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时代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变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者简介:张爱军(1978-),男,山东济南人,山东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校园网络舆情的新特点,研究如何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舆情;管理变革
  大数据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产生变革性影响,深刻改变着公共管理、工业、商业、文化、校园等各个领域的面貌。在新媒体与微传播的带动下,网络成为目前学校交流思想动态的主要平台。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定位来说,学生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成型的关键阶段,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受到网络舆情的极大影响。以“大数据观”变革传统网络舆情管理思维,分析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特点、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脉络,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大数据时代校园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一)大数据拓展了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范围
  传统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是以学校为主导开展的,随着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迫切需要学校提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让更多的治理主体参与到网络舆情治理中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校园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范围的拓展提供了机遇。学生、教师、学生社团等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来源多样化、规模庞大,是校园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数据来源,这也使得学生、教师、学生社团成为了网络舆情治理的参与主体。这些参与主体能及时了解和反馈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势态,各主体可通过协同合作,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为提升学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数据提升了对校园网络舆情治理对象的科学认知
  由于缺乏有效、充足的数据支持,过去学校很难把握网络舆情管理对象的真实情况。在大数据时代,学校既是网络治理的对象,又是网络治理的主体。大数据通过快速、高效的数据挖掘,准确、动态的反映出学校网络上的动态信息和网下的活动数据,可以使治理主体即时制定出合理的治理策略,增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学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透明度,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监督机制。
  (三)大数据增加了学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复杂性
  大数据为校园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但是数据和信息的体量非常大、数据类型异常繁多,数据结构更加复杂,且大部分数据信息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邮件等数据,这些数据的格式互不兼容,给数据的提取、存储、管理、搜索和应用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显然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数据的挖掘分析和舆情研判。大数据具有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海量的数据信息中,仅有有限的数据信息是有效的、积极的和可利用的,大量的数据信息是无效的、消极的,甚至是虚假的。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各主体而言,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是十分困难,这势必导致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进程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
  (四)大数据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更严峻的价值观挑战
  目前,威胁国家和高校稳定发展的不良舆情信息在网络空间上还层出不穷。在互联网上充斥着的大量所谓“重新正视历史”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弱化的数据信息,充斥着大量涵盖网络暴力、色情、人性泯灭等负面报道和虚假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这些不良网络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网络数据载体通过海量数据信息,以更隐蔽和更易被接受的形式传递给高校学生,很容易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诱发大学生丧失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受到冲击,使部分高校师生质疑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出现的这些问题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受到严峻的价值观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变革的效应
  根据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变革与创新网络舆情管理将会产生良好的管理效应,实现新时期网络舆情管理的升级转型。
  (一)实现“防火”式管理
  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因为无法把握数据相关性,不能准确预测舆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采用的是“灭火”式管理模式。高校通常在舆情产生或者已形成舆情危机的情况下才开始采取措施,如发布信息、引导舆情、满足诉求等,以此达到“灭火”效果。在此种模式下,高校经常被动陷入网络舆情漩涡,由此形成视网络舆情为“敌情”的偏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高校总是试图“控制”、“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主宰学生及其舆情表达的方式,但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大数据时代,高校应该转变网络舆情管理思路,变革网络舆情管理模式,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关联分析、级别划分、聚类分析和倾向性分析,将实现“灭火”式管理到“防火”式管理的转变。做到“事前”管理,在网络舆情出现之前,寻找可能产生网络舆情的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以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二)进行“引导”式管理
  大数据和网络给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舆论平台。一方面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定位来说,高校学生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成型的关键阶段,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受到网络舆情的极大影响。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特点、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脉络,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从高校舆情应对的重新定位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是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却大多停留在“管”、“压”、“打”、“禁”等刚性管理状态,即使能够暂时缓解问题,却无法消除或降低深层危机。有必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分析与研究,做到善意、善待、善用、善管,做到“引”、“调”、“缓”、“疏”,以使高等教育事业和谐稳定、高质高效发展。   (三)内涵式发展管理
  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的外延式发展基础上,以办学模式、办学思路、思想文化、精神信仰、目标定位、品牌理念、校风学风教风、学科专业优势、招生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结构、管理效果水平、学生就业质量、科研成果层次、资金投入效益等属性为代表的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上日程。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网络舆情应对环节必不可少且极其重要。在新媒体与微传播的带动下,网络成为当下高校交流思想动态的主要平台,任何高校在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对网络舆情与舆情应对给予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与舆情应对是高校了解社会评价、分析社会状况、洞悉发展脉搏、调整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了解内部矛盾、分析问题原因、落实改进措施、保持和谐稳定的主要方式。网络舆情应对成为衡量高校管理能力与办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人才培养思路正确、高校发展定位准确的重要保证,更是保证高校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网络舆情的管理变革要与高校内涵式发展相适应。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变革路径
