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养老金巨额亏空谁来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研究指出,支持中国经济崛起的“人口红利”时代行将结束,到2015年左右中国适龄工作人口将触顶回落,中国可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养老困局。且不说未来的养老困局,就是现在中国的社保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养老金空账金额高达1.3万亿元。现有社保体系的覆盖率即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不过是60%左右,全国整体的覆盖率不足20%,而在许多农村基本上还处于“养儿防老”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很窄的情况下缺口尚如此之大,可以想象如果实现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社保体系,现有的社保体系从财力上是无法支撑的。
  那么,除财力的因素以外,是什么原因加剧了社保体系的恶化呢?我认为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个因素,是养老体系双轨制设计上的缺陷。中国目前实行的是退休养老的双轨制。具体来说,第一类就是各类政府机关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医院等“吃财政饭”的单位,其退休养老金由财政拨付,而且在职时也无需像企业职工那样缴纳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第二类是各类企业、公司,每月必须按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金。
  从两类人群的比例上看,前者粗略估计已接近1亿人,而且随着公务员体系进多出少的国情,吃财政饭的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率逐年上升,目前大致上是1:8的水平,其中的官民比例则达到1:26!而从退休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上看,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普遍可以领到企业退休人员3倍以上的退休金。
  这种养老体系的双轨制给整个养老体系的建设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它人为地造成了社会不同人群之间的不平等,也为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制造了障碍;另一方面,数量巨大的财政供养人员不但没有向养老基金的蓄水池里注水,反而舀出的更多,必然导致养老基金捉襟见肘。
  同时,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也大量消耗了财政收入,导致国家无力对社保体系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据统计,中国近年来的财政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远远高于GDP增速,被称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财政收入大国”。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25%以上用于行政运作支出,远高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双轨制的体制下,高财政收入在保障一部分人福利的同时,却剥夺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
  第二个因素,是现行的人口政策。为遏制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从当时的情况看,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时至今日,如果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则未来20年内,“现收现支”养老架构下的“寅吃卯粮”模式将难以维系,中国的养老体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一方面,维持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行将结束,劳动力缺口日益显现。同时,眼下中国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对于众多的“房奴”、“车奴”、“卡奴”等年轻人来说,已经难以承受再成为“孩奴”的负担。这种趋势的蔓延必然导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生育率持续下降。目前中国尚处于城市化阶段的初期,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填补了大城市内劳动力市场的空白。但显然这种趋势是难以持续的,随着整体生育率的下降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现有的社保养老制度必然面临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未来20年,现有人口政策如果持续下去,中国老龄化问题将达到顶峰。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人的规模,形成一个劳动者需要支撑数位老年人的局面,同时劳动力的数量也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现有模式的中国养老体系有崩溃之虞。
  解决中国养老体系困局已成当务之急,官学各界对此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如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划拨部分国有企业股份给社保基金、提高社保基金的投资回报、将农民纳入社保体系,等等。抛开其可操作性,很多方法虽然可以解决养老金困局的一时之急,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体系内生的痼疾。
  而长久的解决之道,个人认为应该从上面提到的两个制约养老体系健康发展的因素入手:首先,要废除体系内的双轨制,实现国民的公平待遇,充实养老基金,同时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体系打下基础:其次,逐步放开独生子女政策。与此同时,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多方缓解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470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