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原聚芬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并且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把“教育改革”与“素质”连在一起,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它依然作为整体教育的指挥棒,统领着中小学校的教学工作。就目前而言,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少教师还持有怀疑态度。有些人认为理论界对于素质教育还搞不清楚,实践上就无所遵从。因此,我认为只有弄清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和联系,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下面仅就自己的看法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1 “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但这种教育很少关注那些不断被淘汰下来和绝大多数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
  1.2 “应试教育”在知识的传授中,是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容量、高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当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注意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1.3 “应试教育”注意的焦点集中于升学考试,而分数又是衡量的标准,学生为了分数只好“就范”。在课堂上,“就范”在课本里,一切都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尺度进行,它是在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素质教育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联系
  
  2.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包含、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有的学校公开以升学率高为其奋斗目标,但其教育质量、教学秩序,学生素质都较好,原因就在实行“应试教育”中渗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运用了素质教育的手段,显然这种“应试教育”把教育的质量效益集中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文化知识素质却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素质发展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也在培养人的素质,也可称为素质教育,不过是一种片面的低水平的“素质教育”,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不能相提并论,互为混谈。因此,素质教育应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不是重建一种理想教育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必须吸收“应试教育”中一切有效成份,以之作为生长点和营养素,才能得到建立和发展。
  2.2 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必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高考“一卷定终身”,其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它。我们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在素质教育中也还是适用的。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仍将会渗透“应试教育”的因素。
  2.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会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统一性的全部意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必须创造素质教育生长的一切有利条件。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意愿和观念所能决定,它将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
  
  3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决定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重性和纵深性,可以说,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而且令人担忧。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只好辛辛苦苦地课内损失课外补,千万百计挤占自习课,课外活动甚至节假日,大量的作业和题海战术造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仅拼坏了学生的身体,拼累了家长。同时也使教师自身拼得精疲力竭。因此,“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应包括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等项。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选择教法和学法问题。
  3.1 教法和学法改革。所谓教法是指教师教书育人所使用的方法。“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革命的到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因此,教法改革的核心应是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和“创造”之法。
  所谓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习方法也主要是死记硬背。而素质教育则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方法是富有创造性的。学法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具备终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改革的关键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3.2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上的学习,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低、小、多、快”。
  所谓“低”,即低起点。就是要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教学起点可以调低,也可以调高,总的起点要适应全班大部分学生,同时要有适应不同层次学习困难学生的起点。
  所谓“小”,即小步子。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的频率减到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 ,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
  所谓“多”,即多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改变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活动交替进行。一般情况下,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教师讲解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所谓“快”,即快反馈。就是在每一层次教学过程中,都有了个环节:教师“讲”,学生“练”,教师“查”。这种快速反馈,把学生取得的每个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学生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个任务;同时又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7-12-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