  大数据对高校传统舆情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要使网络舆情管理变革产生应有的预期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须从思维观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技术保障、人才建设等路径着手。
  (一)树立大舆情观念,加强大数据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变革,首要在于树立大舆情观念。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基本前提是各参与主体必须具备大数据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贯彻实施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整个过程。强调“大数据观”,即充分实现网络数据平台的开放共享,强调网上和网下数据的整合。要树立大数据观念,增强各参与主体对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作用的认知,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推进。其一,在高校各部门树立大数据观念。高校各部门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责任主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各部门对大数据的态度和看法。可通过大数据观念学习部门数据共享等方式,让高校各部门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高校网络舆情决策应对机制。其二,要提高各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除了教育部门、高校、高校教师、学生、学生社团等治理主体的参与,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只有整合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和力量,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舆情治理。要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各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必须提高,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各参与主体的数据观念数据意识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数据评价能力和网络道德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建立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变革的制度环境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很多高校尚不具备系统规范的舆情应对与处理的管理体系。舆情分析和预测手段落后,危机应对系统缺失,舆情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不稳定。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第一,建立大数据领导机制。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领导。高校应该主动担当,在培养一批既有大数据观念又具备大数据挖掘分析决策能力的领导队伍的同时,通过设置专门的数据分析部门,确立高校对网络舆情治理的主导地位。第二,建立数据流动和沟通机制。通过整合高校各部门的数据库、部门网站、部门数据资源等,建立全校统一或各高校联合的数据共享平台,协调高校各部门或各高校之间数据的流通和共享,打破高校条块分割所产生的数据壁垒,通过数据共享,克服信息孤岛现象,以全面、翔实的数据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提供数据支持。第三,建立保密机制。大数据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数据支持的同时,也伴随着数据安全、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涉及教育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等各参与主体的信息,要建立严格的保密机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以确保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大数据应用的安全。
  (三)转变高校舆情管理模式,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
  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而且是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使各参与主体达到合作治理的最佳状态,就要建成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第一,要建设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综合数据系统。这个数据系统既要能够有效存储和管理大量结构化、非结构化、个性化的学校相关数据信息,又要具备较强的数据挖掘能力,能够对学校日常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挖掘、整理、分析和决策等,还能够对高校突发事件、涉及师生关注的国内国际事件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这个数据系统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大数据支撑第二,要建成合理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流程。治理流程对于发挥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善于通过挖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生态系统中合作伙伴(其他高校、合作企业、社会组织)的数据信息、参与行为的数据信息、治理进程中的反馈数据信息等资源,对网络舆情治理进程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四)培育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人才,为高校舆情管理模式变革奠定人才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现有舆情工作人员的水平仍然严重滞后,没有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团队和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专门人才培养为突破口。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具有先天优势,应该积极培育大数据方面的专门人才,占据人才制高点。人才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进程中,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的广度和深度。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必须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发挥人才的价值,才能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进行及时、合理、准确的决策治理,确保高校网络舆情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短期看,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已经设立相应的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启动了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但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大数据人才培养还没有出现,因此,亟须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数据处理能力强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充实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中来。从长远看,则要系统梳理网络舆情管理所需人才目录,培养和壮大既精通数据挖掘、数学建模,又拥有较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水平,横跨统计学、社会学、计算机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大数据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希光.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1).
  [2]范宸西,韩松洋.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重新定位[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02).
  [3]张宏.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体制建设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352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