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型工业化的西江流域广西走廊产业带产业生态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 摘要 ] 文章从分析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生态模式选择、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优势及基础出发,提出发展产业生态的政策导向:决策机制创新、产业政策创新、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区域工业布局整合创新、生态工业体系创新、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创新。
  [ 关键词 ] 产业生态;西江产业带;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F062.9[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736X(2007)12-0113-04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贫富差距扩大等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在选择发展模式上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西江产业带在新的环境下,要适应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必须提出更高层次的发展战略,紧紧跟踪国际产业动态,在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西江产业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摆脱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老路,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创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一、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生态模式
  
  加快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变传统生态经济为高效生态经济,促进高效生态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对接,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模式之一。新型工业化不仅重视和提高工业产出的量,而且重视和提升工业的质,工业产出量与质的高度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体现。但要做到量与质的高度统一,就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而言,必须把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首先,是加快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变传统生态经济系统为开放的高技术含量的具有规模化、现代化的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促进新型工业化与高效生态接轨及融合,使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深深地扎根于高效生态经济的沃土之中。其次,是对传统的工业系统进行优化使其做到经济型和生态型的统一。经济型与生态型的统一――产业生态体现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经济本质。
  产业生态是一种生态型循环经济,这就需要改变现有土地利用的思维模式,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废物排放,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必须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为统一的生态系统,通过改变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调节能力。未来社会的可持续能力决定于调节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功能延续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资源管理系统。产业生态将不可持续变为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进化到一个新系统的状态。
  要走产业生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成本内生”的工业化模式。(1)在工业化的发展观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彻底改变把自然视为征服对象的发展观,使工业化发展由对物的终极关怀转向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经济过程与自然过程相结合,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相结合,以降低工业化的代价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净收益。(2)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上,建立低耗能、轻污染的工业生产方式。在工业生产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条件下的末端控制转变为全过程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柔性化的工业生产方式。一方面,注意生产技术工艺的生态现代化,在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资源约束与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实施中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对残余物进行经济管理。通过新的产业政策进行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进行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大力推行循环经济。(3)在消费方面,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把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在资源的低消费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提倡文明消费与适度消费,改进消费结构,加强对消费过程中破坏环境行为的抑制,建立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在消费领域中建立与生产领域类似的抑制高能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机制。(4)在工业技术的选择上,围绕环境保护和降低资源消耗建立新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研究、开发和推广无污染的新技术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新技术;另一方面,研究和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工业新技术,降低资源浪费,拓宽工业化的资源利用空间。(5)在工业化的评价方面,建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以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来衡量工业化发展的速度、数量和经济效益,以经济发展成本和经济发展的净收益来衡量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生态效益。
  
