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新品种豫保1号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志永

  豫保1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植物病害研究室主任宋玉立研究员以豫麦2号为母本,以周麦8826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连续9代选育而成,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5号,已获得国家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005518E,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是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推介种植的主导品种。
  
  1 品种特性及产量表现
  
  1.1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6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1天。幼苗直立,叶色灰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每667平方米成穗数一般;株高74厘米左右,抗倒伏;株型紧凑,叶片较大,穗层整齐;耐高温能力弱,略有轻度早衰,熟相一般;结实性好,长方型大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成产三要素为:穗数33~38万/667平方米,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43~47克。中抗白粉、条锈、纹枯、叶枯病、中感叶锈病。
  1.2 品质分析
  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82克/升,粗蛋白质含量14.54%,湿面筋含量27.0%,吸水量56.3毫升/100克,形成时间3.2分钟,稳定时间3.3分钟,沉淀值55.0毫升。
  1.3 抗病鉴定
  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条锈、纹枯、叶枯病、中感叶锈病。
  1.4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Ⅲ组区试,平均产量471.5千克/667平方米,比对照豫麦49减产0.06%,不显著;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Ⅲ组区试,平均产量531.5千克/667平方米,比对照豫麦49增产7.79%,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1组生试,平均产量531.1千克/667平方米,比对照豫麦49增产5.9%;2008~2009年度在河南省内多点种植,平均产量542.7~595.6;2009~2010年度在许昌市小麦新品种展示田,平均产量627千克/667平方米。高产潜力大,稳定性好,综合抗性强。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搞好播前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精选后的种子采用种衣剂包衣或用2.5%适乐时10毫升加40%甲基甲基异硫磷乳油10毫升对水1千克,拌麦种10千克。
  2.2 把好播种质量关
  要足墒播种,小麦出苗适宜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适期播种,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的主要因素,近几年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应根据品种特性适时偏晚播种为好,应掌握在10月10日~25日;要适量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以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一般每667平方米播量9~12千克;要精细播种,尽量浅播,均匀下种,从而达到全苗、齐苗、苗匀、苗壮;要改变播种方式,宜采用宽窄行播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2.3 增施有机肥,施用配方肥
  该品种单产500千克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N 12~15千克;纯P7.5~9.0千克;纯K7.5~9.5千克;硫酸锌肥1千克。底肥应以氮肥部分的60%和磷、钾、锌肥一次性施入用做底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加施有机肥2000千克,余下40%的氮肥留做追肥,对一、二类麦田推广前氮后移技术,可在拔节期(3月中下旬)追施。
  2.4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纹枯病防治应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或次年2月中下旬进行,可用12.5%禾果利15~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0毫升每667平方米兑水40~50千克对准麦苗喷雾防治,每隔10~15 天施药一次,防治2~3次。3月上旬~4月上旬每667平方米用20%三唑酮50克或12.5%的烯唑醇30克加10%扫螨净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50克或10%吡虫啉20克对水30~50千克,混合防治锈病、白粉病及麦蚜、麦蜘蛛、吸浆虫。4月中旬~5月上旬每667平方米用20%三唑酮70克或12.5%的烯唑醇30克,加10%的吡虫啉粉剂20克及磷酸二氢钾150克对水50千克,混合防治多种病虫害及干热风。赤霉病的防治视天气情况而定,若小麦扬花期天气预报2~3天有阴雨过程,每667平方米可用50%多菌灵对水30~40克在雨前喷施预防赤霉病,如雨前未喷施,在雨后1小时补喷,可有效防治。
  2.5 适期收获
   收获早晚对小麦产量、品质都有很大影响,收获不当会造成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应及时收获,抢收抢打,确保丰产丰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