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孙禄堂 最后一位武学大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禄堂的武学体系从其完成建构的那天起,就面临着被淹没、淘汰、后继乏人的窘境。
  孙禄堂是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有人称其为中华最伟大的武术家,他的武学造诣堪称空前绝后。了解孙禄堂一生,有助于我们理解武术修行者的人生成就。
  孙禄堂是河北人,九岁时,因为父亲去世,孙禄堂被迫失学,但少年孙禄堂即有对武术的兴趣,他跟人学习了内功、轻功、散手和暗器。
  十四岁时,因母病重,孙禄堂愧悔自己无能奉养而于夜半在村外枣林自缢,清晨时被路人救起。此时因孙内功有一定修为,故能绝后逢生,路人也感觉到他骨脉不同凡人,就资助他。后孙禄堂带母亲到保定投奔亲友,学制毛笔,后来也习得一手好字。
  在保定,孙禄堂随文武兼修的李奎元读书兼习形意拳,李师看出孙禄堂在技击上天赋超迈,就将其推荐给自己的老师形意拳大师郭云深。郭云深收下孙禄堂后一年,感叹说:“能得此子,实乃形意拳之幸也。”
  在保定,城中举人张瑞看中孙禄堂人品禀赋超凡,定为门婿。他帮助孙禄堂抚养其母,并劝孙禄堂跟随郭云深深造。郭云深让孙禄堂同吃同住,随时指教。据说郭云深常常骑马奔驰,孙禄堂则步行于后,“提气腾空,奔逸绝尘,日常行百数十里,全然不觉疲惫。”
  郭云深经常带孙禄堂拜会有一技之长的武林中人,让好友们把教给孙禄堂,孙悟性极高,一教就会,大家就更愿意倾囊而授。孙禄堂的技艺也就更加全面。
  云游天下
  为了进一步揭示拳学原理,孙禄堂深感自己需要研究《易经》。因为白西园对易经有研究,郭云深就让孙禄堂从白西园处学习。在白西园处,孙禄堂遇到八卦拳宗师董海川最好的弟子程庭华,白西园告诉孙禄堂:“八卦拳之理,依其名,应出自易经。”于是孙禄堂就开始跟程庭华学习八卦拳。
  此时,南方有一武师向各派名师挑战,所向披靡。程庭华的徒弟与其较技,都打不过他。程庭华也感到没有必胜的把握,有些犹豫。孙禄堂刚跟程庭华学了一个单换掌,他自愿要求代程师与南人一战。比试中,孙禄堂一出手即将南人由屋内击出窗外,让其心服口服。程庭华大喜过望,要与孙禄堂结为师兄弟,自己代师传艺。孙禄堂不肯,表示只认程庭华为师,程只好收孙为弟子,将自己的绝技传给孙禄堂。
  孙禄堂在程庭华处学习一年左右,程深感孙禄堂的武功实际上已经超过自己,于是程劝孙禄堂效仿当年自己的老师董海川访游天下,以臻拳学至境。程庭华对孙禄堂说:“汝生有宿慧始克臻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行矣!”于是孙禄堂听从程庭华的建议,决定访游天下。
  1885年,25岁的孙禄堂开始云游大江南北。历经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省,“闻有艺者,先生不辞远蔽、险阻,必访至。不服与较,先生未尝负之。”他曾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无论听说谁有一技之长,不管多么远蔽险阻,孙禄堂必定要访至,虚心求教。遇到对方要求较量时,孙禄堂也一定奉陪,而且从无一负。
  三年的游学生活让孙禄堂大有收获,他幸会了不少奇人异士。其中一位奇人,是位云游道士,道士传了孙禄堂一种修心养气之法,该法能辟谷,清净腹脏气血之杂物。孙禄堂后来将此方法融入拳术修习之中。孙禄堂还在四川跟从一位高僧研修《易经》数月,并于武当山从陈姓隐道一同结庐,听讲丹经。
  “先生遨游方外,登云天、造九极,逐虎豹、入林莽,一路行侠奇事极多,曾多次遇匪、独斗群枭,所向披靡。南方有碑文记载。历时三年余,先生于武道功臻造极至境。行止坐卧、一念一应,无不依乎天理合于道。”
  武文化的衰落
  一般人以为,中国文化到了明清时期即到了衰败阶段,文化不再能救亡图存。因此,有识之士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去引进外人文化。但自宋明开始的中国文化底层启蒙和复兴运动,到了清代却有了绝大的发展。太极、易经等中国文化的最高范畴,由平民大众实修实证,而获得了身心的精进圆满。
  有意思的是,平民大众从精英文化中受启发而成就的武学,又反过来回馈了上层精英。太极拳在民间的兴起,在王公大人那里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孙禄堂的一生同样是一个例子。
  谈论国术拳法,离不开农耕文化的大背景。现代搏击训练大概也很少能有中华武术曾经的辉煌了,因为现代搏击跟传统武术的社会基础不同,前者是现代人,后者则适应于小农经济。
  现代人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足不能远行,而农耕生活时代的人多能挑重担,行远路,攀登而不气喘……因此,现代人很难想象前人的身体训练上的灵动和力量成就。
  宋明以来的中华文艺复兴在武术方面也有表现,这一复兴跟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相似之处,其背景都是应对外来文化。
  宋明时期的中国为了应对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西方的佛法,在这一应对中,民间社会深知上层建筑难以保护它的人民,从而自我变法,救亡图存。
  当然,宋明以来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民众自小农生活中突围,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动摇了。民众从“民”的铁幕中要突围,到达“人”的自觉中来,习武练拳、训练身心、强身健体、自救而为国为民,就成为民间社会的出路之一。
  武术的兴盛表现是,以战阵、齐勇为表征的军旅武术向单兵化、徒手化、养生化演化,随着对劲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各家武艺若干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劲力特征卓然于时的几大拳系。
  最终,孙禄堂等人发现了技击运动的根本规律,构建了拳与道合的中华武学体系。我们相信,只要人的身体仍是人生百年不可逾越的平台、基础,把握精气神的能量或劲力运用就仍是人们所能成就的最为完美的领域之一。
  遗憾的是,孙禄堂等人在中华国术领域修成正果时,正是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劲冲击乃至分崩离析之时,正是小农经济为现代工商业大潮冲击之时,孙禄堂等人的价值难为人知。
  因此,孙禄堂的武学体系从其完成建构的那天起,就面临着被淹没、淘汰、后继乏人的窘境。孙禄堂曾感慨道:“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
  虽然如此,孙在《拳意述真》中说,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
  (作者系自由作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455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