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景观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昆明,大理,丽江,虎跳峡,香格里拉,泸沽湖……
  云南的美丽就像是天边的那抹云彩,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绚烂与憧憬;云南的古朴就像是残阳下的那条幽幽石径,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期待;云南的清秀与温柔,就像是山间那捧叮咚的山泉,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润泽与甘甜;云南的宽旷与辽远,就像是那曲清醇的山歌,划过傍晚的天空,给人留下的是无限的温存与静谧……
  
  关键词:院落布局,三坊一照壁,透漏雕,四合五天井,碉房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美丽,富饶的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众多的民族交织在一起,使得高原的这片红土地上蕴藏着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云南少数民族各色各样的民居建筑及院落景观。现以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中甸(香格里拉)藏族的建筑景观为例叙述和分析。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首先是白族民居的外形特色:青瓦白墙,淡墨彩绘。白色的墙,灰色的瓦顶,斗拱的梁柱,雕龙画凤的浅栗色木格子门窗,青灰色的石台基、青砖、筒瓦板瓦拼合成的各种透漏图案的屋脊,以及淡墨彩绘成各种花卉、鸟兽的山墙尖,风韵独到的照壁,尽显其简洁、古朴、轻盈、幽雅别致的特色,以及白族人民对大自然的亲和理解,对文化的孜孜追求,这就是典型的大理白族建筑。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区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拒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现在以白族四合院和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成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其中,三坊一照壁,占地约0.8亩,即三坊为楼房(附两个阁房)配一堵照壁,形成一个正方形的院落。不管其方位怎样变,主房对面一定是照壁,院中是天井。进出的大门绝对不能正对主房的客厅。四合五天井,占地一般为1.2亩,即四方楼房连成一个正方形院落,院落四角都附有小阁房和天井,即四小阁房和四小天井,加上院中心的大天井便是四合五天井。院落的座向一般主房不是朝东,就是朝南。利于采光、保暖、通风、防潮。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在单体结构上,白族民居十分重视门楼和照壁的建筑。首先,装饰华丽的门楼是其中一大特色。门楼的基本造型有“一滴水”和“三滴水”两种。“一滴水”即普通的坡屋面式,简朴大方,为一般民居通用。“三滴水”则宏伟壮观,有精致的斗拱,双层上翘,额溯结构繁缚,门座用精雕青石砌出图案,为较大院落所采用。另外,其主要形式有砖石结构的拱圈式、钢混结构的横梁式等多种。砖石结构的拱圈式,其石台坎、门墩、砖柱与斗拱式相像,不同的是用砖或石组成拱门圈,并用砖石垒成各种样式的立位图案。白族民居房的做法是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的造型,用泡发数年、掺合山茅草的石灰粘合,能经数百年风雨。院内用苍山青石板铺就,巧用石材是白族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其次,白族民居中,照壁是一堵面对主房的围墙,雄伟高大(高约3丈),它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挡风。它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成,庚殿式瓦面,四角出檐上翘,檐口墙上饰以泥塑、彩画、书法等。照壁的整体给人以和谐、大方、精巧的美感。此外,照壁采用白墙青瓦,四周用各种浮雕和彩绘图案装饰,中间白壁,一般座东朝西,用来采光,每当夕阳西下,照壁的反光把庭院照得白昼一般。每座院落都有后门(称余步地),让住户轻松地享受庭院时光。另外,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是白族建筑图案的综合表现,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二.纳西族民居及丽江古城的建筑景观特点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着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
  
  三.藏族民居
  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四千年前的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了丰富的建筑遗存。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固稳定、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9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