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过对中国制造企业ERP实施情况及其问题分析,提出并建立了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从现场管理的人、机、料、法、环五方面建立指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各指标的参考权重并讨论其算法,为制造企业ERP实施提供科学的、定量化的决策支持工具。
  [关键词] 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01 . 025
  [中图分类号]F270.7;F2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01 - 0060- 04
  
  以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制造方式为背景产生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经过50多年的不断应用、发展和创新,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ERP在带来全新信息技术架构和集成的企业流程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既有实施企业能力与实施过程保证方面的原因,也有理论研究与应用指导方面的问题。在对ERP在我国实施存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多数企业ERP实施失败主要是因为管理基础薄弱,无法支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制造企业,生产制造系统是管理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好与差不仅影响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有效实施,更能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子系统良好有效地运行是ERP实施的保证,尤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更是企业实施ERP的原动力。也就是说要保证ERP的实施,就要确保生产系统的成功运转,即要保证生产系统的管理基础处于ERP实施的基准之上。
  因此,本文拟对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水平的评价和测度问题进行研究,建立面向ERP
  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以量化的方式回答制造企业是否具备实施ERP的能力。
  
  1 我国制造企业ERP实施情况与问题分析
  
  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Ⅱ软件,开始了MRPⅡ/ERP在中国应用的艰难历程。从20多年的实践看, ERP在中国企业的实施效益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能够真正发挥软件的优越性能,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企业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所有的ERP系统应用中,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并且在实施成功的10%~20%中大多为外资企业[1]。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资料,从管理角度对我国制造企业ERP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原因大致如下:①实施过程支持不够;②企业能力不足,管理基础差;③对ERP技术与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④评估与诊断活动的开展不充分不到位;⑤实施策略照抄照搬;⑥子系统融合、集成不够等[2]。
  我国企业实施ERP是一个管理问题,而管理基础差,不能满足ERP实施的基本要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当前的信息技术虽已提供了能够完全实施ERP系统的环境,但ERP仍不能完全实施,除了企业管理基础差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在于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中存在与之不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生产制造系统、分销系统、采购系统都会影响最终的实施效果。作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不仅可以保证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有效实施,更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要保证ERP的成功实施,就应首先确保生产系统的成功实施,即要保证生产系统的管理基础处于一定的标准之上。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就应该对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测理论、评测技术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以期建立科学的、可量化的方法,为制造企业ERP实施工程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
  
  2 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分析
  
  对于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系统管理基础是通过现场管理表现出来的,反映在生产现场五要素――人员、物资、设备、制度、环境等方面。因此,在评判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能否确保ERP的实施时,可从人、机、料、法、环等角度分析并建立评价体系,使评判更加具体、全面,更具说服力,更能如实反映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的管理水平。
  一个理想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体系应满足以下目标:员工对生产系统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能满足岗位要求,并得到学习成长空间;确保设备在良好的受控运行状态,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确保物料符合要求,摆放便于操作,保证生产的随时正常进行;确保生产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各项工作有秩序和高效率的进行;创造干净、安全、舒适、环保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生产工作环境的现场管理水平;确保生产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运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更新等反馈信息,促进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改善优化。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为面向ERP实施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量化工具,该评价体系由指标体系和评价算法两部分内容组成。
  
