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游戏情景下青少年学生角色架构的理性认知及实现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网络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学生的角色社会化问题研究是当前社会心理学一个重大课题。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角色社会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在角色扮演中克服角色紧张、进行角色定位、促进角色社会化,增强自我意识与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角色认知不清,产生角色冲突,引发人格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影响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本文针对消极影响运用角色社会化理论对青少年学生角色进行分析并尝试地进行角色构架界定问题,选择介入技术,以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 网络游戏;角色社会化;角色架构;青少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 D913.5 [文献标识码] A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在线状况及其影响
  
  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①,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比2006年年末新增了2500万网民,与2006年同期相比,网民数一年内增加了3900万人。中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经达到5800万人,占总网民比例的1/3(35.8%),占青少年网民的70%,5800万网民的结构特点非常突出,规模最大的是高中生网民,有2000万人;其次是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网民,有1800万;初中和小学生共同构成了其他的2000万网民。
  网络游戏是高科技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网络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娱乐方式,玩家自愿地沉浸这一虚拟环境,从真实的生活跨入一种“假装”的情境,带着一种入迷的、沉浸于其中的意识,将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脾气、嗜好、价值观念投射到游戏角色身上,体验现实生活无法体会的另一种人生感受,既真实又虚幻,极大的吸引着青少年学生[1]。因此网络游戏作为社会文化因素之一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角色社会化的内容和实现方式。
  首先,网络游戏有助于在角色扮演中进行社会化,增强自我意识。一个新手在进入游戏时,往往什么都不知道,他可以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初始只能根据游戏提示不断摸索或找一个师傅跟着他去闯荡江湖,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值,而经验值的获得正是角色成长的标志和能力的象征。玩家与他所扮演的角色一同经历着同现实生活中极为相似的,真实的情绪体验,这本身就是角色塑造和角色学习的社会化过程。在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空间内,人们有着更多的寻找自我和体现自我的机会,在这里他们可以展现现实生活中没有体现的一些侧面,以个人的角色期望来完成角色扮演。这有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自我意识,选择和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体现独立性的一面。其次,网络游戏有助于进行角色定位,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合作精神。网络游戏可以改变青少年学生的沟通方式,通过网络游戏这个中间媒体,突破时空、人数和地位限制,进行“人―机―人”方式的沟通,在这种互动中大家都在平等自由地玩,没有富贵贫贱,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沟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在这种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玩家不断体验角色需求,学习角色扮演的经验,把握角色行为,进行角色定位[2]。青少年学生在网络游戏的团队合作中可以锻炼相互协作的技巧,塑造集体主义的信念,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重视合作的力量,促使他们和他人进行更好的协调,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最后,网络游戏有利于克服角色紧张,全面认识自己。
  当然,一方面网络游戏使游戏者创造自己的角色与他人进行互动对话,满足沟通需要,体验现实社会无法扮演的角色;但是,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也导致了青少年学生角色认知不清、现实角色与游戏角色的冲突,影响青少年学生角色观念的形成。首先,网络游戏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角色认知不清,引发人格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其次,网络游戏易使玩家混淆现实角色与游戏角色,产生角色冲突。最后,网络游戏易引发青少年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
  
  二、青少年学生角色架构的理性认知
  
  在当今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学生不可能不接触网络和网络游戏,因此它必然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角色社会化。那么我们就需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建构其角色行为模式,促进他们的角色社会化健康发展。当然,要进行角色构架我们就应该肯定价值的导向作用,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行为的参考框架,引导着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并内化为社会规范影响人们的目标、理想和信念。而这种价值导向作用有一定的价值基础,一方面是尊重青少年学生个人的独特性、价值和尊严、探索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个人适应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重视他们改变的能力和自决权,提供给他们认识自身的机会[3]。角色构架是占有特定的社会身份的人们所具有的角色关系,即一个特殊社会身份所涉及的,不是单个对应的角色,而是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角色丛(默顿,2005)[4]。格罗斯等人采用了与默顿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立场,把角色说成诸多部分的组合,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是一组由相关群体为角色任职者所持的期望行为,这每一部分构成了角色成分,所有角色成分构成了角色架构[4](P326)。青少年学生角色构架是指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一定的情景下和环境中他们所具有的特定社会角色关系,这一社会角色关系与一定社会地位和与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之中,因此他们要扮演几种角色。
  第一是设置角色背景。社会角色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以特定的背景为条件,就像舞台上的表演需要布景和道具一样。那么,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要表现特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就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第二是确立核心角色。 可以这样界定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合格人才,其本质是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受教育者。然后,以受教育者的角色为核心进行角色构架。第三是建构多元角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培养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三、网络游戏情境下青少年学生角色架构的实现策略
  
  在现实实践中,针对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问题,我们应收集与评估资料,对问题的内外构成因素及其背景进行持续性评价,把焦点放在游戏者对问题的经验看法及他们所想问题上,分析影响问题的微观系统(个人、家庭、同辈群体)和宏观系统(服务传递、规章制度和结构),从个人到外在环境来考量问题的根源[5],揭示出问题的真正原因。总之,我们通过收集资料、评价信息、形成策略、提出建议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角色定位。为了解决问题,仅仅靠游戏者自身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由外界的介入才能使游戏者的问题更容易、更彻底的解决。介入策略包含多层面的系统:家庭、学校、群体、组织、社区、企业、国家等,具体来讲,其目的是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巧,控制问题。针对虚拟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各方面团结协作介入,对网络游戏的各方面加以监控,保护青少年学生不受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主要的介入方法有:(1)时间管理;(2)设定目标,学习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3)禁止特殊的游戏行为;(4)使用提醒卡进行价值澄清;(5)接受个别治疗或加入一个支持性团体进行社会角色技巧训练。

  第一,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进行角色学习。角色学习是角色行为或者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一是学习角色技能。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登高望远,审时度势,从政治的高度、前瞻的视角和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发挥网络游戏的积极作用,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意识和对策意识,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游戏环境,使网络游戏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天地。游戏者进入虚拟学习环境,扮演相应的角色,在环境中与其他角色进行互动,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第二,运用角色调适,进行行为替代和行为强化。针对网络游戏行为用另一种行为来替代会更有效。首先,可以大力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健康丰富的课外活动,把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吸引过来。其次,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再有,与他们订立自律协议,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在各种活动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肯定他们减少玩游戏次数和其他方面的进步表现,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刺激进行正强化。通过行为替代和及时的行为强化,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和依赖心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第三,巧用角色冲突,促进自我转化的实现。在网络游戏的匿名性环境中,社会关系不明确,社会身份隐蔽,社会差异几乎不存在,使青少年学生可以在忽略角色地位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自由交往和互动。他们还可以尝试扮演现实社会中向往已久却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或是即将要踏入社会需要扮演的角色。但是网络游戏毕竟是虚拟的交流空间,青少年学生不可能时时刻刻生活在这样的空间内。因此当面对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时,他们会产生孤独感,与现实角色之间产生角色距离,造成角色冲突。不过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冲突,让他们充分认识网络游戏的本质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预演、角色换位,在不同的网络社区、游戏场景等各种场合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对照自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并通过网络成员之间互动的信息反馈验证自己的角色行为。最终让他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正确理解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形成正确的角色行为模式,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庆年,李艺.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新视点,2003,(7).
  [2] 步平平.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影响初探[J].青年现象,2004,(5).
  [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1.
  [4] 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诸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6.
  [5]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2,(5).
  [责任编辑:宋远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01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