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战略视角下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战略的视角提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路径;战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24. 020
  [中图分类号]F32;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24- 0039- 02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化的发展偏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二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的美化,但是没有为农民真正转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的持续关注,在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背景下,对于其城镇化问题,笔者理解为两种内涵:流动转移与就地转换并举,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中心,而且要从城乡关系的框架角度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和建设。本文将从战略角度来审视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困惑
  
  1.1 严重缺乏科学长远的战略规划
  目前政府和经济学者都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的差距拉大,缩小城乡差距是一项较长期的艰巨工程,在此过程中城镇化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时间,需要摸索,需要事无巨细的筹划,也就是要有科学的、长远的战略规划,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中的典型特征就是缺少长远规划。中国的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进行的,既要完成工业化,又要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其次,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同时,他们仍然保留在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土地,一旦在城市生活遇到困难,他们仍然具有在农村继续生活的资本。这种纠葛与牵挂是需要长远的战略规划的。
  1.2 城镇发展的产业动力不足
  城镇发展的源动力在于经济发展、产业支持,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乡镇企业在为城镇化进程建设积累资金、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集聚人口和产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了我国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集中表现在: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在缩小,发展机制的优势在减弱,发展的竞争力在下降。
  1.3体制仍是重要的羁绊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基本对立的长期体制矛盾,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总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以后才可能停止,而且当今中国农民人口仍然占世界农民总人口的1/3,到2020年以后农村还会留下不少于5亿人;更主要是因为利益结构固化于其中的城市体系是具有机体排异功能的。近20年中,不仅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更加大规模地流出农村,而且,每次中国出现经济高涨几乎都同时造成耕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非农转移,导致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几乎不可能随改革与发展而根本改观。
  1.4 对效率和社会责任的忽视
  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利用效率低下,而且对于环境保护等相关的社会问题未引起高度重视,表现在:一是用地管理比较粗放,利用效率不高。许多地方在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宽打宽算、大手大脚、不节约用地。二是小城镇用地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三是对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未引起高度重视,工业废水、居民生活垃圾、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超标等现象严重影响城镇环境。而在这些显现的社会现象中,得到的另一个可能的负面影响,就是应该作为城镇化最终受益者的农民,在置疑城镇化的真正内涵和好处。
  
  2战略视角下的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2.1 战略视角下的整体城镇化规划
  战略就是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和策略,是决定城镇化进程最终实施结果的根本保障,在具体实施城镇化的规划中,有产业集聚发展、大中城市带动型发展、资源开发的效益发展等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如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设重点中心镇,都必须注重全局性的、战略性的考虑:小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人口密度小,城镇聚集度和辐射力不大,应预先考虑这种带动伴随的问题如何解决,而不是坐等问题的出现再考虑如何解决,。以黑龙江为例,在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中,除了依托现有区域性中心城市哈、齐、牡、佳、大庆、鸡西等,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外,还要依托黑河、密山、绥芬河、双鸭山、鹤岗等小城市建设中等城市,加强在其城镇体系中的作用。
  2.2 注重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和利用
  在国家宏观层面,针对不同区域,在财政、金融、税收、资金、技术及相关的户籍、土地、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施鼓励政策,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大力促进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些鼓励政策的推行是对各地方城镇化战略的有效政策扶持。以黑龙江为例,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鼓励下,启动“村镇建设十大工程”:黑龙江省农村康居工程,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村镇规划提档升级工程,村镇环境整治工程,村镇建设精品示范大道工程,农垦森工村镇建设示范工程,生态村镇建设示范工程,沿边小城镇新形象建设工程,农家乐旅游建设工程,村镇建设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燃料三新工程。全省通过开展“村镇建设十大工程”活动,加快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提高村镇建设质量,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力争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3 加强培植城镇化进程的主导产业
  城镇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主要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一般地,农村产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农企合作,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产前、产后流通现代化建设,也会促使富余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不同区域应立足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选择产品需求旺盛、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能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容易培育以资源或地域为优势的主导产业,如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以农民集聚为主,以二、三产业为主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2.4在城镇化进程中坚持创新
  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也是绝不容忽视的,包括方方面面的创新,如在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子女教育、土地使用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上要加大力度。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已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以减少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对农村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阻力,拉动农村市场需求。还可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解除农民脱离土地的后顾之忧,加速城镇化进程。这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创新路径选择。
  2.5 培育和健全投融资体系
  传统地区的小城镇仍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完全靠政府财力来投入,而忽视了依靠民力和借助外力来投资建设,筹资渠道单一。应充分发挥当地的各种优势,大胆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广辟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逐步实现由国家、集体担当投资建设主体向社会化、多元化投资建设主体转变。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城镇化进程的资金问题,是城镇化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当然政府投资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
  城镇化的推进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要考虑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战略规划,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线,以提升小城镇化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宗旨,有序、稳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冬梅,刘秀岩,赵瑞涛.黑龙江农村城镇化问题探析[J].甘肃农业,2006(8):36-37.
  [2]张明霞.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镇化战略模式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8):4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92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