊接出现气孔、砂眼。玻璃钢、PVC管易受外力损坏等。
  (二)管口对接相对薄弱。在接口过程中,油麻填塞不均匀,石棉水泥口敲打不密实,温差影响接口涨缩形成渗漏点。刚性接口漏水率较高,由于接口的刚性太强,当管底土层出现不均匀沉降时,使管道产生纵向小口径断裂或承口处大口径断裂。
  (三)管网支墩不稳。在大管径的弯头、三通等处,推力较大,支墩后背土松动,导致弯头或三通等处得接口拉开,引起漏水。地基不牢固也易折断管道。
  (四)阀门开启不灵敏密实。阀门锈蚀、磨损、污物塞住无法关闭,引起漏水。
  (五)井管沉降破坏管道。由于施工人员不按图纸施工阀门井,使井壁直接压在管道上,井壁沉降压坏管道。与其他管道交叉距离太近,沉降时容易损坏供水管网。
  (六)管道防腐不当。主要是埋地铸锌管内壁没做防腐,管外壁防腐层太薄或者根本没做防腐,造成管道内外腐蚀。
  (七)工程施工因素。由于设计或施工的原因导致管道发生位移而暴裂,这种位移包括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或者受到各类市政建设施工时的影响,特别是需要回填土改造的道路,因回填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使水管发生下沉或侧向位移。再有施工时输水管道承口与来水方向一致,胶圈易吐出。
  (八)管理因素。管网日常管理、维修等因素也是造成管网漏失率高的一个内在原因。未按计量要求修校用户水表、管网损坏抢修不及时、日常管网巡查不到位,偷漏水时常发生等问题的存在,也加大了管网漏失率。
  综上所述,漏水大多数发生在管道接口位置,约占漏点总数的78%以上,DN200以下的管道漏水占漏水总数的80%以上,管线埋设深度小于1米的约占总数的80%,从管材来讲,水泥管、钢管以及老铸铁管漏水占主要部分。综合分析,引起管网漏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漏点可能是几种原因造成的。但总体来说内在原因主要包括材质上的原因,设计施工技术上的原因和管理内部的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埋设坏境和其他工程事故。
  三、控制措施
  (一)选用质量过硬的新型管材。对于新敷设的给水管道工程和维修工程,必须严格按国家规定执行,从设计选材、接口形式都要精心研究,探索采用新型材料。从目前来看,球墨铸铁管是广泛推广 的优质管材,从其材质的特性上看,有强度高、延伸率大、抗腐蚀、抗老化等优点,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其接口采用柔性橡胶圈接口,安装方便,应力释放能力强。为了节约金属消耗,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门早已提出推广使用新型管材,如PE、PPR、PVC、玻璃钢等管材,该类型管材具有重量轻、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耐压强度、流体阻力小、耐腐蚀性强,不影响水质等优点。特别是PE管材与传统的金属管和其它塑料管相比,具有密度低、强度与质量比高、韧性好、耐腐蚀、易于施工和安装等特点。与钢管相比,成本可降12%左右,工作寿命更长,而且维护费用低,应给予推广使用。
  (二)采用柔性接口形式。过去采用的刚性接口,在管道受压后,极易引起开裂、断裂。特别是在气温变化较大时,产生的热胀冷缩现象后,尤为明显。而采用柔性接口,使用柔性接口的管材,能减少这方面因素而造成的漏水。
  (三)实施防腐措施。在确定防腐措施时,管件内壁要使用水泥砂浆衬里,加强管件外壁的防腐措施,使用特强级防腐方法,防腐层不宜太薄。
  (四)按规范要求施工。
  1、管道基础底部一定要平整,不得凹凸不平,含有石块等物,管身及承口都要切实着地;砌筑阀门井时在管顶部要有一定的空隙,避免井壁沉降时压坏管道,支镦须紧靠原状土,若有空隙要用相同材料填实,避免产生移位。
  2、管材在运输及堆放时注意不要损坏承插口,铺管前要严格检查管材外观质量。
  3、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设计规范施工,不要随意变更设计。
  4、防止与其他管道交叉时损坏给水管道,管道相互交叉式管距不得小于0.5M,穿过污水管时应加防护套管,以免损坏给水管道,影响水质。
  5、回填土必须夯实,沟槽需填沙,沙包角度要达到135度以上。管道工程竣工后必须进行施压,压力为其工作压的1.5-2.0倍,在野外应设标示桩。
