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音乐文化之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巩庆华

  【摘要】当今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球化的问题。居于“强势”的西方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同质一体”的全球化图景。在此作为文化的音乐也同样面临到全球化的挑战。本文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分析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的处境和发展,以证实没有“普世的”文化,有的只是多元共存的世界图景。
  【关键词】全球化;音乐本土性;音乐差异性;多元文化
  Discussion many Yuan musics culture
  GONGQing-hua
  【Abstract】 now we are facing globalization the and so on world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question. Occupies to ”“ west has demonstrated to the people ”a homogeneity body“ globalization prospect. Also similarly faces in this as the cultural music to the globalization challenge. This article from music culture angle analysis now under globalization linguistic environment different cultur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irmed does not have ”the Pu world“ the culture, some is only many Yuan coexistent worlds prospect.
  【key word】globalization; Music native place; Music difference; Multicultural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79-03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全球似乎变成一个唯一的空间,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席卷当今世界的今天,学术的交流和理论的交流也变得十分便利,这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
  音乐历来与人类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也面临了“全球化”的挑战。沿着历史的长河,我们看到中国自五四时期大兴学堂,有了学堂乐歌,使整个音乐教育体系逐渐走向了西方化,而中国本土的口传心授式的音乐模式在渐渐衰退,什么音乐都运用乐谱来教授,并出现了西方式的作曲家这一代名词。这样由于西方音乐的影响和西方主要音乐价值的引入,使得我们一直被西方所谓“标准化”的东西所衡量,而自身传统的音乐只能在“边缘”求得一线生机: 古琴、弹词、昆曲、京剧等传统音乐逐渐失去了听众和学习者,而西方的钢琴、美声、舞剧、歌剧等等却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观众群 。因此我们应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加以确立:首先应对传统的、本土的音乐文化传承加以反思与重构;其次,应该重新面对人类文明的世界性考量;最后,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世界是否应该是一个“同质化”“一元化”的局面?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文化差距?是否自身传统音乐文化就是“落后的”、“陈旧的”? 我们是否应该以自己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审视别人的音乐?
  
  1确立音乐的“本土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倡导音乐的“本土化”,他们大都反映了本土社会特别是前殖民社会维护和保护自己独特音乐文化的要求。在西方科学主义的迷惑下没有认识到本土音乐价值,没有真正认识到本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在本土社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此种情况,音乐界应如何面对‘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呢?如果我们不赞成‘全球化’即是‘单一化’,也不赞成‘全球化’是‘统一化’,如果我们认为音乐文化应当多元,希望全球各民族音乐构成一个各自既具特性、相互之间又有共性的并存,那我们所理解的全球化便只能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离开了各民族音乐的文化,建设多元的世界变成了一句空话,离开了全球各民族、各国家的音乐文化,多元的全球音乐文化更无从谈起。”[2]然而,从我们传统的音乐现状来看,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传统的本土音乐并在其间有一种平衡的比例。因此,在多元化音乐教育中,对高师音乐教育学生专业观念的界定中就首先把本土音乐的观念作为核心,只有独立性的存在,才能融入多元的文化汇总去,这也正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内涵的最好体现。
  未来学家耐斯比特曾说:“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统一……由于外部世界日趋同化,我们将更加珍视从内部发出来的传统。同样,本土文化的音乐教育只能是出自内部萌发的传统。”在未来的音乐教育发展中,多元化必定是一种趋势。而一个民族不灭的精神,就应当存在于其传承的本土文化中,音乐更是担当了一种重要的角色。把本土音乐融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不仅会对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会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今,我国的高师音乐教学中,关于本土观念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因为在目前所开设的在音乐院校中的音乐教育所学的基础课程中,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方体系,例如斯波索宾的和声、莱纳的器乐曲式、斯克波夫的复调、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等等如此这般,不胜枚举。钢琴,声乐的练习曲,西方乐曲占了95%以上。而本土音乐所占内容,几乎为零。关于传统的基本乐理,有教者一笔带过,上、尺、工、凡、六、五、乙为何物,甚至教师自己也不清楚。所幸有有识之士,如樊祖荫、杜亚雄教授等早就为之奔走四方,呼吁各界,传统的,本土的音乐的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把我们的世界用我们熟知的音乐形式来展现,展现成每个人都能够、都应该、都认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每个民族或国家的音乐都应该以自己的形式或应该用自己的特色屹立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舞台上,使各种音乐文化都能发挥自己的本土特色,使其真正的展现“各美其美”。
  