  二、西江产业带产业生态的优势
  
  1. 天然的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体部分,是南中国最长、流量最大、流域最广、适航里程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的马雄山,在珠海市的磨刀门入海,全长2214公里。其中源头至广东三水的思贤窖口由五个河段组成(即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在广东三水思贤窖口与北江汇合后,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它流经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流域总面积为34万多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9%。西江不仅自身的水资源丰富,而且其流域内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流域内的气候条件也比较好,有着几种较为典型的气候种类,这些都是西江产业带实施产业生态创新的重要生态资源和环境基础。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郁江、柳江、桂江、贺江,其中广西境内集水面积共计20.2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集水面积的85.7%。
  2. 较强的矿产资源优势和开发价值。西江流域是南中国一条密集的“金腰带”。世界上已知的140种主要矿产,在西江流域就已经探明112种,其中全国最大的磷矿、硫铁矿、铝土矿、锡矿以及石灰岩矿等都位于西江产业带。广西初步探明的重晶石、膨润土、砷、水晶、硫铁矿等已经具有或正在显示较强的资源优势和工业开发价值。(1)水泥产业。西江流域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具有发展水泥产业的得天独厚优势,日益显示出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工业开发价值。同时,紧靠西江黄金水道,廉价的水路运输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肇庆至贵港、百色,可望形成沿江布局的大型水泥产业带。西江两岸石灰岩分布普遍,石灰石质量优良,CaO平均含量在54%左右,而MgO、Cr等有害成分含量较低,属生产优质水泥用的石灰石资源。贵港目前探明的石灰石矿区有16处,总储量达11.5亿吨,其中适宜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大型水泥生产线且保有储量在7000万~8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区便有7处之多,平果初步探明水泥用石灰岩矿40处,保有储量18亿吨,石灰岩矿储量3亿吨。据勘测,平南石灰石储量达48亿立方米,主要成片集中于东山石场,CaO>53%,Fe2O3<0.2%。质优量大,是发展建材工业的上好原料。柳州鱼峰水泥集团投巨资办企业。(2)蔗糖工业产业基地。制糖、造纸、酒精、水泥、碳酸钙工业集聚产业。广西是西江产业带重要的糖蔗生产基地。广西糖产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50%,南宁、柳州是主产区,两地市占全区产糖量的69.2%。广西现有蔗地约20万公顷,产量约90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4%、26%,主要集中于邕江、郁江、浔江谷地和玉林中部、肇庆东部。广西区内最有扩大潜力的广宁―梧州―来宾―百色―线以南宜蔗区,光热条件好,甘蔗含糖率高,且中部、西南部、东南部等局部地区旱坡地、荒地扩蔗潜力大(约450万亩,其中可开发荒地250万亩,已垦可改蔗地200万亩)。随着左右江谷地的重点扩蔗和现有基地区的巩固提高,甘蔗单产水平的上升,广西作为全国重点糖业基地的基础将进一步得到巩固。目前,广西已形成了以南宁、柳州两市为主,以北海、钦州、防城、贵港、河池、百色为辅的生产格局。各市县均有不同规模的糖厂。其中贵港市甘蔗化工厂是全国最大的糖厂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建成了制糖、造纸、酒精、水泥、轻质碳酸钙的工业共生体系。糖蔗除可生产原料糖,深加工各种食用糖外,其副产品蔗渣可生产造纸、纸板、酒精、柠檬酸、赖氨酸、味精、高级饲料等。柳州凤糖集团的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均排在广西第二,已跨入全国最大规模制糖企业行列。
  3. 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广西跨越北热带、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多样复杂,滋生和蕴藏着种类众多、组成复杂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类群多样,伴随而生的东洋界、东南亚大陆热带、亚热带树栖特有动物灵长类、有蹄类哺乳动物、食肉类猛兽、两栖爬行类动物等,以及珍稀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此外,北部也出现有不少古北界的种类动植物。广西的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已知有6000多种。其中,乔木、亚乔木有1800多种。主要的珍稀植物有43种;珍稀用材树种20种;珍稀经济树种7种;珍稀观赏树种12种。广西的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已知广西有鸟类530种和亚种,占全国1186种的44.7;属于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4种,二级保护的有119种;此外,还有大量经济药用、观赏动物。丰富的生物资源既为西江流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基础,也给流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流域内丰富的生物资源,促进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4. 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气候。我国正面临着国际资本、技术与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在促进西江流域纵深开拓方面,港澳可发挥其国际经济、贸易自由港的整体功能,综合开发西江流域各种资源,在西江流域形成各种出口创汇基地和产业密集群。西江流域欠发达地区可吸引珠江三角洲的外迁企业,并积极创造宽松的环境。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土地成本已大幅度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外迁。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区相比,西江中上游地区的土地与劳动力还占有相当优势,在地理距离与文化背景上又相近,外来企业容易接受。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增长极已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促使产业、技术、资金、人才发生地域转移。加强西江经济走廊与东南亚、珠港澳、大西南等多区域的区域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地域发展系统,可形成如下新的产业走廊:建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以及部分技术密集型的西江产业带;以肇庆、梧州、南宁、柳州等大中城市作为西江走廊产业布局的展开据点,沿江两岸能供给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和各种初级产品,支持沿江产业带的兴起与发展。西江产业带天然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基础,无疑为西江产业带的构建以及其产业生态化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如何可持续地利用生态环境与资源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三、发展西江产业带广西走廊产业生态的基础条件
  
  1. 工业生态基础。生态工业园区是运用工业生态的理论,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江产业带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产业生态基础,其中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碱回收白泥―制轻质碳酸钙等多条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形成单元工艺的工业生态链和比较完整的闭合工业生态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并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良性的生态循环,既节约了资源,又能把污染物消除在工艺流程中。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贵糖综合利用产值占公司产值的65.74%,工业总产值比前几年翻一番,造纸产量由1995年的年产4万吨提高到2006年年产近10万吨, COD年排放总量却由1995年的37984吨降低到目前的10500吨,污染物排放得到大幅度的削减。大大提高了制糖行业的经济效益,为制糖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污染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取得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2. 经济生态基础。经济生态基础主要是指基于西江产业带较好的生态资源之上的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流机制。在西江产业带,已经形成了能源、河流运输和珠江文化三个大的生态系统,这三大系统构成了西江产业带的生态经济基础。云南、贵州的电力经过兴义高压配送到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西电东送”成为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大动脉;在河流运输方面,西江作为最便利的运输通道,把煤炭、水泥、粮食等资源通过铁路经贵港、柳州中转,再通过水路向其他地区输送;另一个生态系统就是珠江文化,珠江千百年来造就了民族众多、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金色地带。通过珠江民族文化这条纽带,凝聚西江流域浓浓的民族情结,作为西江产业带区域合作的沟通桥梁和纽带。“能源”、“河流”和“珠江文化”已经成为西江产业带崛起的天然纽带和输送新鲜血液的三大生态系统。
  3. 农业生态基础。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广西启动了南宁、贺州、右江河谷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广西是全国最大蔗糖业种植和生产基地,占全国产糖总量的1/3。水果业是广西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的一个新兴农业产业。2006年果树种植面积达1363.48万亩,产值79.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3%。
  4. 旅游生态基础。西江产业带具有天然的生态旅游基础,从云南、贵州到广西、广东,山川峰林、溶洞、河流、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无数的天然风景名胜构成了西江产业带特有的旅游生态基础。广西桂林、阳朔漓江,桂林的芦笛岩、冠岩、七星岩,柳州的都乐岩,武鸣的伊岭岩,北流的勾漏洞以及桂平西山、宁明花山、龙泉洞、桂林荔浦丰鱼岩、灌阳龙宫、钟山碧水岩、马山金伦洞、北海银滩等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北海的冠头岭,南宁良凤江、三门江,桂平龙潭,上思和防城的十万大山以及元宝山、八角寨、姑婆山、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四、发展西江产业带广西走廊产业生态的政策导向
  
