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社会思潮进一步多元化,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科学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校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应主动承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遵循。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当今社会思潮进一步多元化,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影响,急需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包含了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生活美德、个人品德,是培育和早就高素质公民、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根本。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认同的态度,敢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现象进行斗争,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极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社会观念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出现扭转、变化,思想价值变得复杂多样。
  (一)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淡薄
  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等起着重要的影响,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因素对大学生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政治生活比较淡漠,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乐主义,认为金钱比人的价值和尊严更重要,社会和道德关系逐渐被金钱交易所取代。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极易使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扭曲,逐渐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受西方消极颓废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降低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内容庞杂,传播迅速,影响极大。其中包含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消极落后和腐朽的东西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存在主义思潮使我国部分人反对社会约束,不恰当的强调个人自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曾一度导致我国悲观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心态的蔓延。加之大学生对信息过滤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尚不成熟,一些消极的思潮变会侵蚀他们的心灵和健康,造成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的混乱,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逐渐边缘化,淡漠化,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质量。
  (三)认识存在误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内涵的理解不是特别深入,认识存在误区。面对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部分大学生一度感到迷茫、仿徨,他们以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利益为目标,头脑完全蒙蔽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也更加的务实,目标也更加的短期化,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形成了急功急利的价值观。当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以自身利益为重,将集体利益抛之脑后,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深蒂固的植入脑中。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路径
  (一)充分利用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教育工作者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路人。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增强认同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其次,丰富教育工作者示范引领的方式。结合已经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党课、团课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避免书本教育的生搬硬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贯穿其中。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
  建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交流、教育提供便利。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微信、微博、人人、QQ、网站等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加的“贴地气”,“贴近学生”,避免生硬的、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把传统的书本教育转移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中。同时,对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络空间。
  (三)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高校还应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如开展“最美大学生”、“道德人物”、“身边的榜样”评选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决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文字传授,应应用于实践中。高校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观博物馆、烈士纪念馆、调研新农村坚实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让学生真正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入他们的心灵,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振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企业改革发展[N].人民日报,2014-07-15.
  [2]冯丰.对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作者简介:刘大闯(1985-),男,江苏沛县,研究实习员,哲学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473142.htm