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货币的价值与价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宏宇

  [摘 要]货币的价值是一个理论问题,而货币的价格是一个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并非完全一致。理论上,货币只有放弃实体载体才能达到其最高的使用效率,体现其最终价值,而实际上,它只能无限地接近这一境界而无法实现。理论上货币供给应该跟上货币需求的增长,但实际上不能这样做。
  [关键词]货币;价值;需求;供给;价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93-02
  货币,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人类创造出的用来方便商品交换的媒介物。然而,它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仅仅是价值和劳动衡量的尺度,它也可以是一种商品,它也有自己的价格,也可以一定的价格在市场上流通。这个价格就是利息,计算的方法就是利率。
  1 货币如何定价
  我们来看看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有哪些。首先联想到的是供求关系,其次是国家货币政策、经济政策。
  我们都知道,在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的统计中,供给是容易得出的,原因就是消费是生产决定的,而消费需求本身又复杂得多,其中,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主观的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需求不可能合算得那么精确。然而货币则恰恰相反。在货币的供求关系中,供给的确定往往是一项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央行到底应该发多少货币。另一方面,什么是货币需求呢?货币需求就是人们愿意或有需要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货币。我们要追问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以货币形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的《货币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的确有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向,避免使用钞票而运用支票。银行存款在可以预计为分别代表着储蓄存款、营业存款和收入存款的任何国家中,这三种存款之间的比例取决于该国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中,银行存款主要属于投资性质,大多数的支付都是以钞票实现的。在第二阶段中,银行存款一部分被用作储蓄现金的手段;但到了进行支付的时候,一般都用钞票。在第三阶段中,营业交往主要用支票,钞票只是限于支付工资和小额现金。在第四阶段中,工资支付也用钞票。钞票在货币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调节其数量的适当办法显然必须取决于所达到的发展阶段,只是这一点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钞票的发行量的变动的统计意义也必然会按同一方式变化。”很显然,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凯恩斯设计的第四也是最高阶段,我们的工资等已经无须钞票来支付,它们会被打入我们的银行卡里。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普及,但小额支付还是现金方便。设想未来某一天,电子商务发展到我们可以用确认指纹的方式来确认和完成支付,谁还会用钞票呢。那钞票还会存在吗?如果钞票无用了,消失了,那货币将会是什么?
  2 货币的本质
  什么是货币?回顾货币发展的历史,正是一个不断被剥离商品的外衣而裸露本质的过程。“货币天生不是金银,金银天生是货币。”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人们只是领略到了后一句的含义,而其真谛确是藏于前一句:货币天生不是金银。人们一开始对货币的定义就没有抓住其本质。人们说,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个定义将落脚点放在了商品、等价物,这无疑造成了理论上货币无法脱离实物形态。然而这并无法阻止货币的发展。货币诞生后不久,全世界不同种族、民族,选择了黄金作为货币;一千多年前,中国最先出现了纸币,但是它还是白银的代表;到了近代,纸币盛行起来,而其发展的基础是金本位;20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这是一个金本位的衍生品;而20世纪70年代,金本位瓦解。这一步步的发展展现的是货币的本质并非“金银”,而是交易和支付的手段。为了实现这一手段,货币可以化身为金银,纸币,或者是一串数字――只要人们认可它。人们凭什么认可它,如何认可它?靠信用!当经济发展不充分,商品经济不活跃的时候,市场中的信用也必然不足,这就决定了此阶段的货币需要具备极高的价值,且必须要常见的、可流行的东西,来弥补其不足的信用。如此,才可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在原始经济阶段,像牲口、盐、奴隶、烟草、毛皮等具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曾经充当过货币。无论货币以什么方式发展起来,在刚开始的时候,它至少必须是一个让人直接体验到其价值的东西。而黄金的天然特性满足了经济初始发展阶段的要求,它最终成为货币的终极实物形态。于是,黄金在千年的历史中成了货币的代名词,财富的象征。然而,唯有在达到相当可观的常见性以后,稀缺性的意义才能派上用场。达不到这样的常见性,这些金属就不可能满足对货币的实际需要,因为它们拥有的作为货币材料的价值是无法方便地获得的。
  从饱含价值的黄金,到金本位的纸币,再到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社会对于货币的广泛信用的建立方式,取决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到如今,世界范围内的法制的建立,使得货币的信用得到了法律和国家的保障,货币借以甩开了其内在价值的束缚,完全可以以一种符号姿态来实现人们于经济行为中所需其发挥的作用。对于金本位,黄金的稀缺与经济的无限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被历史淘汰。因此,货币天生不是金银,道出了货币的本质。
  3 货币的价值