  1. 决策机制创新。组织成立由各地政府参与的西江产业带产业生态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对整个西江流域的产业生态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决策,坚持重大事项定期研究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涉及的重大问题。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生态产业建设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部门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围绕西江产业带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和产业规划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入研究;在制定区域产业规划、重大产业项目、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政策和重大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培养一支研究能力强、专业基础好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队伍,为西江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在产业经济、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方面。
  2. 产业政策创新。一是区域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在正确分析区域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对本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以适应本区域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鼓励有关林草产业的发展;在缺水地区,则通过限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发展而鼓励耗水量少的产业发展,以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维持生态环境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二是区域工业产业布局政策。通过合理确定或调整有关产业的布局,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减轻或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尤其是对于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布局不合理的产业。三是进行政策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式实行严格控制,鼓励这些地区的人口向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人口承载能力强的地区合理流动。要利用政策倾斜驱动和政府推动来加速消除工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新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充分运用税收、信贷、折旧等经济手段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对因从事环境保护活动而造成利益缺损的工业产业,要制定优惠政策和补偿机制,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鼓励污染企业搬迁,建立无污染、少污染示范区;对于兼并、组建规模化的企业集团,除了保持原排污总量指标外,还应优先增拨剩余总量,重点用于新改扩建工程。
  3. 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生态链中核心的资源应具有稳定性,主导产业应具有发展前景。鼓励企业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外。此外,对有重要创新的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奖励和补贴力度,提高科研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先进的市场理念,西江中上游地区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加强西江上游、中游、下游各地资源互补,围绕产业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全方位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各产业间存在着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递流动关系,或者通过一定环节的补充,能够在各产业间建立起多通道的产业链接,形成互动关系,使资源和能源在整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拓宽利用外资内资渠道,多元化利用外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一批有华南特色、上规模的农业生态品牌。建立一批绿色安全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和绿色安全品牌,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气候独特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协助当地农业产业通过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IS014000环境认证体系,带动一批出口创汇农业产业的发展。
  4. 区域工业布局整合创新。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实行区域工业布局的生态整合模式即合理构建产业链之间的关联,鼓励具有循环特征的、特别是原材料使用具有上下游关联的产业重新进行集聚;在减少产业废弃物的同时,尽可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彻底的回收再利用,最终实现园区的“零排放”。改造现有的工业区,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现有的工业园大多存在着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和污染等问题。园内的企业并非有机的群聚,而是无机的杂合,不能形成工业链与工业代谢关系,集聚经济效益差。要充分发挥西江产业带后发优势,实施“园区化、特色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构筑生态工业产业结构,为生态产业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技术保障。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领域,集中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大、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制造业,推进其产业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产系,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生态工业园区追求的目标要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和园区内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要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使园区内环境影响减少到最小的同时,显著地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 生态工业体系创新。工业作为各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资源消耗量大,节约的潜力也非常大。生态工业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生态工业还可看作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生态工业链,以低消耗、低污染等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为目标的工业。发展生态型工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产业的选择上,一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二是大力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产业。三是发展吸纳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以集中布局实现集约发展。在产品的发展上,一是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二是大力发展节能、节水产品。加快节能、节水型工业设备、生活器具,节水型滴灌设备和冷却设备的开发制造。三是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构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微观基础。
  6. 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创新。西江产业生态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良好。要避免地方行政割据和盲目开发,破坏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建立预警预报系统,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西江产业带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城镇发展状况、工业发展与区位布局、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建立监测机制,及时做出评估和预警。建立生态环境预警制度,形成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西江产业生态区的建设提供快速准确的科学依据。
  
  [ 参考文献 ]
  [1]郑如霞.从生态理论探索中小企业的成长[J].工业技术经济,2002,(5).
  [2]袁智德,宣国良.产业生态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J].科学、经济、社会,2000,(2).
  [3]寿思华.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深层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9).
  [4]樊海林,程远.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5]陈利丹.西江流域经济走廊建设前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2).
  [6]梁雅丽.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展现生态工业魅力[J].中国环境报,2003,(10).
  [7]官锡强.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生产力布局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4,(12).
  [8]官锡强.发展产业集群实施工业兴桂战略[A].广西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9]李欣广.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 责任编辑:李国燕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01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