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一枚合格的青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新宇

  上月深夜改卷之余,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赞赏一位同学的答题,任重君在底下回复:“老师辛苦”,突然有所触动,任君是我入职清华之后所教的第一批学生,今日想起,犹记得当年我的稚嫩和他们的各种反应。光阴真如白驹过隙,当年的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博士有成,或者成为我年轻的同事,或者奔赴大江南北各所高校,开始如十年前的我一样,初登杏坛。
  不知从何时起,青年教师被称之为青椒,所谓青椒,可能一语双关,寓意青年教师承载着各种焦虑感。当今社会转型,物价飞涨,高校改革,各类指标横行,青椒们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作为一个过来人的老青椒,对于新青椒,不免想说几句肺腑之言、一人之谈。
  首先,作为青椒要注意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善待身体,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术之路好比一场马拉松,体力是基础中的基础。高校教师貌似时间自由,另有寒暑两假,每每为外人所艳羡,却不知道这种脑力劳动,没有上下班之界限,所谓长假,也只是不上课的科研时间而已。
  年轻学人往往在刚开始时,自身心气激励,外在压力兼具,不舍昼夜,写作备课,怠于休息,疏于锻炼,数年下来,虽说成绩斐然,也落下身心俱疲。数年前一位年轻的同事顺利升等,不久在体检中被查出恶疾,虽说发现得早,治疗及时,也不免大伤元气,据说他忙于研究,餐无定时,此乃一例,也非个案。所以,作为一个青椒首先要善待自己,三餐定时,作息规律,到点关机,养成习惯。在此之外,如果能驰骋球场那是最好,若是不喜欢不在行,也可慢跑徐行,总有一项锻炼适合自己。至于兴趣培养,则是防止学问沉潜之中,不知不觉成为一架学术机器,少了生活的乐趣情趣,一旦受阻于难题攻坚,往往不能从容转移视线,容易陷入困顿境况,造成恶性循环。
  其次,理性对待各种科研指标,尽量使其转化为正面激励的能量。现在的人文社科学界,显然已经不是处于林毓生先生所倡导的“比慢”的时代,而是各种刊物异化衡量,各类项目本末倒置,以多快好省为导向的平庸时代。我曾聆听过青椒朋友关于项目申请的倾诉,特别理解体制之下其对学术评价、职称升等、科研资金的影响。但也请青椒们放下苦恼,不忘初心,毕竟这些刊物和项目的合理渊源是为优秀文章助力与服务的,我认真拜读过不少青椒朋友发表的文章,已经远超同时期甚至现在的我。当前刊物虽乱,但学术同行口碑犹在,好文章总有去处,项目虽乱,但毕竟财政尚属富裕,种类繁多,僧多而粥不缺,仍有一部分公平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不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适度扩展,拟定自己的研究计划,认认真真地做好课题论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须赶时髦去追随所谓指定题目(除非正好符合),也不要过于轻率地变换研究领域与主题,不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处理好宏观、中观、微观的“三观”关系,一篇一篇文章扎扎实实地写出来,集腋成裘之下,前期申请或许不行,还有后期资助,国家社科基金或许不行,还有教育部和各种省部级,总会有一项属于你。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平心静气二三载,自然能水到渠成。以本人为例,刚入职时懵懵懂懂,没有马上申请项目,一直到职称升等在即,才发现需要一个国家项目,于是着手申请,自拟题目,因为前期积累比较充分,研究思路很清晰,申请书一气呵成写出来后,自己觉得满意,最终也如愿以偿,甚至成为朋友们申请时参照学习的模板,结项成果也得到“良好”的评价。
  最后,认真地对待教学。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之下,教学可能被压缩到次要的位置。但不管如何,需要以公心对待,对学生负责,不可心生怠慢,更不能敷衍了事。学人清誉口碑,学生乃第一评价者。我们都做过学生,个中三昧,不言自明,自可换位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才会有教学相长两相宜的佳话。作为一个老青椒,我侥幸得过一些奖项,但自己最为看重的,却是本院的本科同学们自发组织、两年一次评选出来的“我最喜爱的教师”,虽非官方奖项,仅有一纸证书,却足以慰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怀。近来又闻上海一位年轻的学者不幸英年早逝,学界悼念追思,让人不胜唏嘘感慨。唯愿上述唠叨之言,与我年轻的青椒朋友们共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233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