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信息技术激“活”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环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单凭一本教科书和一支粉笔是不够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人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起到以下的作甩
  首先,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化无形为有形,为师生沟通起一座新的桥梁。
  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的,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几乎局限在一维言语空间上,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静止的、缺乏情趣的言语世界里了,而这种传统数学教育必然会忽略数学领域中超越逻辑思想的东西,如,直觉、美感或单纯的乐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什么也没学到。这就导致在学生的认识与教师的教学之间产生一条鸿沟,而信息技术却能恰到好处的在这条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给枯燥无味的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其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可以化静止为运动,化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人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再如,我在讲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图形的认识时,除借助学具让学生认识以外,我还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什么形状。特别是让学生在看图数图形的个数时,如数一数该图中共有几个正方体,大部分同学都漏数,后面看不到的都数不上。因为孩子小缺乏空间想象力,对此,我借助多媒体拓动鼠标把改图形分解开,变抽象为直观。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接着再数别的图形时,学生就能比较准确的数出来。
  再次,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动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比较”时,先呈现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感,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总之,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它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