  紧接着需要探讨的是货币的价值问题。货币有没有价值呢?那要先问什么是价值。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作为一个主体的我们,与客体产生不同的联系,发生不同的反应,这便是冲动。其中一些客体令我们产生好感,于是要缩短与其的距离,这便是欲望。当我们趋向于获得客体,于是主观上赋予了客体一个新的属性,这便是价值。客体的价值是随着自我的欲望并作为这一欲望的对应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分化过程中产生的。货币乃客体,主体趋向于获得,自然使得货币产生了价值。下一个问题就是货币价值几何?货币自诞生以来,本身便是衡量价值的标尺,那么它如何衡量自身的价值呢?我们需要另一种思路。举一个例子。我的脚用尺子量一下,知道了需要穿41码的鞋。那么我去买鞋的时候,假如不知道哪一双是41码的,还没有尺子,但我可以用脚来试试,也就是用脚量。我的脚可以当尺子。货币用来衡量其他客体,那么反过来,其他客体也就是在衡量它。但问题是,以怎样的单位数量的货币来确定其价值呢?其价值又用什么单位来衡量呢?我们不能说一块钱价值一块钱,也不能说一块钱价值一根雪糕。因此,这个问题理论上存在,而于实际中是无意义的。   4 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价值与价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但对于货币则不是这样,首先,货币无须给自己标价,其次,我们借用货币时所约定的将来需要支付的利息,衡量和代表的是它的时间价值,还可以包括借款人的风险补偿和贷款者的部分特定收益,这一项也可以理解为借款者的利润。这样来看,货币的价格对应的是货币的使用价值而非其价值。而事实上,货币的价值也集中体现在其使用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在时间和区域一定的条件下一般是确定的、一致的,而后者则更具有特殊性,货币对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也是源于此。社会通胀情况反映着货币的时间价值。社会的实际经济增长应该是劳动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增长的总和。如果将其量化的话,工资增长是劳动收益的增加,剩余都可以归到资本的收益。中央早已有部署,建立劳动者劳动报酬增长长效机制。今天,经济发展局面十分复杂,并不成熟,不可以用常规的理论的经济学来解释、预测甚至左右它。当下要做的是规范市场,完善市场,要让市场真正成为可以令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之间和谐容配并充分作用,可以为每一个人提供公平竞争、谋求幸福、实现价值的机会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可以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来利用的,貌似乖巧的、言听计从的,甚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只是为了完成经济的所谓增长,实现国家的所谓利益的婢女。市场和自然一样,有着罗网般密织的规律,人们虔诚地认识它们,总结它们,自然才允许我们使用它们,发展它们,利用而不是滥用它们。但可悲的是,市场规律所主宰的对象不仅仅是商品和货币,却还有我们每一个人,是每一个超越了一般客体的客体,是一个个自为主体的主体,其复杂的程度远高于纯自然中的物的运行规律。而我们所发现和掌握的只有那经济的最高规律:市场需不断完善,经济会永恒发展。正因为市场不够成熟,使得劳动收益的增长过于滞后,现在若要拉起来,会造成资本收益过低的表象。而事实上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从不是按照理论来制定的,而是受实际中的供求、时点、偏好、流通度等诸多复杂的因素共同影响的。鉴于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有些时候还是有必要为货币价格提供政策指导。
  百姓,企业,国家,以不同的目的对货币有所需求。一方面要明白一个问题,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并不是完全充分流通的,也就是说货币的供给无须与货币的需求完美对应。对于我国,资金流通和使用的效率并不高,假设流通率大致是百分之五十。社会上货币量为100,使用量为50。此时假定货币需求增加了5,总的货币量需求为55。社会需求是具有短期弹性变化性质的,所以这种变化是一种量变。另一方面,货币流通率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决定的,短期无法发生质变,所以这个数字我们假定不变。这样,我们得出的供给就是110,结论为国家应该向市场提供10的货币增量。
  货币使用率和货币流通速度是两个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描述的是商品交换的活跃程度,理论上据此可以得出货币需求量。而货币使用率描述的是货币总量的使用状态。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总量与货币使用率相乘得出货币需求量,即货币有效使用量;货币需求量除以货币流通速度是商品总价值。而二者又有着重要的联系,它们都是反映了经济的活跃程度的指标,前者是以静态角度观察的宏观的指标,后者是以动态角度观察的微观的指标。
  5 结 论
  货币的需求仍然是一个十分灵活的经济元素。货币需求的增加可能依赖于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可能是现时的分配格局发生转变的结果,也可能源于人们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前两者的变化是缓慢的、客观的,而人们的信心既容易建立,又不堪一击。然而货币的需求还可以靠利率来调节。利率可以在不改变货币量的情况下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使用率。但是利率手段并非足够有效,它以零为临界点。利率为负是人心里不能接受的,尽管在特殊情况下理性地告诉他,存银行仍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另一方面,利率在回笼货币方面却表现出色。所以,提供货币和调控利率是两个功能互补的手段。充分利用此二者,可以使货币量与经济所需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参考文献:
  [1][德]齐美尔. 货币哲学[M]. 许泽民,译.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英]凯恩斯. 货币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加]John Smith. 货币经济学――前沿:争论与反思[M].柳永明,王蕾,译.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45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