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途径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河北省为例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严峻,并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应对措施,各级政府要完善政策法规促进毕业生就业,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质量;提高高职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高职毕业生校企合作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的规模日趋扩大,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总数从2007年的21.67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30.5万人,年平均增长20.37%。目前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92所,在校生已占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65%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呈上升的趋势;然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2007年河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5.18%,就业率低于60%的院校达19所之多;2010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约24%尚未实现就业,其中高职毕业生仍然是我省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最为困难的就业群体。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成新的挑战和考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实现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
  1 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严峻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用人观念的改变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有所改善,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仍处于劣势。有大批的高职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压力严峻的情况下,提倡“先就业,后择业”,导致了很多毕业生毕业时慌不择业,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也往往是学非所用,或临时性质的工作。高职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就业状况,远没有那些上报统计数字那样乐观。作为高职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来说,就业的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的频繁更换;劳动收入的差异悬殊;稳定的劳动合同签定率低。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仍然不均衡。很多高职毕业生由于能力相对薄弱,所从事的工作在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无法胜任技术含量高端岗位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抽样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财务管理、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在软件开发、船舶设计与制造、汽车设计与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等现代制造业、航海技术、供用电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就业率仍然很低。
  2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应对措施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学生个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认真分析研究、总结、找准结症;积极寻找突破口,采取切合实际的应对措施,才能真正提高就业率,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2.1 各级政府要完善政策法规促进毕业生就业
  良好的体制和环境是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才能真正能把“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各专项资金的安排,积极为其改革和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各级政府应积极做好指导协调工作,要发挥宏观调节和导向作用,建立劳动社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非国有企业就业,解决地方上教育、人事、劳动、公安等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有不同的规定和限制所产生的矛盾,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强执法和管理,确保用工手续完备,社会保障健全,依法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应鼓励和支持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下,由省财政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集实施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职毕业生,认真落实国办发[2009]3号文件中关于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有创业意愿的高职毕业生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2.2 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质量
  高职教育准确培养、抓质量、抓特色是保证高职毕业的就业关键。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各项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及时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善于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专业设置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融入行业规范,以职业岗位(群)标准为依据,从解析职业岗位能力入手,对于职业活动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设置课程,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推进产学结合的模式很多,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因地置宜地探求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学生就业工作有效的途径。“校企合作”应以“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原则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职院校和企业联手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岗位实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中学习到先进的操作技能、系统管理知识、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获得工作经验,感受企业文化,获得团队合作的经验与成就,缩短工作后的岗位适应期,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2.3 提高高职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职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大好时光,学好文化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莫定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积极参与专业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积累社会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提高就业实力。高职生在校期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如老师、图书馆、网络、实习单位等,战胜生理惰性和人性弱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领域,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底蕴,还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务实严谨的职业精神等,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职业”自身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高职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发展,早作职业规划,抓住机会积累就业经验,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对企业用人的调研,注重并改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高职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力度,建立和完善就业工作体系,总之高职教育准确培养、抓质量、抓特色是保证高职毕业的就业关键;高职毕业生自身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就业也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毕业生应明确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拓宽就业选择,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促进全面发展以及面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应该说,就业空间还是很广阔的。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事厅文件,冀人字[2008]54号.关于2007年全省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的通报情况.河北省人事厅办公室.2008.4.
  [2]郭玉洁,韩胜难,任宏伟,刘晓辉.论提高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作者简介:
  刘晓辉:(1973.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硕士学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周军:(1972.8-)男,石家庄铁道学院建艺分院,副教授。
  注:本文为2009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sz0903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43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