  3 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构建
  
  3.1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能充分评价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指标,又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衡量生产系统能成功实施的管理基础应达到的标准。通过前面的分析和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本节在建立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从人员、设备、物料、制度、生产环境5个角度进行划分,见图1。
  (1)人员因素
  人是组织内的第一资源要素,企业生产管理一切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ERP的实施也是通过人对生产系统的有效管理来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ERP实施的结果。
  管理者的重视与推动是实施ERP的首要问题,只有管理者的充分理解、持续支持、亲自参与,ERP实施才能成功;员工效率是指在给定生产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员工是否有效地使用生产资源并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该指标可以从员工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完成程度来评判;员工素质主要是指各级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文化层次的高低,该项指标主要从员工的能力(包括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层次与素养方面进行评价[3];员工参与性是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全体员工都要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发挥自身能量并创造价值,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目标;人员考核是对各级人员在生产管理中的表现进行绩效考评,可从关键考核项、过程考核项、过程加分项进行考核;员工培训主要对象是各部门业务人员,目标是使他们在精通本部门业务的同时,对相关的业务做到全面了解,培训的指标设计可涉及培训计划和教育培训效果两方面;员工满意主要是指员工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对生理、安全、尊重、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意,主要从员工业务能力、员工知识水平、员工服务意识和态度、员工流失率、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次数、经营管理者素质等方面进行评判。
  (2)设备因素
  良好的设备管理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获得最高经济效益[4]。
  该一级指标主要由设备运行情况、设备应变性、设备柔性、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维修、设备布置6个方面落实:设备运行情况是指明确设备在生产管理中的状况,一般来说可以从设备作业率、设备利润率、设备故障率、设备完好率来判定设备的运行好坏;设备应变性是指当生产等作业性质发生变化时,设备在不需要特别调整的前提下,能完成多种操作能力,主要从转换操作数、转换时间和转换成本来评判;设备柔性是指设备能在短时期内适应新零件新产品的加工能力,这是企业能否进行柔性生产的一个衡量指标;设备维护与保养是从日常的维护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设备的清洁、润滑、检查、及时调整等方面去衡量;设备维修应做到日常维修和预防维修,一般从计划制订情况和及时性两方面评判;设备布置就是确定设备在场所中的放置状态,根据生产活动的目的,考虑生产活动的效率、质量、安全等制约条件,划分出适当的放置场所。
  (3)物料因素
  物料是企业生产产品的第一道门槛,企业常常会由于生产缺料而推迟出货。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中物料管理可从物料准备程度、物料供应及时性、物料质量、物料定置4个方面进行探讨。
  企业在生产前应将所有需要的直接物料、间接物料列明并核对其信息是否完整,同时填写物料清单并保证物料清单的准确率,物料准备程度可从完整性和数据准确度两方面进行评判;物料供应及时性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线平衡的标准,因此企业在制订物料需求计划前就必须具备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记录、提前期等基本数据;物料质量指标主要是从用料合格率、产品合格率和质量问题统计分析改进能力3个方面进行评判;物料定置是指通过对物料摆放的设计、实施、调整使生产、工作的现场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4)制度因素
  其核心是以明确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准确的科学规范、标准和系统性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有秩序和高效率地进行[5]。制度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考察:人员管理制度、员工操作规范、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信息化考评制度,其中的信息化考评制度可从企业信息化指数和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两方面衡量。
  (5)生产环境
  整洁舒适环保的生产环境可以使员工心情舒畅,保障生产的有序高效,提高劳动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文明生产习惯,自觉不断改进工作场所的环境[5]。该指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衡量:安全生产、环保绿色性和优质、高效、均衡。
  安全生产是保证生产现场舒适、明亮、无污染、无毒害,可从事故率和处理及时性两方面考核;环保绿色性就是保证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粉尘等都应符合规定,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优质、高效、均衡是保证生产现场的环境整洁和井然有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现场管理系统的优化,该指标从生产率、交货期、成本和质量4个方面进行评判。
  3.2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算法
  由于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的目标和控制的界限是模糊的,所以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适合采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其步骤如下:
  
  根据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使之归一化。通过专家评定法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笔者在各个指标后面试着给出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见图1。由于该指标体系模型中部分二级指标拥有三级指标,因此拥有下级指标的二级指标的评价权向量通过三级指标的灰色评价方法来得到,而无下级指标的二级指标通过专家打分再经过灰色评价方法的处理得到。专家评价打分时,依据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别对应为4分、3分、2分、1分,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时,相应评分值为3.5分、2.5分和1.5分,实现所有指标的统一定量化。
  通过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计算灰色统计数、灰色权向量及权矩阵,由底层指标开始,一级又一级地向上合成,最后得出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总评分,从而得出管理基础能否实施ERP,同时也可以看出哪些地方还有待于改进,从而实现管理的持续改善。
  
  4 结束语
  
  良好的管理基础是ERP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管理基础唯有处于较高的水平之上,才能保证ERP的成功实施。作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不仅可以影响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实施,更能影响ERP实施的最终效果及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制造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对其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进行评价,对于制定正确的ERP实施决策,决定企业该不该上以及如何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Liang Zhang,Matthew K O Lee,et al.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Enterprise Resoucre Planning Systems Implementation Success in China[C].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3.
  [2] 霍艳芳.制造企业实施CIMS工程能力评测与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3] 晏齐.企业ERP实施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4] 曾焱.ERP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要素 [J].中国设备工程,2003(4).
  [5] 蔡启明,张庆,庄品. 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92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