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化职教师资培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职教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尤其是职业技能有待提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职教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4-0181-03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职业能力本位下的教育,其核心是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技术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实训为载体。训练与养成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根本方法。“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掌握。”这句话说的就是高职生获得职业技能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是技能养成的基础,但绝不能代替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的学习截然不同。知识可以在课堂上传授,而技能只能在具体工作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通过训练来获得。高水平的技能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和培训中,经过反复训练,才得以巩固和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面对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达到知行合一,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养成和练就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契合,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由之路。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体现了职业教育从单一学校课堂走向综合实际职业岗位的新的价值取向,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使高职院校办学贴近职业岗位,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能使高职教育与市场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学到真正的技能,实现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经历学徒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不断转换;帮助学校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高职教育瓶颈问题,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通过调动社会的办学积极性,充实和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的办学竞争力;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实践、职业选择的认识,树立服务意识和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为希望从事的职业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基于市场需求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更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工学结合”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本质内涵都是工与学的结合或产与学的结合,以学生就业和企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理论知识“必需够用”、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过硬的高技能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为主要途径来实施。在教学要求上,普通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教育则强调学生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技能,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而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是具体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最基本的保证,其对师资整体素质尤其是技能训练、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的基本质量规格应该是“双师型”的,即除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本专业的实践经验,了解生产一线的管理、技术应用现状,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即使是文化课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专业情况有所了解。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应该拥有三本证书,即学历证、教师技能证、专业技能等级证,且名副其实,以此达到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的统一。可见,专业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势在必行且非常紧迫。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职教攻坚战略要求和政策扶持下,为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围绕“高职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教师,通过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养,实训、实习指导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高职教育尤其是目前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素质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师资来源看
  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升格而来的,师资队伍数量上和整体素质上均显薄弱。为在“迎评”中达标,各高职院校都在扩充师资,但80%以上的教师是来自普通高校的硕士毕业生,他们的学历、学位符合要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不足的是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重书本、轻技能的思想较为突出。
   (二)从激励机制看
  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措施和政策导向。一方面,虽然目前职称评定制度规定高职教师单独作为一个系列,但评定标准还不太适合高职特点,在职称评定时,仍强调学历、科研论文数量和规定进入核心期刊的篇数,而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掌握程度缺少考评指标体系,这导致了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制定的有关“双师型”师资建设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如享受某种工作条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优先考虑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还不完善,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专业教师钻研技术和提高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三)从师资引进看
  高职院校虽然工作稳定,但收入水平偏低,特别是一些刚成立的高职院校,还处于“垦荒”阶段,教师生活还较清贫,难以吸引热门专业的教师。加上现行的人事制度对企业职工调到事业单位设定门槛,更难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现场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或长期与企业有业务联系、有“门路”的老师也不太安心教学。
   (四)从实践条件看
  “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培训费用较高。高职院校基础较薄弱,教学经费短缺,再加上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限,因此难以承受高昂的教师培训费用。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与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工作量大,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天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地到生产第一线接受锻炼。目前与学校联姻的企业还不多,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参加定岗实践,因此,通过实践锻炼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
   (五)从外聘教师队伍看
  聘用和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外聘教师一是责任心不够强,上课就来,下课就走,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延伸到课后;二是对院系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不明确,注重课堂上理论灌输,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个优势倒未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三是院校缺乏对外聘教师的考核,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师聘任上把关力度不够,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四、专业化职教师资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机制。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其师资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师。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有效途径:
   (一)政府部门应为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给予政策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是开放式的,政府职能应向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转变。
  1.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长期计划和短期目标,寻求长效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取得成效;要建立与完善高职教师档案库,随时掌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加强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2.规定凡应聘到高职院校担任专业课教师的应届毕业生,任教前必须到企事业单位对口实习一年以上,并应取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合格证书;高职院校从企业单位引进现场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并在职称、学历和教师资格上放宽条件;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使教师培训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3.建立高职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制度,并以此作为教师晋级、提职和评选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必要条件;在职称评审上,要明确规定实践技能指标,以此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条件,对“双师型”教师予以政策倾斜。
   (二)高职院校应为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薪酬仅按职称分配,“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在待遇上一个样,专业建设、企业挂职、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可见人事制度现状严重制约“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革:
  1.规范高职院校专业化职教师资绩效考核评价。“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中,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获得教师中级职称后又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等证书或职称,能够反映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其素质要求,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因此,应有一套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利于教师培养可持续发展。可从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包括职业技能)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或者解聘、奖励或者处分的依据,形成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内在动机。
  2.形成学校内部灵活、自主的分配机制。教师的收入要与学校的发展、所聘岗位特点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在按“职称分配”基础上,综合考虑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科研成果,给予报酬;要逐步建立起重实绩、向优秀人才与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3.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学校应积极联系,统一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允许教师在职业院校间流动任教,真正做得人尽其才,资源共享。通过优惠条件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充分挖掘社会上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为教学服务。
  4.实行专业教师轮岗培训制度。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出发,设计出从事本专业教学教师应掌握的知识、职业技能和素质,研究制定任课教师应达到的业务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渠道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筹集经费,有序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到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针对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对取得合格证书者,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如广西有的学院一年划分有四个小学期,即把原来的一个学期分为两个小学期,规定老师第一个小学期在校上课的,第二个小学期到企业挂职,第一个小学期在企业挂职的,第二个小学期返校上课。
  5.建设专职、兼职并举的教师队伍。要积极引进专业课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大力度聘请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且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这样,既可以在整体上由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构成具备“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同时让外聘教师影响和带动中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6.对专业教师实行“挂牌上课”制度。在高职院校实行专业教师“挂牌上课”制度,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师岗位,在同行教师之间展开竞争,促进教师认真钻研业务,不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强化职业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发挥现有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三)高职教师应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职业技能
  1.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更新理论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提高技能,跟上时代步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2.以能者为师。勇于向前辈学习、向师傅学习、向兼课教师学习、向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学习。与工程师、技师互学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3.教师要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制作与创新比赛、优秀毕业设计评比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
  4.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寻求机会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市场推广、生产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论证、技术改造或职工培训中去,学习技术,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了解市场需求、生产前沿的科技动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
   (四)社会各界应为专业化职教师资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它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当前高职办学虽然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二、三流”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加上在高职办学、收费、招生、升学、就业等政策上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也加大了人们对高职的偏见。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广大高职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高校教师大。对策是:
  1.从社会层面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来说,应尽快改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和偏见,加大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明确高职的定位。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广大高职教师群体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
  2.关心他们的生活,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逐步形成一种对高职教师公共信任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自尊感,对高职教师抱合理的社会期望。
  3.专业化职教师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企业的配合和支持。企业应乐于接纳来挂职培养的老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热心传授技术技能。教师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然水涨船高,反过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达到院校与企业共赢。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专业化职教师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文献
  [1]朱春瑜,朱本冲.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学理论,2008,(22).
  [2]王文龙.打造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师资队伍[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3]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8,(4).
  [4]傅琼.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5]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6]高红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7]刘希平.建设高职教育强省:发力“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08年度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项课题《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化职教师资的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X08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彪虎(1963- ),男,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农村现代流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494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