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基层环境统计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层环境统计工作的简单分析,指出了环境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为环境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把握重点,扬长避短,共同促进我国环境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及健康发展。
  关键词:基层、环境、统计
  环境统计简介
   环境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天然的自然因素称之为原生环境,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和人类建造的社区等称之为次生环境,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以外的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周围客观要素的总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就着手研究环境统计的方法,并出版了《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环境指标框架模型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其中:环境压力指标是指对资源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过程和行为方式,如温室气体排放量;环境状态指标是指在压力作用下的资源环境状况,如污染物浓度、空气污染指数;社会响应指标是指针对资源环境状态变化所采取的政策选择和其他社会活动,如环境政策、环保投入。这个环境指标框架已经成为各国确定环境指标的基础。在我国,环境统计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目前,初步建立了以反映工业污染及其防治为主体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家环境统计制度。现行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污染及防治,下设五个系列指标,即工农业环保基本情况、“三废”( 废水、废气、废物)排放、“三废污染治理、废水处理设施和污染事故;第二部分是自然保护,下设三个系列指标,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农业生态试点;第三部分是环境管理,下设十个系列指标,即环境法规标准、征收排污费、“三同时”(污染控制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执行情况、限期治理、因环境因素关停并转迁情况、目标责任制、环境科研、宣传教育、信访工作和环保档案;第四部分是环保自身建设情况。这套环保统计指标体系中未包括自然资源的内容。
   环境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在环境管理中要作出正确的决策,编制合乎实际的规划和计划,搞好科学分析预测,以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和检查。必须掌握准确、丰富、灵通的环境统计信息。
  环境统计的发展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有国土、气象、矿产等方面的统计。1979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对全国3500多个大中型企业的环境基本状况调查。1980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建立了环境保护统计制度,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排放治理方面的统计,涉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统计的内容较少。此后,国务院相关部门(如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等)的统计制度中也陆续添加了有关环境保护内容,并逐步纳入国家统计范围。各地方、各部门除执行国家的统计制度外,还搜集一些本身所需要的其它有关环境统计数据。
   自1989年起,国家环保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开始编制和发布《国家环境状况公报》。1995年6月15日,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统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环境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之后不久制订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局内环境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加强了局内各职能机构对环境统计工作的管理。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重新修订局内环境统计管理暂行办法。目前环境统计调查的主要手段是环境统计报表制度。为了缩短统计资料的上报时间,提高数据质量,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召开环境统计会议(统计报表布置会和统计资料年审会)。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十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和环境统计专业报表制度。“十五”环境统计报表扩大了环境统计调查范围,改进了统计指标体系,调整了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单位的筛选办法,适当增加了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统计调查频次,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和分析利用水平。“十五”环境统计专业报表制度增加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年度环保计划完成情况、“两控区”污染控制情况、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情况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情况等内容,其中指标有所删改或增加,反映了“十五”期间环境管理的发展进步。
   2003年12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函[2003]356号文,对信息统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例如,修订《环境统计管理办法》,改革、完善统计指标和方法,开展“三表合一”试点工作(为统一企业污染源调查数据,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将环境统计、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源调查合并进行)等。
  环境统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环境统计工作已经开展二十多年,取得了重大发展,但环境统计的改革与进展相对较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数据动态更新不及时:新建项目没有及时纳入环境统计数据库中,导致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区域污染物排放及变化情况。
   2、环统分析报告质量不高:报告中对本年度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的不够深入、缺乏对年度间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没能提炼出为管理所需要的有用信息,不能充分发挥环境统计为管理服务的作用。
   3、数据准确性不高: 现行的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排污收费三套报表数据之间差异较大。统计数据是对全县污染情况的统计,侧重于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治理情况,应该与企业缴纳排污费等承担的责任关系不大,与排污申报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企业顾虑较大,造成参加统计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在统计中虚报或瞒报,数据失真。
  改进基层环境统计的建议
   1、提高基层环境统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制定统计工作培训计划,坚持每年对从事环境统计的企业统计员实行不低于2次的集中业务学习, 要使基层环境统计人员对各类排污行业的工艺过程、产污环节及特点有所了解, 不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2、要加强环境统计数据审核,严格审核环境统计数据来源,通过了解辖区内重点排污企业的行业特点、工艺特点,对企业的原辅料用量、产污环节、取得污染物种类与数量的同时,比照排污系数测算,统计数据测算数据,综合判断,最大限度获取真实排污数据。
   3、严格执行环境统计制度,加强往年统计数据的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统计档案。保持环境统计数据的连续性,防止统计数据异常波动,杜绝人为造成的重大失误。
   4、尽量将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排污收费三表合一,能真实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5、做好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衔接工作,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形势的变化,真正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
   总之,环境统计工作的重点在于基层的基础数据统计,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结果能不能更好的为决策部门服务,能不能更好地起到信息咨询监督作用,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宝森.环境统计 [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 陈剑虹. 环境统计应用(第二版)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3] 王谦, 房立新, 王恩群. 浅析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 环境科学导刊, 2007, (S1)。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5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