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文富

  摘要:随着外国金融机构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国内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改变经营观念、完善银行功能、加强风险控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使自身得到长足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竞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25-02
  
  1 中外资银行竞争的优劣势分析
  1.1 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劣势
  在与中国国内银行的竞争中,外资银行面临一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在有利条件方面,多数外资银行机构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和健全的经营管理体制,有着明确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其全球性或国际性服务网络系统,不承担“政策性”服务。外资银行的不利条件主要有:外资银行缺少足够的营业网点,短期内难以在中国国内形成自成一体的服务网络系统,与中国国内客户之间还需要建立并发展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关系,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这一点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外资银行有利的经营条件,即它们不必像中国同行那样受到来自政府机构的过多干预。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国有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想显著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在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降低金融风险。
  1.2 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劣势
  相比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所提供的服务比较单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和经营观念尚未牢固地建立起来,内部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等不足,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覆盖面宽,当地融资能力较强,与本地客户有着基于历史和文化因素的亲密联系,较易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扶植。
  1.2.1 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比外资银行更加紧密,同国内客户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业务合作,更熟悉国内客户的业务需求,最国内客户的服务经验更丰富,更易于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作为机构覆盖全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从纵向层次上和横向交流上都为人才和个人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社会公众的承认对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同时员工拥有较强的稳定感和归属感,更符合国内人才的就业趋向。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实践,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发达的服务网络。可以广泛分销国内银行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可以为跨地区经营的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结算网络,使企业能够集中控制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可以吸收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存款,提供强大的人民币资金支持。
  1.2.2 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劣势
  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力图在全行上下树立市场和客户的服务理念。但与外资银行相比,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设置还未能充分体现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思想。其主要的弊端体现在以下方面:
  缺乏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服务过程中协调难度大,无效劳动多,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信贷业务的办理流程复杂,纵向层次多,横向交叉多,办理一笔信贷业务的时间往往要两三个月或更长,服务效率低。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高效的、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经营管理体制。
  缺乏有效按照经营绩效进行评价、考核、分配的机制。基层业务管理人员责权不对等,承担的责任多,享有的权利小,受到的处罚多,获得的利益少,限制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
  2 中资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分析
  2.1 外资银行的经营战略分析
  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战略总结如下:
  业务战略:外资银行因国别、规模的差异和业务优势的迥异,分别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特点的业务发展战略。第一类: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和银行卡业务全面拓展,以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代表;第二类:重点发展公司业务和资产管理,如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第三类:付出发展零售业务,如东亚银行等;第四类:为母行的全球客户在中国拓展业务服务,侧重代理业务,国际结算业务。
  产品及专利战略:外资银行将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网上银行、现金管理、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等产品,既可以规避物理网点较少的劣势,又可发挥核心产品的优势为不同客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最终产品,这是赢得客户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客户战略:从公司业务来看,外资银行将集中营销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优质上市公司。随着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全面放开,目前作为中资银行优质客户和重点客户的外资企业将逐步转向外资银行,并成为外资银行主要的业务伙伴和忠实客户。
  区域战略:外资银行正加紧在国内市场的布局,并将主攻方向定在国内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众多外资银行已将设立于上海的代表处升格为正式的营业机构或分行,能很好地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2.2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和发展对策
  (1)重组业务流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体系。
  为了适应来自客户需求和同行业竞争的全新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实现业务运营效率的最大化,降低经营成本;开发新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拓展获利空间;银行与客户之间创造维持和发展和谐的关系,为客户贴身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信息交流,强化风险控制能力。
  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中,国有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和客户的业务流程,根据市场客户需求的变化,业务生产线的变化和拥有的技术优势,重新认识和设计客户服务系统和改革组织结构,重点是围绕银行的重点客户、优质客户来组织业务,以提高业务效率和经营效益;风险必须被管理者和员工有效理解并数量化,只有这样银行决策判断的基础才能可靠,并能承受更大的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
  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中关于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和资本要求方面的规定,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信贷风险监管原则、信贷客户监管原则、信贷内部稽审制度等要符合国际上的统一要求。要结合本行的体制改革,成立完善的董事会、监事会、信贷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建设工作,既做到风险防范和相互制衡,又不失效率。加强涵盖信用、市场、利率操作等风险在内的整体风险管理,保证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3)转变观念,革新体制,塑造效益第一。
  经营理念和管理文化虽然是无形的,却往往是决定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必须积极倡导效益意识、客户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塑造蓬勃向上的新型文化。
  确立效益第一的经营理念。我们既要有发展的眼光,又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市场份额;既要吸收过去粗放经营和盲目扩张留下的沉重教训,又不能因噎废食,只强调风险而忽略了发展,使市场机会流失、优质客户旁落。

  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为了进一步增强争夺绩优客户的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观念。我们不仅要向客户提供现有产品的优质服务,而且要能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和组合新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问题解决方案。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流程重构、服务品种设计等方面都应该以满足客户为首要原则。
  树立服务创新经营理念。加强服务创新、扩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根本手段。必须树立服务创新取胜的经营理念,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高附加值服务和产品,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4)重视人才管理和培养,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
  大量优秀人才的存在,是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同业竞争重要前提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探索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新格局。一是人才培养上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在员工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抓培训,注重短期培训。二是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树立以人为本意识,积极推行干部员工年薪制和岗位工资制,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
  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合作领域包括:①产品的合作,外资银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金融工具产品门类齐全,创新能力强,经验丰富。国有商业银行熟悉国内市场和客户需求,加强彼此合作,共同开发金融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②不良资产处置合作。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巨大存量,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空间将很广阔。③银行内部重组顾问的合作。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建立现代经营制度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十分迫切,任务也非常艰巨,为保持和提高竞争力,借助外资银行的经验和技术力度的重组十分必要。
  (5)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和科学的激励约束体制。
  借鉴国外先进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方法,创建我国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国外商业银行的考核评价已经从简单的财务指标考评发展到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将评价方法同银行发展战略及银行最终经营目标相结合的评价阶段。
  建立与绩效评价方法相适应的激励奖励制度,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效力。为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应推出两大类措施:第一类措施是通过外部力量约束经营者行为或提高银行家的素质;第二类措施是采用利润分享式的激励机制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趋同。
  
  参考文献
  [1]魏春旗.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明洪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8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