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瑞士经验”的理论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瑞士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被很多国家、地区学习借鉴。基于此,本文从瑞士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分析入手,对“瑞士经验”进行了深入解析,将“瑞士经验”大致分成“孕育期”、“形成期”、“发展期”三个时期,并对这三个时期瑞士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瑞士经济 经济发展 理论解析
  瑞士资源贫瘠而社会经济发达,主要原因在于瑞士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瑞士联邦自1221年8月1日成立以来,其“发展经验”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孕育时期(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在这一阶段近四百年时间,瑞士经历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时期;第二阶段:形成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在这一阶段,瑞士政府认识到自身地形地貌以及资源禀赋的现实约束,注重精细、高端化的工业发展,并着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创新能力;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中叶叶至今)。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瑞士经济逐渐转入新的发展轨迹,其注重高新技术、旅游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为瑞士经济发展注入的新的活力。
  一、“瑞士经验”的孕育期
  (一)永久中立的政策选择和外交理念
  追溯瑞士的历史,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早期的瑞士人民生活艰苦,致使瑞士各阶层人民在对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互相协作;同时为了反抗外来侵略,瑞士人民齐心协力、携手对外,正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使得独立、民主以及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瑞士确立永久中立政策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源泉。
  1815年,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以及维也纳会议的召开,确立了瑞士永久中立的地位,这种政策的选择既是瑞士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国际社会中,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一方面,对于一个夹在强国之间的小国而言,确立中立地位,是瑞士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瑞士获得永久中立地位是欧洲各国博弈的结果,符合各利益主体需要。
  (二)瑞士经济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
  1.闻名于世的钟表业。钟表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其复杂的部件、精湛的技术而闻名于世。瑞士钟表业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十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时期。当时,大量钟表工匠来到瑞士,从而为瑞士钟表业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钟表工匠将“平衡弹簧”技术应用于瑞士手表之后,有效地克服了计时精度不高的问题。至此后的100年时间里,瑞士先后于1690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双针手表,1770年第一代自动上弦表问世,1776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三针手表,至此确立了现代手表的基本结构。
  到十九世纪末,在瑞士钟表业问世的300多年里,浓厚的钟表文化氛围和超高的工艺技术使其始终引领着世界钟表行业的发展潮流,长期占据着世界钟表业的主导地位。瑞士钟表业的闻名于世,不仅为该行业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也为瑞士工业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更为政府制定后期工业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崭新思路。
  2.基础深厚的纺织业。一定程度上看,瑞士工业起步于十四世纪纺织业的出现,但十七世纪以前,瑞士纺织业一直处于缓慢发展之中,并未有所建树。直到十六世纪中叶,瑞士人从意大利和法国引进丝织与花边制造技术,并与自身纺织工艺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瑞士自身特色的纺织技术,该产业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加之十七世纪初,宗教改革难民涌入所带来的细纺和平纹纺,将瑞士纺织业发展推向了新的时期。
  从发展历程来看,瑞士纺织业的出现,不仅仅只是为瑞士经济的腾飞积累了必要原始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纺织业的发展,为瑞士其他产业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温床”,如染料的研制带动了化学工业和医药产业的出现,而纺纱机的出现则促进了机械制造业和装备业的萌芽,从而推动了瑞士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3.世界先进的银行业。瑞士银行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十三世纪佛罗伦萨商人在日内瓦从事金钱的交换生意。然而,瑞士银行业获得跳跃式发展,则是源于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之后大量新教徒的涌入,这些宗教难民,大多是富有的银行家或精通银行业务的管理人员,其所携带的资金和管理技术为瑞士银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使得瑞士银行业在短期内有了质的变化和发展。
  到十八世纪以后,由于长期的商业贸易和金融交易,使得瑞士银行业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日内瓦成立了瑞士第一个交易所,成为与巴黎、伦教的交易所齐名的欧洲古老的交易所之一。进入十九世纪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冶炼、制造、铁路等产业迅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空前扩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瑞士银行业的发展,并促使新形式的产生,即大型商业银行。瑞士银行业的出现,来源于其长期繁荣的商业贸易,而银行业的蓬勃发展,又为瑞士的商业贸易带来了新的契机。二十世纪之前瑞士银行业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金融业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更是为瑞士后来的工业精细化发展、人力资本开发、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和最原始的资金积累。
