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东岩

  【摘要】 就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有些企业只是因为制度要求而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真正地履行审计的职能,随意抽调内审人员从事与内审无关的工作,甚至对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也下达非审计工作任务。
  2.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充其量,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鉴于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
  3.内部审计方法模式的滞后。我国审计仍然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4.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激励机制。如果企业不注重内部审计激励制度的话会挫伤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难留住和录用高质量有能力的审计人员,并且也会降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5.企业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组织联系、协调不够。有些企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内审人员,不愿意、不主动与国家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组织联系。不重视与其他企业内审人员的交流,造成对外部信息闭塞,不能及时了解内部审计法规变化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内部审计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而难以提高。
  6.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绝大多数是从会计岗位转过来的,知识面较单一,缺乏与经营、管理、生产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内审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二、完善内部审计的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审计机关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讲座、进行审计工作培训等形式对企业领导、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领导、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也要努力学习审计知识和审计新方法,积极主动地抓好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2.把握审计工作的精髓――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也是审计的精髓。要做到客观公正、事实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保持独立审计的本质属性。
  3.内部审计的模式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应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和控制,开展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客观上就需要一个地位相对独立、超脱的内部审计机构。要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监督经营者资本营运、维护资产安全完整、达到协助管理当局有效地履行职责和责任,就必须明确产权主体,建立产权监督体制,将内部审计置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之下,代表产权主体的利益进行工作,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改变以往内审无力的现象。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现代公司制度,《公司法》提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其中,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组织领导制度的重要特征和内容。其表现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总经理所构成的组织框架。
  4.尽快建立审计工作内部激励机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激励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奖励,能够增强审计人员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内部审计激励机制,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制定本部门人员需求、人员培训和发展计划,也是人员任命和提升的基础。
  5.切实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组织的联系与协调。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主动与国家审计机关联系,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指导,并向审计机关了解内部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变化情况。要经常保持与民间审计组织和其他企业审计部门的协调和联系,交流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
  6.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必须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再次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要抓好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更新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和队伍的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宋为民.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1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