  2以“他者”的眼光进入“他者”的世界
  
  对音乐理解不能脱离他的文化和地域。它的出现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当它通过某种媒介向全球化传播时,它就脱离了它原来的语境。如:“1521年以来,许多民族移居到墨西哥。由于殖民化进程开始的一百年里,死亡和疾病使印第安人的数量减少,西班牙殖民者强制性的将非洲奴隶运送到墨西哥,为他们及其后代劳动。十九世纪,其他的欧洲殖民者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机会也来到了墨西哥。欧洲人、非洲人和印第安人通婚,产生了梅斯蒂索人,塑造了他们的文化。梅斯蒂索人具有音乐天赋,创造许多新式的民间音乐,包括新的人物、音响、乐器和反映他们家乡人民的喜好的全部歌曲。然而,这些传统仍来源于他们祖先留下的多文化遗产。”[2]因此当我们去理解他们的音乐时,势必不能遗弃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地域问题,不同的音乐文化,是不同的民族对其所处世界的不同理解的产物。
  “世界上每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属性影响了音乐的形成和它的内容。认识不同的社会的结构和属性是了解与之相关的音乐活动的重要途径,社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人的差别的关系,以至于形成的社会结构属性,也就是社会形态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很重的反映到了与之相关的不同音乐形式和内容中。”[3]当前,我们要树立一种“文化相对主义” 的价值观,对他者音乐文化的理解要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来掌握。因为各种文化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在此文化之外找一种衡量的标准,因此文化价值没有可比性,音乐价值也同样。就像中国的昆曲和印度的拉格、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与非洲的巴林玛也没有可比性。如印度的拉格,用我们的音乐价值标准来听,似乎听起来觉得每个音都好像是“拐弯”的,不是很悦耳。然而当我们真正的进入“他者”,以印度的音乐价值标准来衡量它的话,那它就是优美的、悦耳的。因此我们应该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音乐表现。

  那么我们在欣赏“他者”的音乐文化时不能带有一种“我族中心主义”的视角去理解“他者”的差异性,因为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的合理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试着用“他者”的眼光真正进入“他者”的世界,从而去感受和理解以至于尊重这种多样性、差异性的存在。音乐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并没有一种“普世的”、“同质的”、“单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该搁置自身传统的音乐文化观念而以“他者”音乐文化的标准来进入“他者”的文化语境。
  
  3多元共存的音乐文化
  
  随着社会联系延伸到世界各地,世界上不同的人群、地区、国家之间更加相互依赖,使得一定的文化在多元共处中立足,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善于吸纳“他”文化的优点,加之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席卷当代世界的今天,学术的交流和理论的交流也变得十分便利,这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也可以看到,完全封闭的环境难以得到本质的提高。不同文化只有通过彼此的接触,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彼此文化内涵的相互交换,才能使各自的文化蕴含更丰富。例如:“东南亚的音乐文化发展,他们很重视多重的选择方向,一旦它根据自身的人文习俗,宗教背景,地理环境而确定选择方向后,就会朝着一个主流的方向向前深化。一旦它碰到新的条件和新的环境时,它又要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使之更加完整。因此,东南亚各国的音乐正在这种转变和借鉴中交织发展,不断吸取其他音乐的有益内涵充分发展自己,而又不失自身风格特色。”[4]因此,一种音乐文化屹立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之中,首先要保持自身文化传统不失本色,并且不断吸收其他文化使自身的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多元文化并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世界上的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如具有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印度就拥有自己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无论是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题材、乐队、音乐的表演方式、音乐的功能、审美观等等都带有自己特殊的印记。“东南亚锣群文化的集中表现者――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印度尼西亚传统文化的象征和吸引各国观光者的重要手段。具有'"“节拍器式的节奏感”的非洲黑人的音乐,节奏复杂,合奏时时常有五六种节奏同时进行,互不干扰,还进行技巧的即兴演奏,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夏威夷群岛风韵独特的草裙舞、毛利男人的“哈卡”舞、瑞典的民间小提琴、苏格兰风笛、爱尔兰竖笛、西班牙“弗拉门戈”歌舞、葡萄牙的“法多”悲歌等等,都是实现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绽放异彩的朵朵奇葩。”[5]对于各个民族音乐和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加强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也就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各文明中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音乐与文化,还要用理解的眼光去欣赏异民族的音乐与文化,真正做到不依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标准去批判异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劣”,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稳定多元发展的美好图景。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西音乐及-全球化》[J]《人民音乐》2001年第7期
  [2]程丽娜译《在美国的墨西哥、厄瓜多尔和巴西音乐》[J]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2003年第一期
  [3]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P2-P5
  [4]王妍妍《东南亚音乐文化的多元化》[J]载于《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2期
  [5]陈自明《东方音乐》[J]载于《现代音乐教育》1999年2期
  [6]费孝通《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收稿日期;2007-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5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