  二、“瑞士经验”的形成期
  (一)切合基本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瑞士整个产业结构都与该国的区位特征、地形地貌以及资源构成相匹配。由于地处欧洲内陆,瑞士内无一公里海岸线,也不处于交通枢纽,全境多山,这使得瑞士在经济发展路线的选择上,必须克服产品运输的成本劣势,注重工业制造精细化和专业化,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等产业。瑞士拥有两大主导产业群,其一是以传统的食品加工、钟表、化工医药、纺织业、机械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该产业产品注重品牌,附加值高;其二是以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中约70%的在职人员效力于该行业。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瑞士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结合本国自然地理、区位环境以及资源禀赋,所形成的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
  (二)注重与本国经济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   瑞士是人口稀少,但其教育网络体系却高度密集,包括2所联邦工业大学、10所综合性高校、2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众多专业职业学校,这些高校在国际上均具有良好声誉。瑞士教育体系的最大特色在于:高中比例小,职业教育比例大,推行企业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同时在其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视与该国经济发展的匹配,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瑞士在经济上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该国独特的教育体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与该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科技创新能力、素质良好的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今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而教育则是人才的“孵化器”,因此,良好的教育科研体制以及教育网络体系,对于地区发展而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实行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经过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200年的原始资本积累,加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到十九世纪前半叶,瑞士已然成为一个工农业均相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进入二十世纪电气时代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瑞士很多传统产业不再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二十世纪中叶大量涌现的电子表,致使瑞士钟表业受到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情况,瑞士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期实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1980年,瑞士农业占全国GDP比为4.24%,工业为50%、服务业为45.76%,到1990年,各比例变为:2.3%、31.3%以及66.4%。由此可知,以金融、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瑞士经济的核心。
  (四)强调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
  瑞士在经过十六到十八世纪末近300年的原始资本积累,以及十九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效益的提高,只有通过宏观政策的干预和调控,将经济收益为多数人共享,才能真正提升社会效益,也即“国强民富”。
  为此,瑞士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高福利社会保障体系,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广覆盖的保险制度,如失业、医疗、意外事故保险以及社会救济等。据统计,1995年,瑞士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比例为9.3%,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费用为4308美元(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居全球最高;二是缓解贫富差距问题。瑞士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力图达到高收入者多交税,低收入者少交税的目的,同时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也加大了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和援助;三是控制失业率。瑞士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以及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加快了对因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较好控制了失业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瑞士失业率仅为0.9%。另一方面瑞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保护。瑞士全境主要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为30%,山清水秀。在此背景下,瑞士人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加之政府的大力宣传,进一步规范了瑞士人对环保的行为准则。
  三、“瑞士经验”的发展期
  (一)从工业社会到服务业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新科技、新技术(如电子、原子能、航空等)得到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致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增长。在此背景下,瑞士经济出现了长期繁荣景象,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至此,瑞士从工业社会一跃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态势。其特征主要有:首先,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方面,二战后,瑞士农业就业人员急剧减少,从1950年的48.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1%),变为1985年的21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6.6%),再到2012年,该项数据变为16万(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另一方面,瑞士主要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1955年,瑞士牛奶与小麦的产量为282.5万吨和32万吨,到1980年这两种农产品产量变为368万吨与37万吨,再到2007年,变为400万吨和53.6万吨;其次,工业部门结构变化明显。二战后,由于世界经济重建,急需大量机器设备,使得瑞士传统工业部门比重下降,而机器制造和化学医疗等工业比重上升;最后,服务业发展迅猛。二战后,瑞士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来源于战后经济的重建和复苏对商业、金融资本、运输业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人们不断创造的新需求,如就业信息、法律咨询、医疗卫生、旅游等,从而推动了瑞士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瑞士的社会经济结构。
