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规划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建立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提出了发展规划目标模式应是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以各具特色的城镇群为依托的城镇网络的路径分析。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规划 路径
  
  河南省作为拥有近一亿人口的大省,如果没有大城市的发展,不足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集聚效应,不仅投资效益较低,而且还会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也会恶化低水平建设等问题。从小城镇发展的实践来看,也充分表明小城镇扩散、辐射的作用非常有限,不可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因此,河南省城镇化的目标模式应是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以各具特色的城镇群为依托的河南城镇网络。
  
  一,积极发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城镇化
  
  一方面,中小城镇作为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如果发展规划得当,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基础设施条件,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拉动产生的扩散效应,极可能演变为“卫星镇”、“新城”等新的城市空间,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另―方面,城市的吸附效应是导致城镇弱化的基本原因,因此,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发挥对农村的聚合效应,城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村精英和资源的集聚。都需要靠城市这只手来进行。中国的大城市都具有广大的行政管辖范围,由城市来担负其辖区内广大城镇的发展重任,使城镇分担辖区内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的聚集,提升和转移,不但可以发挥城市本身的辐射和拉动能量,而且也具有制度优势和行政管辖优势。因此,这一类城镇的发展可以期待和依赖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分化和重组。将城镇化定位为中心城市的功能分区,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聚合型城镇的发展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扩展城镇规模。在中心城市实行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镇化政策,发展卫星城镇,撤县、市改区,或将邻近县市划归为区,扩展其规模与功能,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扩大对其市域内的县城及建制镇的带动作用。在小城镇或县城,重点是合并乡镇,扩大县城。建制镇或中心镇的规模。大中城市周边地区要逐步撤县设区,解决市县同城问题,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同时,要通过改善环境,提高质量,适度扩大规模等手段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经济、金融、信息、贸易、教育、文化等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其次,要重点发展各县市的城关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对于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区周遍地区的小城镇,要及早纳入所属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形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对于距各县市区城关镇较远的小城镇,要突出发展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成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
  
  二,以县城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县城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其含义是在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合理建设小城市的同时,通过大力膨胀县级城市规模,推动县级城市尽快向中等城市发展,更大规模地实现农村人口和产业的有效聚集,使其成为连接城乡、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由于受二元结构制约,城镇化战略的选择,要达到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目的。由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有效转移。因此,在这个时期,衡量城镇化战略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城镇化战略的选择,能否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从河南省多数地区的情况来看,膨胀县城,走中等城市群道路就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选择。因为,县城具有经济基础、交通区位等比较优势。而且具有规模适度、人口适中等特点,容易克服大气、噪音等环境污染t还有成本低、见效快等成本比较优势。另外,县城处在上接大城市、下连小城镇及广大农村的特殊位置,以此为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对上,能够充分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对下,可以辐射带动小城镇和广大农村。
  重点发展县城的关键是要把调整城乡布局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以产兴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互动关系,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县城在向中等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在这方面,应坚持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充分借助外力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在于自身拥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调动和利用多少优势。与大城市比,县城自身发展优势是不足的,需要在借力、借势发展上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具体到产业发展上,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走引进、联合、嫁接的路子,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这样做,不仅来得快,而且形成的产业层次高。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县级市能够获得奇迹般的发展,主要走的是这条路子。作为县级市,大多有着地价、劳动力便宜的硬件环境,软环境近年也有较大改善。只要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降低外资进入的行政成本,境外产业就会由低到高逐渐跟进。二是集中发展主导产业的原则。和大城市相比,县级城市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明显,所以,在产业选择上更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集中做大做强,形成区域经济的鲜明特色,切忌四面出击,力戒结构雷同。主导产业选择的有效途径一是产业的差异化,即要有特色、有市场前景、最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成长性;二是产业的关联性,产业的关联性强,就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城市竞争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产业集群。三是推动生产力布局从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方面说明城市建设力度不够、扩展不快,另一方面说明生产力特别是产业布局过散,没能形成聚集效应。这个问题在县域经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需要在加快县城建设中认真加以解决。目前,应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向县城集中。企业进城一举两得,从企业自身看,可以获得一个加快膨胀发展的良好环境:从城镇化的角度讲,可以壮大城镇的产业基础,加快城镇化步伐。
  
  三、积极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
  
  小城镇作为第二、三产业的载体,由于其集聚效应,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小城镇是城乡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通过小城镇向农村广大腹地转移、扩散,农村的产品,劳务通过小城镇输入城市,小城镇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20年来,河南省小城镇累计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300多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以上;小城镇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集中布局和配套设施的场所,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小城镇的发展吸引了周围农村地区经济要素的集聚,又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影响了周边地区并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示范;河南省小城镇居民收入一般 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以上,是农村消费中最具潜力的部分。小城镇建设投资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意义巨大。
  按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发展战略,以城镇体系建设为核心,围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合理布局密切结合,加快农村产业化步伐,引导乡镇企业依托小城镇适度集中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产业、地域转移,引导散、小的自然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扩张小城镇人口、产业规模以节约用地,实现集聚规模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强化小城镇的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基础。使依托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社区形成有机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服务整体。要把乡村和城市共同置放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框架之中,从城乡一体化角度考虑小城镇的发展,考虑小城镇在全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河南省小城镇的发展目前仍处在集中发展阶段,必须树立集聚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全省小城镇建设沿三个层次展开:一是要以中原城市群和京广、陇海、京九运输通道为全省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和地带;二是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点,提倡集聚的地域组织方式,鼓励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的集中,三是乡镇企业应集中布局在小城镇规划的工贸小区内。
  由于河南省小城镇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异较大,存在不同的城镇化类型,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不同的途径。处于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应加强城乡产业发展的横向联系,通过发展互补型产业,推动城镇化进程,成为城市的外围组团或卫星城镇;交通干道沿线的小城镇应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依托工贸小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发展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开放型市场体系,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平原农区的小城镇应大力推进乡村工业化,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职能突出、建设管理水平较高的中心城镇和中心村,提高城镇的经济组织职能,山区的小城镇要加快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迁村并点,积极鼓励山区人口及产业向交通相对便利: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提高居住区建设水平,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中心职能,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特别是对豫东和豫南等后进地区小城镇的发展,要推行经济促进和建设促进相结合的办法,借助京九铁路开通和宁西铁路拟建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指导,协调发达地区支援,积极扶持其经济发展,为乡改镇创造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483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