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凯恩斯经济学方法论的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凯恩斯是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尽管许多人对其理论与方法表示质疑,但其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对经济领域和经济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做出较为详细的论述,对其理论与分析方法给予评价。
  [关键词] 凯恩斯;理论;方法论;述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21. 020
  [中图分类号]F091.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21- 0031- 0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西方经济理论发展中“凯恩斯革命”的主帅,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对西方传统经济学说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凯恩斯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方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施的经济干预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证,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里程碑式的革命,凯恩斯经济学是各种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而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其经济理论不论是对资本主义世界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凯恩斯的货币金融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办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各种债务票据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金融当局买进各种证券的同时就把货币投放出去,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若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但是,人们持有货币是有原因的。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他将人们愿意持有货币分为三大动机:
  1.1.1 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两种。所得动机主要是对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对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1.1.2 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1.1.3 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
  因此,货币总需求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3部分构成,由于它们出自不同的动机,因而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单项因素的波动通过影响其中一部分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引起货币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对金融体系、经济体系发生影响。
  1.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通过观察提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唯一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消费需求的大小与当期收入的绝对水平有关,当期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需求,故将消费理论称为绝对收入理论,用公式表示为:Ct = a + b×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将其消费理论简述如下:
  (1)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联系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
  (2)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系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3)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了消费倾向函数。
  1.3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能够达到均衡,可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经济大萧条,粉碎了这个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所以会出现失业和萧条。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凯恩斯经济学的方法论
  2.1 总量分析法
  在凯恩斯以前,经济学主要运用个量分析法,把社会看成是众多单个个人、家庭和企业的总和,但不一定是有联系的经济体。凯恩斯所研究的是总供给、总需求、总价格、总生产、总收入、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以一个国家为单位的“总量”,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总量分析法。
  总量分析法可以分为流量分析法和存量分析法。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的变动数值。流量分析法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总量变动及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方法。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的存在的变量数值。存量分析法是对一定时点上已有的经济总量数值及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方法。凯恩斯虽然对货币数量、银行存款总额等变动总额进行了分析,但是主要分析了收入的流量及其影响的总投资、总储蓄、总消费的变动对就业量的影响。凯恩斯将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发展为总量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凯恩斯不仅考虑了商品市场中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而且考察了货币市场中总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他认为,前者的均衡决定了有效需求,决定了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后者的均衡决定了利息水平。但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商品市场达到均衡。
  2.2 非均衡的分析方法
  非均衡是相对于完善市场假设条件下的均衡而言的,是指在市场的不完善和价格不能自行调整供求的条件下,各种经济力量被变量调整到在彼此相适应的位置上达到的均衡。显然,这里的非均衡所达到的均衡不是市场完善前提下的均衡,而是市场不完善前提下的均衡。
  2.3 心理预期分析法
  心理预期是指经济活动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各种信息估测某一经济变量未来变化规律的期望值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研究主观心理预期与客观经济变量未来变化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心理分析方法。凯恩斯这一方法的特点是:他认为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无理性的,因而导致了将来的不确定性,因为预期的形成和决策的确定是基于成规和习俗的,推测常常以惯例为基础。凯恩斯认为,一般来说,人们只是对其行为的最直接后果预知,对比较遥远未来的后果只能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较远未来预期的研究只能在心理的无理性和将来的不确定性情况下进行。
  3凯恩斯经济理论及方法对近代经济世界的影响
  3.1 凯恩斯理论及方法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迅速蔓延到全世界的经济领域。在这次危机中,新古典经济学以微观的视角无法解释和预测这次大规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从而使得人们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信心降至极点。这次危机,严重冲击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该时代的影响力。为了消除普遍存在的商品过剩、失业等问题,各个国家纷纷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直接干预措施。凯恩斯逐渐意识到,只有从总体上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即研究总就业、总产量、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才能医治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失业等问题。于是,他对新古典经济学及其方法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宏观经济学及其方法,为这场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解释和有效手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通过采纳凯恩斯的经济政策,推动了战后西方经济的长期繁荣。这使得凯恩斯及其宏观经济学成为当时经济领域耀眼的明星。
  3.2凯恩斯理论及其方法的衰落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滞涨。对此,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凯恩斯主义受到了质疑。随后在当时的里根政府时代和撒切尔夫人政府时代,抛弃了凯恩斯的思想,更加注重自由市场,而减少干预,采取了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确具有积极的效果,为克服滞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警示我们,过去30年的自由主义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凯恩斯主义很有可能会重新兴起。
  4 对凯恩斯主义的浅评
  4.1 对凯恩斯理论的评价
  (1)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凯恩斯通过批判萨伊法则,并承认资本主义世界中存在非自愿失业,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于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
  (2)突破传统经济理论二分法原理,提出自己的二分法。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为两个部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凯恩斯不同意这种二分法,在批评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二分法。他把经济学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个行业和厂商理论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一方面是从整体来看的产量和就业理论。凯恩斯的二分法实际上是主张把经济学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种二分法对后来的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4.2 对凯恩斯方法论的评价
  (1)在方法论方面,凯恩斯以分析综合方法为其理论的基本方法,以数学分析方法为其辅助分析方法,以总量分析为其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研究中又以总供求为重点。在研究目的方面,以比较静态均衡为理论标准,在追求总量一般的均衡基础上,初步系统地使用非均衡的分析方法。凯恩斯反对把一组经济分析用符号的假数学的方法变成公式,也就是把所讨论的经济问题分化为各个独立的要素或变量,通过假设割断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旦假设出现问题或不成立,其方法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同样,一旦逻辑推理的前提假定是不精确的,整个推理和结论也就失去了精确。凯恩斯对数理经济学方法的怀疑,实际上是对演绎逻辑的怀疑,这也充分说明了他的经济学方法带有很强的归纳实证特点。
  (2)凯恩斯总量的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在模型化、定量化等形式化中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设计人的发展、市场、价格等变动因素时,其局限性就表现得很明显。如何界定整体,这是整体主义方法论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个体和整体只是相对而言,一个企业相对于其职工是整体,但相对于一个市场又是个体。整体是可以还原为个体的,整体也只不过是有联系个体的集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叶焕庭,贾裕泉.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2000(5).
  [2]张俊山.经济学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M].晏智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韩毅. 经验归纳方法、历史主义传统与制度经济史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
  [6][美]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93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