  (二)产业集群促进集约化发展
  瑞士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源于其产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瑞士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瑞士基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已然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其一,就金融业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瑞士已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国内该产业集群化程度高,设施完备,加之其多语言、多文化交融等优势,使其金融产业集群实力十分强大;其二,就钟表业而言,瑞士钟表业除了在早期的日内瓦地区形成集群式发展,在西北的汝拉山区的城市,如拉绍德封、比尔、纳沙泰尔等,对钟表的生产进行了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组装,也形成了瑞士钟表业新的产业集群区;其三,就化工医疗业来看,瑞士该产业集群现象明显,并且这种产业的集群发展不仅表现在产业向同一地区的集中,更表现出该产业的垄断现象凸显,如罗氏、诺华等。另外,瑞士还存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群(如苏黎世)、机械制造产业群(如温特图尔)等,这些产业的集群经济模式,逐渐成为瑞士经济发展的新的亮点和源泉。
  (三)外向型经济
  瑞士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其经济发展的外向性。二战结束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建和经济的恢复,使得瑞士这种外向性更为明显。自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瑞士外向型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外贸易。一方面,由于瑞士自然资源困乏,其生产生活所需的大量原料和能源依赖进口,如皮革、橡胶等;另一方面,瑞士长期对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高度重视,使其在工业技术应用和工业产品生产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二战后,其跨国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更大大提升了瑞士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了瑞士产品的国际需求。据统计,1980年,瑞士货物和服务进口总价值占GDP百分比为44.6%,出口占比为40.8%,到2013年,这两项比例变为60%和72.1%(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二是资本输出与输入。一方面,瑞士地理区位的局限性造成了其工业发展空间的有限性,致使瑞士在十九世纪末就开始为其多余资本寻找对外投资机会,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建,为瑞士多余资本提供了资本输出的良好契机。据统计,1951年瑞士资本输出为23亿美元,而到1972年,则增至560亿美元1;另一方面,在瑞士加大资本输出的同时,国外资金也大量投入瑞士各产业之中,其中化工、金属加工、金融等产业成为了各国投资重点,这对于瑞士工业技术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四)生态文明
  二十世纪后,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战争使得家园的重建、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重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都付出了极大代价;另一方面,对于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瑞士,更深刻地感知到建立和保护美好家园的重要性。另外,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空气、水土等污染,核威胁、生态失衡等现象频发,使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成为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命题。而对于瑞士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瑞士早在十九世末到二十世纪初,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政府开始明确土地的使用功能,界定农业用地和非建筑用地,以保护农村土地和各天然景观不受破坏。至此开始,瑞士的环境保护从人民意识,到法律约束,再到具体实践建立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护墙,为瑞士这座“世界花园”提供了良好保障。
  注释
  {1}数据来源于任丁秋,杨解朴所著《.列国志-瑞士》一书.
  参考文献
  [1]赵剑英.瑞士百年表业如何占据市场制高点(上)[N].经济日报,2007-4-11(15).
  [2]丁智勇.促进瑞士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J].国际观察,1997(6):40-41.
  [3]马丁.浅析瑞士银行业发展的原因[J].史学月刊,2007(3):69-70.
  [4]张迎霞,林常春.瑞士经济发展对承德发展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0(5):73-74.
  [5]高树军.瑞士科研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9-50.
  [6]方晓丘.瑞士经济发展启示[J].国外经济考察,1985(6):56-57.
  [7]他石.瑞士联邦700年(1921~1991)[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160-162.
  [8]任丁秋,杨解朴.列国志-瑞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61-162.
  [9]宋芳.借鉴国外经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瑞士发展经济的主要做法和启示[J].财会研究,2007(10):73-74.
  作者简介:张鹏飞(1987-),男,土家族,贵州凤冈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制度与区域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385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