  (五)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制定供水管网改造,对于常发生爆管漏水的薄弱管段和年代已久的老化管网,尽快实施改造。管网改造包括“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包括更换防滴漏水表)。公司在对县城旧城小区改造后,从实际抄表来看与原总表用水量相比,经改造后的总表回收率由原来的不足60%提高到95%以上,节水效果较为明显。
  (六)加强供水管网科学管理。供水管网的科学管理是一项经常性工作,研究和探讨管网漏水的原因和措施,可避免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搞好技术档案管理。没有详细的管网资料或不对资料进行归档管理,是导致今后检漏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对供水管网技术资料包括管道施工图、竣工图、管径、管材、位置、敷设年代、水压、阀栓、漏点检修记录资料、管网改造结果等进行归档管理,并进行微机资料管理,可为今后管网规范管理打好基础。
  2、加强管网压力无线调度。在城市供水管理中,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辖区内的给水管网进行合理调度,利用计算机对整个辖区的各个水厂及有代表性的各测压点进行检测,调度中心通过各个地段的压力、流量及其他参数值进行调度,使供水管网运行的工作压力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求得管网平差,从而避免因管网压力不稳,信息反馈不及时,产生爆管造成暗漏“跑、冒、滴、漏”现象,对减少管道的漏耗起到积极作用。
  (七)加强管网巡视队伍建设。组织巡视人员,对管线进行检查,有利于保护管网安全,降低管道损坏次数和隐患。城市道路拓宽、新建、开发拆迁等原因,造成管道损坏屡见不鲜。对巡视人员,通过管网资料,即时通知施工方,减少盲目施工。对其它管线施工方,构成对给水管网损坏隐患和维护不便等情况应即时给予制止,对违章用水、私自接水的严格执法,打击盗水行为。
  (八)提高管道维修人员业务能力及抢修水平。供水管网的管理除施工管理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应加强对从事管道维修及管理人员进行专业业务培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和提高应急处置能能力,实行24小时热线电话服务,快速反应,快速到达,快速处置,建立一套完整的机械设备、物资供应、抢修人员等抢修储备体系,这不仅是降低漏损的要求,也是为用水单位提供优质水务服务的要求。
  (九)组建检漏专业队伍。加强日常管网测漏,是减少管网漏失的有效途径。检漏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应持之以恒,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爆管,通过即时抢修得以恢复,而另一部分由于地面结构原因, 漏水从地下流失,隐藏性强,流水量大,危险性更高。为此,应投入专项资金配备听漏仪等探漏设备,培养专业探漏人员,组建专业测漏队伍,以提高检漏率,达到有效控制管网暗漏的目的。
  四、结束语
  降低供水管网漏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供水的诸多环节,如水厂与管网压力之间的关系,出厂计量、水表误差、统计、管材、施工等因素。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实施有效的防治对策,是供水企业应始终做好的长远任务。首先是要搞好基础性对策,建立管网信息系统,完善管网资料,切实掌握本地区用水变化规律,保持管网水压的动态平衡,防止水压过高或不稳定造成爆管漏水;其次是要做好预防对策,科学合理的提高设计标准,严格施工质量,采用优质管材和配件,并持续实行管网更新改造;第三是做好漏失统计及考核工作,要确实把治漏工作贯彻到日常生产工作当中,做到督查、巡线与检漏相结合,抄表、查表与管网管理相结合,管道抢修与附属设施管理相结合,定期检漏普查与日常查漏相结合,全面提高供水管网的综合利用率。随着旧管网改造,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管网漏水控制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1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