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各方面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学校政治稳定的基础工作。作为学校的一个正式群体――班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派别”,这些“派别”就是非正式群体,它能对班级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继而影响整个学校的风气。因此,作为合格的班主任要学会依靠正式群体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与管理。
  关键词:学生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在学校中往往有着各种显在的或者潜在的作用,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舆论导向,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班级工作的开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班级整体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所以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关注研究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正式群体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而在这个正式群体中还存在着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小群体,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就是班级的学生干部,而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型,该群体对班集体的目标和规定持赞成态度,对班级凝聚力和舆论起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该群体与班集体目标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是可争取的群体。一类是破坏型,该群体与班集体的目标要求基本上相悖,其核心成员多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某种原因与班集体在感情上基本对立,易寻衅闹事,与班集体活动及老师“唱反调”,扰乱班级、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甚至影响学校的治安,造成极坏影响。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一)公正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攻击非正式群体,特别是不要对某些表现欠佳的非正式群体横加指责、挖苦讽刺或强行解散,也不要对其视而不见,漠然置之。因为这样会挫伤其成员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有时还会促使其走向消极的一面,与班主任班集体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这不仅使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也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极为不利。所以对班内的非正式群体特别是较后进的群体,更应尊重和关怀,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管理要及时
  对班内的各种群体应多观察勤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要多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面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与班集体目标一致,以为集体争光为荣。发现苗头,应及时了解情况,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方法要得当
  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了解班级内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成员结构、核心人物、思想动态,及其与别的群体间的关系。如果班主任否认和限制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发展,采用简单粗暴、一味压制或分化等措施,就会引来对立、对抗情绪,如果放任它盲目发展,不加任何必要的限制和引导,它就有可能干扰或阻碍班级的正常活动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这些学生自身的成长。因此,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发挥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消极因素。
  教师对那些积极向上、以兴趣爱好一致而结合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即积极型的群体,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使其在建设班集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树立正气,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对那些好玩好动、不热心集体活动而结伴的小群体,教师要教育他们关心集体、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对于某些学生小群体存在的消极、懒散、违反纪律等不良倾向,教师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特别是要加强对其“小首领”的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待这种类型的小群体,切不可采用简单粗暴、一味压制或分化等措施。那样,往往会使部分学生对抗集体,形成与教师的矛盾。
  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彼此赤诚相见,无话不谈的特点,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征、行为表现及对班级的意见,这样,往往比较及时和准确。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尊互爱的特点,去激发热情、巩固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他们在班集体工作中的特长。还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协调,行动一致、核心人物威信高,影响力大的特点,去解决一些班级工作中的难点,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
  
  三、破坏型的小群体
  
  1.破坏型小团体更要了解这些成员的成长背景,成长环境,因为成长环境可能影响着人的性格。
   破坏型小团体也分为几类,一类是家庭条件很差的,家庭关系恶劣。处在这样环境的学生,他的心理其实很脆弱,不过是因为家庭的原因造成他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切实的关爱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改变他的态度。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关爱的尺度,应该既让他感受到关爱,又不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对于一些难以“消化”的团体,首先应该抓住“领袖”任务,摸清他的底数,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抓住他的弱点,也可以借领袖的手来开展工作。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将领袖纳入到班级的正式团体中。
  3.转变破坏型小群体的几点建议
  首先,用师爱来激发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自信。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要靠制度管理,另一方面也要靠情感管理,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本质上都是善良的,对真心关心他们老师还是会有所动容的,再调皮的学生在面对和蔼可亲的像妈妈一样关心自己的老师还是会有所收敛的,这需要作为教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
  其次,用尊重来唤醒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自尊。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学生来说,用放大镜来看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事实表明,尊重他们的“组织”,给足他们“面子”,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乏表扬的所谓差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不能只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人面前获得成功与尊重。这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
  第三,当有些小群体中存在着不对等的关系,或是很恶劣的行径时,适当地分化瓦解部分小群体也不失为有效措施。比如说小群体中的部分成员是随“头目”逐流的,一些行为于他自己并未有任何利益好处,甚至会遭到“连累”或者被“头目”或是其他成员“陷害”,而这个“头目”又是难以消化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运用“拉拢”的手段,各个击破,使遭到“连累”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的问题,认识自己在小群体中的实际情况;使冥顽不化的“头目”孤立。
  总之,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的要鼓励、宣传;消极型的要促使他们从负面走向正面。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切不可急躁冒进,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修养。◆
  
  参考书目:
  1. 《校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策略》王旭光 2006《丽水教育》第四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63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