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过进口贸易改善我国资源环境的路径与政策取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华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进口贸易在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进口贸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进口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正确引导,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通过产品效应、供给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产业优化效应等四种基本路径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节约,今后,我国的进口贸易要贯彻环境保护意图,突出资源节约功能,促进进口贸易在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口贸易在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给国内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十分突出。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转嫁自身的环境压力,利用我国的进口渠道,将自身难以处理或处理成本过高的“洋垃圾”大量地输入到我国,这些“洋垃圾”中包括电子垃圾、医疗垃圾、废塑料、废旧衣物和无法处理的污染物等,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1993年9月,韩国共有七家公司以“其它燃料油”名义,将1228吨废旧物由韩国运抵南京港。经查明,船上装的全都是污水、腐蚀性液体等化工废弃物。1995年6月,从德国进口678吨货物抵运江西,进口品名为废塑料,经海关人员开箱检查,发现集装箱内全是食品袋、饭盒、饮料罐等生活废弃物。2005年3月,在荷兰鹿特丹港截获的一艘前往中国的英国货船上,54个集装箱内装满了食品垃圾、塑料废品、饮料罐、旧衣服、废电池以及废旧手提袋等生活垃圾。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正是利用我国进口贸易的快速增长的机会,逐步向我国转移污染源,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进口贸易过分强调市场导向,而忽视了进口贸易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容并举。由于市场功能的缺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国内进口商为了追逐废弃物的回收利润,不惜以环境作为代价,进口发达国家的“洋垃圾”。为此,我国每年为处理这些进口垃圾花费了巨额成本,给经济和环境带来了双重损失。然而,进口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只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可以实现进口贸易与资源环境的互利共赢。
  当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推进我国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国的进口贸易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与兼容性。那么,加强进口贸易改善资源环境的基本途径与实现途径的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进口贸易改善国内环境的基本路径
  
  (一)通过产品效应改善和保护环境
  进口贸易通过具有环境影响的商品或服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WTO多哈回合把这些商品和服务称为“环境货物与服务”。如果交换的商品有助于环境保护,或者作为另一种危害环境商品的替代物,那么,贸易对环境会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按照环境经济学的理解,任何产品除了具有市场上商品价值(以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外,同时具有一部分环境价值,但这一部分价值有时是负价值。最终产品的社会价值是市场上商品价值与环境价值之和。具有环境负价值的商品有两种内涵:第一,商品是正价值与负价值的复合物,负价值往往是代表其中一部分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那一部分,如食品的包装等,可以通过改善负价值那一部分的环境属性提高商品的复合价值。第二,整个商品在考虑环境成本后,净价值量为负值,例如二手市场上出售的旧电器等。如果进口商品的环境价值为正价值,那么进口贸易对国内环境具有正面影响。反之,进口贸易的产品效应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据统计,我国一些不法商人为了提炼黄金、铜、锡等金属的回收利益,全世界有70%的电子垃圾都进口到我国。电子垃圾大都含有对人有害的毒素。如果将这些垃圾掩埋在土壤中,有毒元素就会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进行焚化,这些原料将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电子垃圾就是典型的环境负价值的产品,处理成本高,环境的负面影响大,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进口贸易改善资源环境的产品效应,一定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环境价值,综合评估产品的环境属性。要与优化进口商品的结构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二)通过供给效应改善和保护环境
  首先,通过进口资源性产品防止国内稀缺资源过度开采。进口贸易直接影响国内的总供给,进而成为影响一国长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差异,不可能完全或充分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要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口稀缺的自然资源,缓解稀缺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有效地防止了国内因为供应紧张,而避免了我国稀缺资源面临“竭泽而渔”的后果。
  其次,通过进口稀缺性产品防止国内有限资源的无效利用。进口是基于国内需求而产生的,当国内市场上某类商品的供应不足,容易引起价格的上涨,并通过价格信号,最终刺激了生产和投资。但有些产品的供应具有季节或区域上的失衡,并非是产能不足或供应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功能的不完善,一旦国内稀缺产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误导盲目投资与重复开工生产,造成对土地、环境资源的浪费。但通过进口稀缺产品,增加了国内稀缺产品的供应量,改善了供求关系,有效地防止物价的上涨,从而消除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引起在经济、环境等领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可能引发非理性的生产和投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但供给效应同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定要与理性需求相结合。例如,自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钢铁工业也迅速发展,粗钢生产的规模也逐年递增,从1990年的6638万吨上涨到2008年的50049万吨,上涨了7.54倍。与此同时,我国铁矿石的进口量也随之攀升,从1990年的1419万吨,到2008年的44413万吨,翻了近31.3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起我国对世界铁矿石进口的严重依赖,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口的铁矿石流向了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小高炉企业。其结果是供给效应一方面缓解了国内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因此,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必须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不断优化进口产品的需求结构和使用结构,才能实现供给效应的环境保护功能。
  (三)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改善和保护环境
  进口贸易是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所谓技术溢出,是指跨国企业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被视为技术传递和扩散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科研、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同世界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进行有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贸易,从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是缩短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有效途径。一国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可见,与出口贸易相比,进口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技术扩散的外溢的方式,但技术基于环境表现为中性的,它一方面作为环保性技术的有效工具而体现了其环境的正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其他技术工具而衍生出破坏环境的负价值。因此,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所体现的环境价值,受到技术的工具属性及运用的行业属性。
  进口贸易具有促进环保性技术传播和扩散的正效应。依据内生增长理论,进口贸易一方面可以提供运用新知识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品的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在不断的技术改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动态的效益,促进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如果进口节能治污设备和资本货物的进口,可以防止国内环境的过度污染破坏,又能有效地摆脱国内供给的约束,增强节能治污的技术和能力。例如,粉碎型格栅除污设备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投放使用。由于其核心技术难以掌握,关键材料难以配置,国家和地方的一些重大环保工程过去只能从国外进口设备。通过国内的转化和吸收,河海公司用一年多时间开发成功,并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四)通过产业优化效应改善和保护环境
  一国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基础性地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低下、技术装备落后、污染严重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产业,从而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服务行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比重,全面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互融;通过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全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体系。
  进口贸易的产业优化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口贸易是联系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重要纽带。它通过扩大国内的资源配置范围,使国内潜在的高端需求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满足,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资源从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的行业转移和流动,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第二,进口贸易是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产品的进口,刺激国内同类行业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竞争能力。从而使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高效率的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带动经济结构的升级。第三,进口贸易具有产业诱导功能,通过进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引导国内需求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进口本国尚未生产的产品,开拓了国内市场,可以诱发国内新型产业的成长;另一方面,通过进口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满足国内新型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为国内创造资源环境财富。
  
