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者简介:杨洋(1989-),女,汉族,四川绵阳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差距,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了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出现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中西部城市、内地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的扩大,大多数的农村中青年抛弃土地、背井离乡,选择到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大城市工作、生活,而留下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独自留守。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攀升,而年幼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急需来自父母来自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的缺位,隔代教育的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作为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一年中很少有时间与父母亲同时居住、生活在一起。中央教育研究所吴霓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乡的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6岁的儿童。①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存在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离,使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中经常性的缺少了来自父母的教育与关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的许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存在适应不良倾向。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基本处于正常的状况,没有达到需要特别关注的程度。但是,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认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或诱发因素比较明显。
  在留守儿童的性格方面,刘深魁认为,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情绪不稳定等程度不一的心理危机,也容易出现敏感多疑、固执己见、叛返心理严重、不合群、不懂与人沟通交流等人格障碍。②在情感状态方面,陆春林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感情饥渴”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使他们心理出现扭曲与变形,要么性格不开朗,行为不自信,要么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③由于年龄小,尚不能理解父母的离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孤独委屈、自卑、逆反自卑,焦虑不安、怨恨父母等心理,存在悲观主义倾向,不希望重复父母的生活,却又找不到将来的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不应有的压力,当这种压力又没有父母亲在身边化解时,部分演化成心理焦虑、充满警惕、偏激、无安全感等心理问题。范芳等认为,留守儿童家庭环境、行为习惯、学业三者存在一定的关联,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存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性、文化知识性、娱乐性较低,而矛盾性突出的特点;留守儿童由于其不良的家庭环境引起或诱发了一些不良人格特点,如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冷漠寡言;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心神不定;而不良人格特点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三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④
  一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调查项目也主张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及非留守儿童。胡昆等在湖南省的调查显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7.14%,其中轻度的为47.89%。⑤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
  首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外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均衡与留守儿童教育体系存在残缺,前者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后者导致素质教育不到位,此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环境不能达到正常儿童的心理环境。由于中西部,沿海内地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的差别,导致教育资源不能被更好的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的匮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缺乏,以致不能及时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安慰。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一些偏远的农村生活生平落后、生活条件差,单单靠土地已经不能养活自己的家人。因此,大多数的年轻夫妇选择到大城市务工或就业,留下孩子在农村独自生活,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家庭与父母的关爱、呵护、指导、帮助与情感交流与教育。中国的三字经中提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说明传统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大量研究与实证表明教育的成败是两种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力量分别来自家庭与学校,儿童与青少年时的教育大部分来自于家长与老师,作为孩子人格与灵魂的塑造者,家长与老师的肩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西方也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100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更是说明了父母亲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由于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中经常性的缺少了来自父母的教育与关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他们的健康、安全、家庭情感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生活缺少指导,学习缺乏帮助、指导与监督,人际关系难以处理,价值观念的塑造缺少方向,父母亲的榜样力量消失,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引导,容易染上不良习惯、走向误区,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最后,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大多数留守儿童被留在农村与自己年迈的祖父母生活,甚至与自己父母的亲人或朋友一起生活。由于人与人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再加上情感上的差异,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扮演的重要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价值导向、情感寄托,如果孩子犯错父母可以及时的纠正和教育;而亲戚或朋友碍于情面不忍心教育孩子,任由其胡作非为。同时,农村的老一辈大多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对于孩子大多只能做到生活上的关心,而常常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另一面,老人容易溺爱孩子,往往把一些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而很多孩子容易养成自由散漫、自私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的内在个性差异
  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却能积极、健康、乐观的成长,他们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拥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个体存在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天生乐观派,懂事,善解人意,能够及时找到排解情绪的方式,而不致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期,情绪欠稳定,容易造成情绪冲动和失控。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结合中西部的资源优势以沿海带动内地的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实行统一整合,开放市场,消除区域壁垒,优化配置,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各区域内各产业的合理协调发展。在农村投资建厂、商品交换、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通过利用地缘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为农民增收创收,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这不仅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学校教育多元化方面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的以成绩论英雄,学校也该关注学生除了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一方面,强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环节。从理论上来说,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规定教师必须通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一名教师,教师应该都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但是在实践中,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德育。思想品德教育与理想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观,避免受到外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加强德育与理想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父母亲榜样力量的欠缺、家庭教育氛围的不足,大量的留守儿童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存在偏差,片面的理解生活。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如演讲比赛,名人成轨迹报告等活动来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补强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大部分结婚、生育较早,经济基础与就业环境本来就差,当生育以后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去外地务工,以至于孩子从小远离父母的爱,给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补强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留守儿童的父母英爱定期回家,或者经常在学习的间歇期寒假与暑假接小孩去务工地生活,或在有限的回家时间内,更多的与小孩在一起生活,拉近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距离,让留守儿童在心灵上得到曾经缺失过的慰藉,减少大人之间的消遣娱乐,增加教育小孩的时间,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对于自己的重视。父母应与小孩多做情感上的交流,而不能一味的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也不能一味的拿金钱解决问题。转变传统的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像朋友一样的相处,更容易与孩子达成心与心的交流。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青少年健康、积极、乐观的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添砖加瓦。(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邵昌玉.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人民论坛.2011(9):176-177.
  ②刘深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基于河南省宁陵县L镇的调查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6-8.
  ③陆春林,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6.
  ④范芳,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业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⑤胡昆,丁海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医学杂志.2010(8):994-997.
  参考文献:
  [1]邵昌玉.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人民论坛.
  [2]刘深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基于河南省宁陵县L镇的调查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6-8.
  [3]陆春林 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6.
  [4]范芳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业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5]胡昆 丁海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医学杂志.2010.
  [6]李路瑶.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爱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08).
  [7]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8]张佩云.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447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