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方就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各经济学流派在探索失业原因以及失业的对策时,由于能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某些共性问题出发,得出的许多结论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各流派所处环境以及研究的角度不同,他们往往仅用单一因素来解释复杂的失业现象,因此,我们在借鉴这些理论时还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典型特征。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劳动力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尽管我国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但是西方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西方就业理论概述
  1.新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以马歇尔、庇古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信奉“萨伊定律”,即“供给总能创造自己的需求”,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和功能。在一般的情况下,名义工资具有完全弹性,成为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使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均衡。因此,充分就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即便出现失业或失衡,也是偶然的、自愿的、暂时的和局部的。他们认为经济中只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2.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给西方各国带来了空前规模的失业。凯恩斯建立了“一个使严格意义上的非自愿失业成为可能的运行方式的理论体系”。凯恩斯认为,失业(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导致的。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控制货币量,调节利率以及通过赤字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进而带动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3.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着重从劳工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生贝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托宾与杜生贝认为,劳工市场可以按照工人的技术结构划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个子市场主要代表一定技术工种和一定技术水平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每个子市场都是难以替代的。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工人的技术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公司和工会操纵价格和工资。即使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相等,物价与平均工资也会上涨,从而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托宾认为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只能解决就业总量问题,不能解决就业结构问题。对于就业结构的调节,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政府应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方面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就业理论
  由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世界的“滞胀”问题,使其理论及政策主张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和挑战,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所谓的“新自由主义”,主要包括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承袭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在就业问题上,他们认为只要市场机制可以在充分竞争下发挥作用,经济就可以维持在理想的充分就业均衡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中的任何波动和失衡都是暂时的,不可能发生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他们提出了政策无效性命题,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做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5.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相对先进的城市工业部门和一个相对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取决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工资水平上,农村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农业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因此,只要现代工业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它就可以按照现行不变的工资水平获得所需的劳动力。按照刘易斯的观点,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扩大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从而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结束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趋势,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的问题上,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应综合分析,统筹解决。
  从以上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西方各流派学者在探索失业原因时,由于能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某些共性问题出发,因而得出了许多比较“适当”的结论,值得我们借鉴;另一方面,由于各流派学者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往往仅用单一因素来解释复杂的失业现象,因此,我们在借鉴这些理论时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就业的典型特征。
  
  二、中国现阶段的就业特点
  总体来说,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对称。诸如此类,中国就业问题呈现出一幅纷繁芜杂的图景。具体而言:
  1.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目前,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从城镇来看,2010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30万人,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有6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 400万人左右,而大约只能安排1 200万人就业。另外,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劳动者报》,2010-09-15)。
  2.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中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近年来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即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并存,这都凸显了结构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就业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低。这种不合理的就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根源。
  3.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对称性
  按照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就一国或地区的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呈现正相关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学者们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进行分析时,却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非一致性的不和谐现象: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虽然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的增长率却呈现出下滑趋势。如1986―199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约7.87%,同期就业人数平均增长2.4%;而1996―200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约8.26%,同期就业人数平均增长1.15%;2000―200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和4.0%,而同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7.3%和8%;2003―2007年GDP年增长率均在10%左右,而就业增长率年均在0.8%左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岗位(齐艳玲,2008)。
  
  三、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就业理论正是为了解释并缓解失业问题和就业波动的困境而创立的,现代西方的种种就业理论,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各有其合理性。根据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具体国情即就业的总体性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的具体情况,我们能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作用
  新古典主义就业理论仅仅强调市场机制对劳动力供求的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所以目前仅靠市场自行解决就业问题是不现实的。政府不仅不应听任失业问题的自行解决,相反,只有借助于政府的干预才能较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发达国家尚且如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须如此。尽管市场经济排斥政府的市场主体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市场面前无所作为。
  2.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处在转轨的过渡期,为提高结构调整的效率,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必须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同时并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打破垄断,让民营资本以平等竞争条件进入金融、交通通讯、教育等第三产业。利用我国劳动力过剩,但劳动力素质偏低和资金相对宽余的资源优势,加速我国已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期实现经济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和就业率的同时提高。
  3.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结构特点来阐述失业问题,主张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应从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实行人力政策着手。这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兴衰转移等因素将导致结构性失业是我国必须面临的问题,当前的失业在某种程度上已由数量问题转变为质量问题。因此,我国应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
  4.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
  新自由主义重视借助于劳动力市场来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这应当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所努力的大方向。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非常明显,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问题,就业歧视问题也较突出,人力资本存在巨大的浪费。此外,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僵化,市场的灵活性较差,在客观上增加了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程度。今后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应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快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实现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及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
  5.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出发,提出城乡收入差距和由此产生的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国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是否合理、转移渠道是否顺畅,关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千方百计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创造条件。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劳动力在地域间的转移,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中原信托有限公司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53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