  三、对我国进口贸易的政策启示
  
   (一)进口贸易要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1.进口贸易一定要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一方面,要将国内的进口需求分门别类,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确立进口贸易的重点行业。优先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环保产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进口需求,并在税收、财政等多个环节给予必要的优惠。对于污水处理设备、回收利用设备、空气净化设施和清洁生产设备的进口,要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要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限制产能过剩、污染严重、重复建设的落后产业的进口需求。要提高进出口贸易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建立进出口贸易公司自律和他律的社会机制,坚决克服进出口公司只管进口不顾环境的不良倾向。要加强生产型企业的自行进口的管理,完善进口产品国内流向及后续使用的监管措施。当前,要切实加强进口的监控和评估工作,规范和整顿进口秩序,把握好进口的规模节奏,推动我国进口贸易从被动限制向主动调控转变。切实防止盲目进口、无序进口、重复进口。要建立和健全进口产品的环境评价体系,构建进口对产业及环境损害的预警机制。
  2.进口贸易一定要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相统一。要提高具有进口替代功能和技术扩散功能产品的进口比重。通过提高技术扩散性产品的进口,降低国内自主研发的成本,缓解国内重复生产投资而带来的环境压力。通过技术性产品的进口,有利于通过技术的消化吸收,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形成内生供给增长能力,推动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向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彩色电视机,90年代中期,我国又大量进口计算机、手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掀起国内同类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并初步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如今,彩电生产、计算机生产、手机生产己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出口部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进口贸易要体现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
  1.进口贸易一定要与低碳经济发展相融合。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为基本途径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要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提高水能、风能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比重。同时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所以,在进口贸易中,优先保证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发展产业所需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进口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重点行业的能源供应和能耗结构,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和整体跃迁。其次,要考虑一般产业节能降耗设备的进口,鼓励资源消耗少、排放低的设备和设施的进口比重。对于使用和消耗过程中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进口产品,要多管齐下,加以严格的限制。
  2.进口贸易一定要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它是以节约高效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与一定的消费结构、技术手段和相关设备相结合,因而要突出进口贸易在绿色消费中的引导功能,要通过循环利用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的进口,发挥绿色消费的示范功能,切实转变国内的消费结构,促进国内需求与循环经济的耦合。
  (三) 进口贸易要上升为环境价值的制度要求
  1.我国的进口贸易必须尽快实行绿色关税制度。要通过制度安排,控制和减少环境负价值高的产品进口。对有毒有害化学品及其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实行准入制度,同时,要完善进口贸易税收政策,并以此发挥进口关税的环境导向作用。如国内确实需要但一时又无其他替代品而必须进口的产品,应大幅度提高其进口关税,使环境成本得到必要的补偿。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可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清理各项限制进口政策,有选择地对部分国内不能生产的重要机电设备的关键部件以及重要能源、资源类大宗商品的进口,给予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或以年度暂定税率的方式给予进口关税优惠。
  2.我国的进口贸易必须尽快实施环境准入制度。我国进口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废弃物对我国环境的危害。我国废物入境数量巨大,而且增速惊人,1990年进口量99万吨,进口额2.6亿美元;1993年进口量828.5万吨,进口额15.75亿美元;1997年进口量1078万吨,进口额29.5亿美元;而2001年这一数字为1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洋垃圾的大量进口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对危险废弃物的堆放、拆解、处置等过程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耕地并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要加快制定相关环保法规和环保标准的步伐,建立并强化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准入制度。要通过绿色壁垒,建立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防止污染废弃物的流入,确保国家环境安全。
  3.我国的进口贸易要尽快实施资源保护战略。要通过进口贸易实现国内资源的休养生息,保护资源的生态环境,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要充分发挥我国作为世界进口大国的优势,争取更多的资源定价话语权,提高大宗资源的进口议价能力。例如,中国是国际铁矿石的最大买主, 2009年,国际国内钢铁需求萎靡,全球各大钢厂都在大幅减产,钢厂对铁矿石的需求大幅下降。世界市场上铁矿石明显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并明显向买方市场倾斜。在这种形势下,2009年5月,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和澳大利亚FMG公司达成铁矿石粉矿价格下降35%的协议,在以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我国铁矿石的供应问题,从而避免国内铁矿石的过度开采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杨莉等,商品的环境经济属性与区际环境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09,(1):38-52.
  [2]叶华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与政策启示[J],科学与管理,2008,(3):34-36.
  [3]崔宇明、常云昆,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07,(3):40-43.
  [4]沈小波,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9-25.
  [5]宋明磊、宋光磊,环境经济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借鉴[J],理论与改革,2008,(1):97-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8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